信念固著指的是一旦人們對某個事物形成了堅定信念,尤其是建立了一套支持這一信念的理論體系,他們就很難改變這種看法,即使面對相反的證據(jù)和信息,他們也通常會選擇無視。例如:一旦我們確信一個被指控的人犯了罪,或者我們鐘愛的某一只股票的市值一定會有所上升,那么,我們就會為維護我們的解釋而回擊各種挑戰(zhàn)。
當前我們處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信息。而“八卦、吃瓜”等字眼也逐漸流行于我們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會根據(jù)一些片面的、甚至于本就不正確的“事實”建立起我們對于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的看法,并且一旦這種觀念形成,即使后續(xù)有證據(jù)表明事實并非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我們依然會對這個人或這件事情持有“有色眼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僅根據(jù)這些片面的信息就做出不正確的判斷,甚至固執(zhí)地堅持這些不正確的判斷,從而忽略了事情的真實性。
同樣地,當我們處在親密關系中時,一旦我們認為對方是善良的、負責的、值得托付一生的人,即使你的好友告訴你,甚至根據(jù)對方的所作所為明確告知你他(她)并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值得信賴時,你仍然會堅持自己的看法,并替他(她)辯解。
再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娛樂圈可以說是甚囂塵上,各種消息紛繁復雜,石破天驚,讓人見識到了原來這才是娛樂圈的“真面目”。有時旁觀者明明早就看出某明星是個“渣”,卻還是有粉絲在替他(她)洗白。這便是因為粉絲們的信念固著,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實上,粉絲對于明星的了解大多是基于他們的一些作品而非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
比如某明星出演了一部電視劇,劇中人物忠誠深情、默默守護著女主角。粉絲可能非常喜歡這個角色,這個角色的人設讓其產(chǎn)生了一種安全感和認同感。久而久之,粉絲就慢慢將這種喜歡移情到了飾演這個角色的明星身上,認為這個明星本身就如同角色中的那樣善良、真誠,從而忽略了他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人性格。因此,即便有鐵一般的證據(jù)擺在粉絲的眼前,他們仍舊會認為這些證明是“假”的,甚至為其辯解—— “他只是犯了所有明星都會犯的錯誤而已!”
實際上,我們對事情的信念和期待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理解。就像科學家提出一個理論并根據(jù)它來觀察和解釋事情一樣,我們個人的信念和期待也能幫助我們從中受益。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受益是有代價的,即我們可能會被自己的思維方式所限制,無法自拔。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中,無法看到更廣闊的視角。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出現(xiàn)認為火星存在“運河”這樣的謬誤(實際上只是一些灰塵或隕石坑)。
信念固著往往與焦慮人群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焦慮是指個體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危險或威脅的情境所產(chǎn)生的緊張、不安、憂慮、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對于焦慮個體,尤其是高焦慮個體來講,
即使有證據(jù)表明即將來臨的事情并不會對其有什么實質的影響,其仍舊會陷入到自己當下的情緒中,而不會去考慮實際的情況。目前有研究表明焦慮是導致亞健康狀態(tài)的重要原因,狀態(tài)會隨著時間推移更加嚴重,長期處于焦慮狀態(tài)下,心情得不到緩解,這將會成為多種慢性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更嚴重的情況則會出現(xiàn)自我傷害、自殺等。
此外,信念固著的個體往往會對新的信息和觀點持保守態(tài)度,他們可能會過濾或拒絕那些與自己信念相悖的信息,這種認知僵化會阻礙個體的認知發(fā)展和適應能力,可能導致認知偏差和錯誤的決策。并且他們可能會因為無法調整自己的觀點或行為而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zhàn),這種缺乏應對能力的狀況可能會增加個體的壓力和焦慮,進而影響到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亨利·大衛(wèi)·梭羅曾說,我們聽到和領會到的其實只是我們一知半解的東西。心理學中的信念固著效應則給出了更加具體的解釋。這使得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時刻注意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客觀公正地去認識事物,并學會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新的信息和觀點,保持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以及學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關系。認識到自己的信念可能不是唯一的真理,愿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維護良好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