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燭》其象
和大部分詩歌不同,《紅燭》中的意象較少——核心意象只有一個“紅燭”?!凹t燭”這一意象其實是舍己為人的英雄的象征。而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學中,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一詩中塑造的“蠟炬”形象最為深入人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薄跋灳妗焙汀按盒Q”后來成了奉獻自我、造福他人的象征。一代代讀者的認同和傳承,使“蠟炬”這一意象的內(nèi)涵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文化形象。聞一多先生創(chuàng)作《紅燭》時,選擇紅燭這個意象,也體現(xiàn)了新詩對古典文學的繼承。
詩中還有一些其他意象, 如“火”“淚”“殘風”“心”等,是圍繞核心意象而存在的。其中,“火”為點著“ 紅燭” 的靈魂而存在,“風”為“侵你的光芒”而存在。這里要提醒大家, 在讀詩的時候,一方面,我們要學會提取詩歌中的意象,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學會探究意象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比如,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就是并列存在的(這種將意象羅列的手法叫作“列錦”),它們共同構成了詩歌所謂的“意境”;可是在《紅燭》中,意象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眾星拱月”式的——我們將“月”稱作“核心意象”,將“眾星”叫作“輔助意象”。在這首詩中,核心意象“紅燭”具有比喻意義,而一眾輔助意象也自有其比喻意義——“殘風”比喻反動勢力,燭的“淚”比喻英雄的淚,燭的“心”比喻英雄的心……
這種圍繞核心意象,通篇采用比喻的手法,反映了新詩對古典詩歌的常見題材——詠物詩的繼承。
二、《紅燭》其人
《紅燭》的情感不是單一的,我們一節(jié)節(jié)讀下去會發(fā)現(xiàn),它蘊含的情感在詩中起伏變化:贊嘆—猶疑—相信—感傷—疑惑—安慰—沉靜。在一系列的情感變化中,我們逐漸走近一個真實可感的、活生生的“人”——“紅燭”象征之人?!凹t燭”象征著誰?這當然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墒?,它首先是一個人的化身——聞一多本人。
聞一多先生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后赴美留學。歸國后,他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祖國:貪腐橫行、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作為一位學者,他大可以“躲進小樓”,不問政治,置身事外??墒?,1946年,在李公樸先生因言獲罪、被暗殺之后,聞一多先生在群眾舉行的李公樸先生的追悼會上冒著被暗殺的風險,慷慨走上講臺,發(fā)表了著名的即興演講——
“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
……
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
這段文字選自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演講當天下午,在寫作《紅燭》的二十三年后,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壯年時期,聞一多先生活成了一盞紅燭。
適用話題
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犧牲與奉獻
素材點撥
紅燭其象,紅燭其人。文章從“紅燭”的物象深入分析,闡釋了這首新詩獨特的意象使用方式,以及其對古典文學的繼承性,是對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式繼承的典范,在寫作相關話題時可以運用。
同時,文章也透過“眾星拱月”式意象,透過起伏變化的情感,讓我們窺見了文字背后有血有肉的“紅燭”的靈魂,這是寫作犧牲、奉獻類主題的作文的優(yōu)秀素材。“紅燭”不僅是詩人自身的寫照,也是那些敢于反抗黑暗、甘于犧牲奉獻的勇士的象征。無數(shù)盞時代的“紅燭”,共同照亮了歷史濃稠的夜色。
(編輯:葛杰 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