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wèi)東
1841年2月26日,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關天培率部在虎門與英國侵略軍激戰(zhàn),壯烈犧牲。林則徐聽聞關天培以身殉國的噩耗,憤而揮毫寫下了《挽關天培》聯(lián):
“六載固金湯,問何時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jié),歸魂相送面如生?!?/p>
后來,此作被用作挽關天培的門聯(lián)。
在今天的淮安市淮安縣東街,坐落著一座古樸、肅穆的關忠節(jié)公祠。該祠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由道光皇帝下旨,為紀念在鴉片戰(zhàn)爭中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關天培而建。祠堂歷經(jīng)戰(zhàn)火,一度損毀。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周恩來總理批示,由地方政府于1954年整修而成。
祠堂內(nèi)關天培塑像上方橫梁上有御書匾額一塊,上書“為國捐軀”四字,神臺兩側(cè)懸掛著林則徐的《挽關天培》,38字的時聯(lián)背后,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清朝嘉慶后期,國力由盛轉(zhuǎn)衰,與此同時,正逐步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將資源掠奪的目光投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國,大量的鴉片開始從西方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此后,越來越多的大清國民開始沉迷于鴉片,身體素質(zhì)每況愈下;大量白銀也加速流向國外,清廷財政收入急劇減少,鴉片的荼毒已成為危及中華民族存亡的頭等禍患。面對此種危局,公元1838年9月,湖廣總督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痛陳:“如果再不嚴禁鴉片,那么幾十年后,中國幾乎沒有可以派出抵抗敵人的軍隊,而且沒有可以發(fā)放軍餉的白銀。”
同年11月,幡然醒悟的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并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jiān)督。虎門銷煙歷時22天,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的全力支持和武力配合下,把繳獲的兩百多萬斤鴉片全部銷毀。林則徐督辦的虎門銷煙大獲全勝,成為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期間,關天培更是親率水師連續(xù)六次擊敗野蠻進犯的英軍。
1840年9月,清政府迫于壓力,聽信琦善讒言將林則徐革職查辦。琦善繼任兩廣總督,到任后對英軍卑躬屈膝,一味妥協(xié)。為迎合洋人,更下令拆除工事、大幅裁減兵船,水師被遣散三分之二,將關天培苦心經(jīng)營六年、固若金湯的海防工事破壞殆盡。之后,震驚中外的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1年2月,英軍對虎門要塞發(fā)動總攻,以10艘軍艦配合登陸部隊,猛攻關天培所在的靖遠炮臺。年逾六旬的關天培親自指揮,面對裝備精良、數(shù)倍于己的英軍的猛攻,率孤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雖身中十余彈,仍大呼殺敵。最終因援軍遲遲未至,一代名將關天培與守衛(wèi)炮臺的400余將士一起壯烈殉國。
當時,已被革職暫留廣州聽候發(fā)落的林則徐得知關天培等犧牲后,悲痛欲絕,寫下了《挽關天培》一聯(lián)。全聯(lián)共38字,短短的聯(lián)句卻如泣如訴,怒斥投降派自毀長城!聯(lián)的前半段發(fā)問,關天培苦心經(jīng)營六年的堅固防線到底是誰毀壞了,以致他孤軍作戰(zhàn),鞠躬盡瘁,以身殉國?下半段記述關天培和參將麥廷章在孤軍無援的困境中雙雙為國盡忠。關天培犧牲后,仍“挺立如生”,令英軍畏懼。關、麥二位將軍偉大的民族氣節(jié),讓身為敵人的英軍也至為欽佩。
這副挽聯(lián)送達淮安府后,為免節(jié)外生枝,關天培的母親采納了書法家周木齋策略性的建議,將詩聯(lián)中的“何人”改為了“何時”。一百多年過去了,關天培祠門聯(lián)上的“何時”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一首詩一副門聯(lián),道盡了兩位民族英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民族英雄林則徐和關天培抵御外侮的事跡和碧血丹心,也對后世謀求民族獨立、自強不息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責編:黃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