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演練
材料一:河南古屬豫州,因遠古時代有野象而得名。但隨著土地開發(fā)和氣候變化,今天中國境內,僅在云南的零散保護區(qū)內才能看到野象。
材料二:2002年,一個大學生在北京動物園先后用火堿溶液和硫酸溶液投喂黑熊、棕熊,致其受傷。
材料三:2020年“兩會”上,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制定《反虐待動物法》,對動物實行“分類管理”和“全面、全過程保護”。
請根據以上材料,寫一段文字表達你的認識。
理論誤用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森林砍伐、環(huán)境污染、非法狩獵、虐待動物等問題逐漸對動物生存造成威脅,保護動物已成為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動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與人一樣都有在地球上生活的權利,我們必須尊重動物的生命權和生存權,不能因自身需要而肆意利用甚至傷害動物。更何況,每個物種都在生態(tài)鏈中扮演特定角色,物種的多樣性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同樣利于人類生存。說到底,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
其次,自古以來,動物不僅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許多地方的文化與動物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如中國國寶大熊貓象征著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若這些動物消失,我們也將失去這些文化寶藏。
最后,保護動物不僅是人類的義務,更應成為人類自覺的精神追求。林肯說:“我贊同動物均有其權利,如同人類均有人權一樣。這才是擴充仁心之道?!惫畔ED哲學家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誠然,人類是衡量事物價值和意義的標準,人決定著萬物的秩序,人是世界的主導。但是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自大與傲慢也必將導致人類與大自然的對立,從而給人類招致災難。與之相反,中國的古老智慧“天人合一”則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指導我們與自然更加和諧地相處。
想一想:“人是萬物的尺度”是這個意思嗎?
哲學問答
上面這段文字的核心論點是“人需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結尾試圖通過反對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觀點“人是萬物的尺度”來肯定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作者對這句哲學名言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事實上,普羅泰戈拉想表達的是,早期的希臘哲學家們對“世界的本原”這一問題的回答往往是從外界確定的事物出發(fā)的,比如自然本原論者把世界的本原歸為水、火、氣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也有哲學家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像“存在”、數這類抽象的東西,但在普羅泰戈拉看來,人,才應該是萬物的尺度,而且這種尺度是不斷變動的,是不確定的。
那“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不是指,人類是萬物的起源,也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其他事物都要為人類服務?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兩個問題需要仔細考慮:第一,“人”是否指的是人類?第二,“尺度”是否意味著決定萬物的秩序?雖然普羅泰戈拉本人的著作已經失傳,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哲學家的著作如《泰阿泰德篇》中找到問題的答案。當時,蘇格拉底和泰阿泰德正討論“知識是什么”的問題。蘇格拉底認為泰阿泰德“知識就是感覺”的主張和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同一個意思。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同為人,但是不同的人所認識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一個事物對于我來說,是它呈現(xiàn)給我的樣子,而對于你來說,就是它呈現(xiàn)給你的樣子。
按照這樣的解釋,“人”似乎不是指整體的人類,“尺度”也不意味著決定萬物的秩序,而是和個人的“認識”“感覺”有關。我覺得這樣說有道理,每個人的感覺確實是不一樣的。
確實如此,在普羅泰戈拉看來,“人”指個人,而“尺度”指認識的標準。但是這樣一來,也就不存在人們所說的那種確定不變的真理了。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假設來自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qū)的伊萬和來自菲律賓海濱小城的杰克恰好在4月的某一天同時到達南京,當時南京的氣溫為16℃。一下飛機,伊萬根據自己常年生活在寒帶的經驗說道:“好熱啊,在太陽下面一定會中暑!”杰克卻說:“好冷啊,這里難道是冬天?”我們如果從不同的人的感覺出發(fā),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認知,如“4月份的南京是很熱的,應當少穿衣服”或者“4月份的南京是很冷的,應當多穿衣服”。以此類推,所謂的“真理”不過是相對于不同的人而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標準,也就是“尺度”。
可是盡管這兩個人對溫度有自己的理解,但只要我們用溫度計量一量,不是就能得出確定的真理了嗎?
沒錯。在現(xiàn)代科學文化中,我們由于更偏愛科學的解決方案,會考慮使用溫度計來確定客觀真相,這個問題當然可以很簡單地就解決了,但普羅泰戈拉著眼的是更深層次的哲學含義。對于客觀真相而言,16℃的確是可以測量的,但是對伊萬和杰克兩個人而言,天氣是冷是熱,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就像很多哲學問題一樣,如正義、美、道德等,是與個體觀察者有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普羅泰戈拉正是通過這樣的詭辯術,取消了真理的絕對性。我們今天把這種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觀和價值觀”并進而得出“真理是相對的”的觀點稱為相對主義觀點。
擴展鏈接
1.電影《羅生門》
電影《羅生門》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一名武士在樹林里被殘忍殺害,強盜、樵夫、武士的亡魂和武士之妻四名目擊者從各自的角度對案件進行描述,這些錯綜復雜的證詞構造出了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觀眾看完電影之后,還是無法判斷到底哪個故事是真實的,到底應該相信哪個目擊者,真相到底是什么。
通常情況下,觀眾是通過小說作者或者電影導演,從客觀的全知視角來了解故事的真相,而故事的發(fā)展往往是線性的。但本片的導演黑澤明故意隱去了所謂的“客觀”的現(xiàn)實,轉而使用一種主觀的、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引導觀眾從多個不同目擊者的角度觀察同一起犯罪案件,讓這起案件在不同的視角下多次重現(xiàn)。導演認為,目擊者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記憶、解讀案件的細節(jié),有人會添加或刪除一些信息以保護自己的名譽,有人想引導輿論,為自己開脫罪責。
“羅生門效應”如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表達,形容由于人們無法對發(fā)生的事情達成一致意見而造成的真相難辨的局面。這種不確定性引發(fā)了人們的好奇,同時也讓相對主義這種哲學觀點變得具體生動。
2.相對主義哲學的分支
相對主義的思想源自普羅泰戈拉,但“相對主義”這個概念是19世紀才開始使用的。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傳統(tǒng)的理性觀念受到巨大沖擊,相對主義觀點逐漸興盛起來,并產生了很多分支形式(如文化相對主義、歷史相對主義、認知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等),成為當代哲學界最流行但也最具爭議的領域之一。
批評者們認為,相對主義缺乏理論的連貫性和說服力,而且會造成不良影響,比如道德相對主義很容易導致思維混亂或道德敗壞。但支持者們認為,相對主義是寬容的象征。道德相對主義認為判斷一種行為是好還是壞取決于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從而強調在對各種文化進行理解和評價時,應該持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
此外,有人認為雖然道德與文化或歷史時期有關,但自然科學是可靠且絕對的。然而,近年來也有人開始反思科學的絕對性,認為決定科學家選擇哪種科學理論的輔助假設也會受到社會和歷史規(guī)范以及個人和群體利益的影響。
(編輯:張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