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紅 何光友
摘 要 李華平教授的《氓》課例將敘述視角引入閱讀教學,以真實性問題情境為載體、線索、動力,真實性情境貫穿課堂全過程,真實性情境串聯(lián)起本體性知識,真實性情境產(chǎn)生核心問題,真實性情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關鍵詞 《氓》課例 ?真實性問題情境 ?深度學習
真實性情境是知識與能力的母體、胎盤、場域。離開了真實性情境,知識與能力就可能夭折,難以形成素養(yǎng)。課堂以真實性情境為載體,讓學生在真實性情境中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即用情境串聯(lián)起所要學習的本體性知識。這樣的課堂,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代表著基礎教育的趨勢。但不少人對“真實性情境”的理解不夠,不知道它對語文教學到底有什么意義。我們不妨從李華平教授的《氓》課例中獲得一些啟示。
一、真實性情境貫穿課堂全過程
李教授的《氓》課例包含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每個活動都是在真實性情境中展開的。
在活動一“預習交流”中,文言知識理解與交流是在文本閱讀的情境進行的,是在結合需要正音和釋詞的上下文語境中展開的。語境本身是一種語言情境、語言環(huán)境,我們將詞語還原到語境這個母親的懷抱,更能準確對其進行正音和釋詞。而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交流則是在“正音釋詞”的情境中加以完成的。李教授在“正音釋詞”結束后提問:“接下來我們思考一個問題:我讀懂這個故事了嗎?認為讀懂了的人請舉手。”由此進入“感知”環(huán)節(jié),即感知也是在真實情境展開的,這是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學科認知情境解決學科問題。
活動二“寫推薦語”、活動三“改成白話”、活動四“變換人稱”和活動五“遷移運用”都時時與情境相連,處處與情境相關,事事在情境中展開。問題在情境中產(chǎn)生,任務在情境中布置,討論在情境中升華,評價在情境中實行,就連最后的作業(yè)布置,也沒有離開情境。
去找一篇你過去寫的記敘文,給它換一下視角,重新寫一遍。你會發(fā)現(xiàn),你原來寫的這個記敘文換了一個模樣。也可以把你原來寫的這個記敘文給你最好的朋友,讓他來改,或者你們互相改。你們會發(fā)現(xiàn)非常好的、非常多的學習語文的趣味。
真實性問題情境一般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情境,二是人物,三是任務。以上布置的作業(yè),面對過去寫的作文用“視角”來審視,這是情境;“自己”或“好朋友”是人物;“換一個視角改寫”是任務。李教授布置作業(yè)的目的是讓學生將學到的大觀念“敘述視角改變敘事性作品”帶回到情境遷移運用,加深對學科大觀念的理解。
二、真實性情境串聯(lián)起本體性知識
吳忠豪教授指出,語文知識分為“本體性語文知識”和“非本體性語文知識”,所謂的“本體性知識”是指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非本體性知識”則是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1]傳統(tǒng)語文教學側重于單純的語文知識、情感、價值觀的傳授,而忽視了語文方法、技能?!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2]李教授此次示范課正是對新課標的踐行。
授課伊始,李教授就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情境,為教學活動恰到好處地提供了背景、條件和氛圍。
2023年2月14日,成都狄邦肯斯學校汪宇恒老師給班上每位女同學送了一束玫瑰花,并附上一張卡片,卡片上抄了一首詩《氓》和一段推薦語。如果你是汪老師,你將怎樣寫推薦語?
對于學習活動而言,情境最重要的是真實感,讓學生覺得其與自己的生活十分貼近,進而更容易廣泛而深入地參與教學活動。這一課例情境依托情人節(jié)發(fā)生的真實事件,從學生的學情出發(fā),要求學生進行推薦語的寫作。學生只有在讀懂《氓》這篇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完成這一學習任務。但李教授的教學并不局限于此,他在學生讀懂文本的基礎上提出要求:請用白話文改寫第一段。注意是改寫,不是翻譯,要求能夠體現(xiàn)故事講述者在講這個故事時的心情、情感以及說話時的情態(tài)。這一任務側重于讓學生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走進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進一步理解人物。從李教授的課堂實錄可以看出學生的改寫是比較成功的。學生能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去講述,甚至去“控訴”,這是深入理解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表現(xiàn),也讓學生感受到第一人稱視角講述故事的巧妙。這為下一步敘述視角的引入和介紹做了充分鋪墊。
在改寫活動的基礎上,李教授順勢引入“視角”這一概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過程的幫助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為學生的學搭建“腳手架”,讓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當前的學習,能夠順著“腳手架”達到更高的層次。所以,李教授在引入了“敘述視角”概念后,要求學生以“第二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口吻進行改寫,顯得格外地水到渠成。學生在自主改寫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體會到不同視角帶來的不同敘述體驗,進而掌握各個敘述視角的區(qū)別及其表達的效果。
最后,李教授再次回到課堂最初的情境,讓學生回看自己一開始寫的推薦語采用的是何種視角,又讓學生嘗試以更具有親近感的視角來改寫自己的推薦語。他并沒有明說哪一個視角更具親近感,而是讓學生自主體驗,自主感悟。從學生的改寫來看,學生對于敘述視角及其不同作用有著較為清晰的理解。
可見,于本堂課當中,李教授并未側重于文中女主人公的情感糾葛,也并不側重于知識的灌輸;而是以真實性情境為依托,讓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不同視角帶來的感觀,并掌握相關語文知識與技能。
三、真實性情境產(chǎn)生核心問題
傳統(tǒng)課堂是教師發(fā)出教學指令,學生完成指令。但學生完成指令的過程暗藏一種潛意識:在為老師學。新課標提倡教師預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后,以情境的實際需要來驅(qū)動學生學習,這就是由“為老師學”變成了“為自己學”。李教授本次示范課無疑是新型學習機制的踐行,他在所設情境的基礎上為推動任務的完成與完善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而在完成與完善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已完成了對本課學習內(nèi)容重難點的掌握。
現(xiàn)將李教授的示范課的主問題(任務鏈)整理如下:
問題1:如果你是汪老師,你將怎樣寫推薦語?
問題2:請用白話文改寫第一段。注意是改寫,不是翻譯,要求能夠體現(xiàn)出故事講述者在講這個故事時的心情、情感以及說話時的情態(tài)。
問題3:這第一段是以誰的角度觀察故事、講述故事?
問題4:在講述故事的時候,用的是第幾人稱呢?
問題5:(屏顯《水滸傳》中魯智深大鬧野豬林部分)第一段文字是從誰的視角來寫的?
問題6:用第三人稱或第二人稱改寫《氓》的第一段。
問題7:請大家用更具有親近感的視角改寫推薦語。
學習情境分為三類:社會生活情境、個人體驗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問題1依托社會生活情境,這個情境取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并根據(jù)教學需要加以改編而成;問題2依托個人體驗情境,要求學生改寫時體驗故事講述者的心情、情感、情態(tài);問題3、4、5、6依托學科認知情境,要求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辨識、運用語文學科知識,訓練語文學科技能,形成語文學科能力。
四、真實性情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盵3] 在新課標、新教材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要反思:如果教師僅僅作為知識的傳遞者、灌輸者,學生僅僅作為知識的接受者,那么“教學”二字是否實現(xiàn)了“教”和“學”原本的意義和價值。葉圣陶曾明確指出“教是為了不教”,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不能僅對學生進行單一的知識講解、傳授,而應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作為,從而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最終達到“不教”的目的。所以,學生的深度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旨歸。
《氓》這篇文章位于選擇性必修下冊,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稍有難度。李教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以任務驅(qū)動式教學讓學生主要圍繞第一段來進行學習。該堂課以任務貫穿始終,課堂伊始就以“寫推薦語,推薦《氓》這首詩”為主要任務。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位教師在情人節(jié)當天僅僅是給班上每一位女同學送了一朵玫瑰花,并沒有寫卡片這一步驟。但李教授借助這一事件與文本的契合度,設計了該環(huán)節(jié),這不僅貼近學生生活,也充分引起了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入?yún)⑴c其中。讓學生寫推薦語,其實是為了檢測學生自身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
隨后,李教授以“改寫第一段”為中心任務。改寫不同于翻譯,翻譯僅僅需要學生對字面意思進行粗略理解,是表層含義的學習,這對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難。但加上人物的心情、情感,說話時的情態(tài)來進行改寫則屬于有意義的學習,這需要學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對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進行剖析。所以,學生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當中,才能夠?qū)适轮v述者心情、情感甚至說話時的情態(tài)有所理解。學生在以不同的視角自主改寫文本的過程中,能夠感受不同視角帶來的不同敘事體驗。重要的是,這種體驗并不是由教師灌輸而成,也不是傳統(tǒng)的講授灌輸式教學方法可以達到的。這種體驗是專屬于學生自己的,是學生自己在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在任務驅(qū)動下形成并內(nèi)化成自己的文本閱讀能力、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樣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所以,本堂課后,李教授對學生提出要求:“去找一篇你過去寫的記敘文,給它換一下視角,重新寫一遍”。這就將課上的任務延伸到了課后,將課堂教學活動遷移運用到了學生的日常練習,使學生的學習有更好的延伸與拓展,不再流于表面、限于課堂。李教授的課是讓學生在情境中走完“還原與下沉”“體驗與探究”“反思與上浮”“遷移與運用”的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促成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的“真實性情境”的“真實性”并不能夠與一般意義上的“真實”畫等號?!罢鎸嵭浴辈⒎侵敢呀?jīng)真實發(fā)生了的事件,而是指在一定情境下可能發(fā)生的問題,指向的是“邏輯真實”?!斑壿嬚鎸崱钡那榫撑c現(xiàn)實真實情境是李教授這堂課的主旋律。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普教科研重點課題(編號:SCJG21A016)“深度學習視域的語文思維培育研究”和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核心課程建設項目“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編號:2022YJSHK00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吳忠豪.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關于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J],新教師,2014(2):18-2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
[3]郭 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作者通聯(lián):譚 紅,成都市雙流區(qū)教科院;
何光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成都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