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敏
信陽航空職業(yè)學院 河南信陽 464000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fā)展改革規(guī)劃綱要》指出,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系統(tǒng)梳理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時代影響,賦予新的時代內(nèi)涵和現(xiàn)代表達形式[1]。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挖掘其內(nèi)涵并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賦予其新時代的意義。更加直觀地表現(xiàn)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社會發(fā)展中的傳承性和時代性,使其以中國人自己的方式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發(fā)展,正所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太極拳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它的傳播也要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保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除了提升技術水平,還應增強其文化傳播和國際影響力。然而,在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中,蘊含東方意蘊的中華文化受到了西方競技體育的沖擊,原本“忙來時耕田,閑來時造拳”的鍛煉被強行演變成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西方競技體育之路。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導致太極拳習練者在修煉過程中出現(xiàn)本末倒置的現(xiàn)象,以至于太極拳技術習練的內(nèi)涵被忽略,而太極拳原始的技術要義“掤捋擠按”,尋不到太極拳內(nèi)在的文化意涵,達不到“意在體先”“人拳合一”的境界。因此,在這個“三新”時代,應該加強對中華文化的闡釋,并引導工作者和習練者用正確的方式發(fā)揚、傳承太極拳和太極文化,為不良的太極傳播方式正名。
陰陽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根據(jù)事物變化而推斷出的一種富有規(guī)律的自然觀,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運動規(guī)律。北宋時期,周敦頤運用《太極圖說》中的“一動一靜”解釋了陰陽的產(chǎn)生。認為“生陰生陽”“分陰分陽”都是從太極自我運動中產(chǎn)生和分化出來的,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2]。明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寫道:“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他認為,陰與陽互為一體,陰陽是對立且統(tǒng)一的,并且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而相互轉化?!短珮O拳論·陰陽訣》中提到,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更是印證了陰陽互體,剛柔相濟的陰陽觀。
因此,注重觀察陰陽之變成為當代人關注養(yǎng)生的重要方法,有助于修養(yǎng)身心。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曾有論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3],說明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僅注重陰陽同根的理論,更加強調陰陽一體的文化意蘊。綜上,中國古代哲學觀中的陰陽學說是一種陰陽相生相濟的轉化和表達,陰盛陽衰和陽盛陰衰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觀念中是陰陽不平衡的表現(xiàn)。而陰極生陽,陽極生陰才是中國古代所歸納的陰陽哲學現(xiàn)象。
“太極”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易傳》,其源自中國古代思辨哲學思想,并用以描述自然萬物的規(guī)律性發(fā)展與變化。而根植于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太極拳也汲取、吸收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陰陽相生理論,這一點在太極拳論中均有論述。太極拳中的“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并不是絕對的陰或陽,它蘊含并遵循著由外及內(nèi)、以內(nèi)引外的修煉過程。它是一種注重“內(nèi)三合”“外三合”以及內(nèi)外兼修的技術修煉方法,也是習練者從入世走向出世的人生頓悟過程。更是習練者在由外及內(nèi)的修煉過程中所追求的從有為到無為的最高境界。達到無為之境并非沒有了陰陽,而是將陰和陽看似對立的兩面和諧統(tǒng)一,進而進階成無為。
太極拳動作本身講究的就是一個“合”字,如太極拳技術動作中的掤、捋、擠、按四勢,在《太極十三勢》中寫道“掤手兩臂要圓撐,動靜虛實任意攻”,說的則是太極拳掤的技法在練習時要肘、肩、腕、掌骨節(jié)都撐開似圓形,立身中正則為體,即“以方為體,以圓為用”。捋法是在掤的基礎上,做到在與他人切磋時恰如其分地以己之勁力或借助對方之力將其擠出身外,正如“搭手捋開擠掌使,敵欲還著勢難逞”中所說。如果掤、捋、擠是一個防、引、化的蓄力過程,那么按則是在與他人切磋時的應對之道,即見招拆招、隨勢而動,正所謂“舍己從人,方可隨心所欲”。因此,太極拳陰陽相生觀的修身之法已被認可,其內(nèi)外相合的修煉過程亦是對習練者的最高追求。它不僅是外在技術修煉的實際表達,也是內(nèi)在心性磨煉的最終呈現(xiàn)。
根植于傳統(tǒng)生活中“忙來時種田,閑來時造拳”的太極拳,并沒有完全走向西方的競技場,而是逐步以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種修身養(yǎng)性、德藝雙修之法。因為太極拳作為形成發(fā)展于傳統(tǒng)文化土壤里的人體文化和人體活動方式,是一種優(yōu)化生命存在的價值系統(tǒng)[4],成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文化?!笆中泄υE”是太極拳最基本且不可丟的習練方式,從外在的體松、氣沉、平、開進行練習,養(yǎng)成“掤捋擠按”的基本技術,追尋內(nèi)在的靜心、適中的狀態(tài),達到最終的無為之境,人格的提升、德藝的超越和心性的淡泊可通過由外及內(nèi)的修煉獲得,此過程離不開太極拳的“四勢”之法,探其根源,是因為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成的“以方為體、以圓為用”的和諧思想的影響,太極拳將道德、生命融為一體,使太極拳技術逐步上升為一種賦有身體觀、道德觀、生命觀的太極文化。因此,太極拳“掤捋擠按”的習練過程,是在用澄凈的修煉方式,對習練者本身進行的一種教化和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提升。
《曾國藩的36 字訣》中提到:“能立能達,以方為體,以圓為用。”變通的處世原則方可使自身變得更加通透有度[5]。然而,在這個滿是誘惑的社會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克制私欲,生來就擁有一顆堅定之心。就像克里希那穆提所說:“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6]正是這種誘惑,使得人們在私欲的控制下變得沒有思想,沉浸于自身的認知,只感知對自身有利的,卻仍無法滿足。這種結果導致人們無法回到最初的“以方為體,以圓為用”的立身之道。在太極拳技術動作中,有些習練者一直急功于求技之路,而忽略了“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才是太極拳基本拳理的修煉之法。
所以習練者需要從太極拳“掤捋擠按”四勢的身體實踐中開始,追求身體的放松、心態(tài)的平靜,避免用力過度而導致身體失衡與動作僵硬,從而更好地追求立身之道。太極拳中的“掤捋擠按”之所以講求方、圓,是因為太極拳視人體為一大系統(tǒng),認為身與心是統(tǒng)一的[7]。太極拳的起勢是圓點的開始,其收式也是以圓點為終端。所以在習練時要求立身中正,無論是一個動作,還是整套拳法的習練,都需要“體松心靜,立身中正”?!稐钍侠献V·太極正功解》指出:“元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元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元為緊湊,方元規(guī)矩之至?!比绻霾坏綄ι眢w的控制,就很難理解“掤捋擠按”動作中所蘊含的“圓”,更體會不到太極運動中動作間的轉換與聯(lián)系。正所謂意向的形成需要由“意”這個身體的原動力發(fā)起[8]。缺少這樣的理解與認知,只能練就外在技術的花架子,并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頓悟,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技術特點且無法達到拳理要求。正是對圓的立身追求,才使得很多拳師整日醉心于研究拳法之間的聯(lián)系,并經(jīng)過長時間的體驗和靜悟來感知真正太極拳的立身之法。
因此,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只有做到體松、身正、走圓,追求“以方為體,以圓為用”的立身之本,才能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王羲之在用墨書寫時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9],和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對《太極圖》的解釋中提到的“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10],都蘊含了“和”是所有事物運動規(guī)律的重要歸途,無論是注重黑白相映的書法藝術,還是太極動作的運動軌跡,都應調節(jié)自身動作的和諧統(tǒng)一。太極拳“掤捋擠按”的習練不僅需要身體上的放松,更需要在這一習練過程中感受動靜相宜、虛實相映、前后相依、上下相隨的陰陽中和之法,它需要練習者摒棄一切外來因素的侵擾,專心且反復地練習和揣摩,沉浸于“掤捋擠按”的技法修煉中。
太極拳《十八在訣》中說道:“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它的一氣呵成主要源于腰部的靈活性,在行拳過程中學會使用腰部,會使習練者更容易把握整個身體的協(xié)調度。因為腰部是連接上肢和下肢的關鍵樞紐,它在太極拳“掤捋擠按”的過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度摗吩唬簞牌鹩谀_跟,主宰于腰,發(fā)于脊背,達于兩膀,形于手指。這句話強調外在行功之時,腰部的靈活是太極拳運動中必不可少的?!皰蜣蹟D按”含有陰陽中和之法,需通過腰部將動作展現(xiàn)出來,這一要訣貫穿于太極運動的整個過程。如太極拳中的攬雀尾,要求立身中正,掤在兩臂,捋在掌中,擠在手背,按在腰攻,其中蘊含外動內(nèi)靜、掌心為陰、手背為陽的要訣,在運動中“以外在顯形,以技術為始”的要訣需通過腰部呈現(xiàn)出來。掤時的兩臂支撐、捋時的掌心相對、擠時的勁力相對、按時的上下相隨均體現(xiàn)了動靜相宜、陰陽相生的中和之道。
太極拳“掤捋擠按”技術動作的內(nèi)外相和,需要習練者在熟練技術動作的運動規(guī)律上,通過一次次的反復練習,逐步加強對太極拳技術動作中陰陽、動靜的理解。只有真正地理解太極運動外在形態(tài)中陰與陽、動與靜、上與下、快與慢、進與退、虛與實、開與合[11]等對立且相互和諧的規(guī)律,才能夠在每一次習練中感知和體悟“掤捋擠按”的技術要義,進而加深對其內(nèi)在中和之法的理解。對外在技術“形”理解的同時,更要注重技術上的演練,從而達到以意律體的內(nèi)外和諧。因此,習練者首先要將形練到極致,掌握外在的運動規(guī)律,用意念引領外在之形向更深層的技術延伸,追求形與意的和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保?2]道與名并非永恒的,世間之物皆處于變化之中,世間本無物才是萬物的開始,天地之始則是萬物起源,這里的“道”與“無”是同一東西的兩個名稱,是大象無形載譽萬物的宇宙現(xiàn)象。“無為”是“和”的最高境界的呈現(xiàn),無欲無求、無所牽掛的心境即為“虛”,要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需消除外在雜念對人的影響。太極拳“掤捋擠按”的技術練習亦是如此,秉持淡泊寧靜的心性,順乎自然的人生理念,在追求形神兼?zhèn)涞暮椭C之法中依舊擁有淡泊的心性,從而接近天人合一的無為之境。在太極拳技術動作的練習中,首先要遵循作為主體的身和作為客體的物是一致的[13],天人合一的實現(xiàn),需要習練者擁有一顆淡泊之心,這樣才可以避免利益對自身的誘惑以及為獲得勝利而走入歧途。否則就違背了當初習練的本意和初心,更達不到與自然運動規(guī)律相運而行?!抖朊际磺f·天地狀合訣》中說道:“象天法地,圓空法生,大小開合,唯少于心?!保?4]貼切地論述了太極拳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
追求“以內(nèi)引外,整合化一”的天人合一的無為之境,需要習練者在練習“掤捋擠按”技術動作時,注重身與心的和諧[15-16],只有足夠了解自己的身體,才能獲得熟練的技術。身體的頓悟、技術動作的嫻熟、心靈的寧靜、形與意相合的體現(xiàn)需通過內(nèi)在對外在的引領,在對身體運動規(guī)律進行理解的基礎上,做到內(nèi)外整合化一,達到身與心、技與意、術與道的天人合一之境。老子曰:“有道無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由此看來,術與道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重術而棄道,或重道而棄術,都是太極拳“掤捋擠按”中不能夠出現(xiàn)的。純粹的術只是對外在進行的修煉;而純粹的道,也只是空口理論,而沒有具體的身體實踐。因此,太極拳“掤捋擠按”的身心合一是一種超出本我自身的習練方式,是一種追求精神修煉的自由之境。只有做到內(nèi)外相隨,才能通過整合化一,達到天人合一的無為之境。
太極之道,蘊含萬物。大象萬物,應運而生?!皰蜣蹟D按”是太極拳十二法之基,通過“以方為體,以圓為用”的修身立法之本,初步獲得技術習練之法。在此基礎之上,認識到“意在體先”的身心相合要義,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無為之境。只有應自然而行,擁有淡泊之心,在求技、顯形、露神、相合的基礎上,尋回太極拳在當代中國人生存、生活、生命中的存在方式,并將其賦予在太極拳“掤捋擠按”的技術中,才能在時代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將太極拳的文化隱喻傳承、弘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