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惠文
人體最硬的器官——牙齒, 具有食物咀嚼、咬切功能, 還具有輔助發(fā)音、保持外形面貌的功能。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牙列缺損現(xiàn)象發(fā)生, 是口腔科常見, 且多發(fā)的疾病。若不及時進行有效處理、干預, 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口腔健康和正常生活。牙列缺損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導致患者受到多方面影響。飲食上, 正常咀嚼能力受到影響, 食物咀嚼不到位導致腸胃消化不徹底;生活上, 不僅使患者的面容美觀度受到影響, 也使其發(fā)音功能受到一定程度影響[1]??傊? 牙列缺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種多樣的, 應盡早及時干預、處置。較小的牙列缺損現(xiàn)象, 可利用樹脂填充、根管治療等技術(shù)進行修復, 若是單牙缺失, 則可通過烤瓷牙固定修復、活動義齒修復、或牙齒種植等技術(shù)進行牙齒填補[2]。經(jīng)濟水平飛速發(fā)展, 種植牙技術(shù)的飛速提升, 使得其在牙列缺損的問題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冠根比種植單冠修復體對口腔種植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從2020 年12 月~2022 年12 月間行口腔種植的患者中篩選98 例(98 枚種植體)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雙色球法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 各49 例(49 枚)。研究組患者, 男女比例為23 ∶26, 年齡26~71 歲、平均年齡(48.50±7.77)歲。對照組患者, 男女比例為25 ∶24, 年齡25~74 歲、平均年齡(49.50±8.2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對比差異性不大(P>0.05),存在同質(zhì)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牙列缺損患者。②知情同意且積極參與的患者。③意識、認知正?;颊摺?/p>
1.2.2 排除標準 ①骨質(zhì)疏松患者。②慢性疾病患者。③無法正常交流患者。
1.3 方法 在前期治療中對兩組患者均采用基本種植方法, 后醫(yī)護人員通過使用專業(yè)測量工具對患者的解剖牙冠長度、臨床牙根長度、臨床牙冠長度以及解剖牙根長度等進行準確測量并記錄在冊。根據(jù)冠根比=牙冠長度比牙根長度的公式進行計算, 給予研究組患者冠根比1~2 的種植單冠修復體, 對照組采用冠根比<1 的種植單冠修復體。
1.4 觀察指標
1.4.1 種植體脫落發(fā)生率 對種植完成后的種植體脫落狀況進行對比分析, 選取種植完成后的3 個時間節(jié)點, 分別為種植后1、6、18 個月。
1.4.2 種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 分別對種植后1、6、18 個月這3 個時間節(jié)點的種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3 齦溝液骨代謝情況 選取治療前及治療后30、90、180 d 作為比較的時間節(jié)點, 對比分析治療前后堿性磷酸酶、骨保護素、骨鈣素的水平變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23.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組間數(shù)據(jù)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種植體脫落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種植后1、6、18 個月的種植體脫落發(fā)生率相差無異, 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種植體脫落發(fā)生率比較[枚(%)]
2.2 兩組種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種植后1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為(0.40±0.11)mm、種植后6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為(0.54±0.12)mm、種植后18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為(0.84±0.14)mm。研究組患者種植后1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為(0.42±0.12)mm、種植后6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為(0.52±0.13)mm、種植后18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為(0.83±0.10)mm。兩組患者種植后1、6、18 個月種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相差無異, 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種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對比( ±s, mm)
表2 兩組種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對比( ±s, mm)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種植體數(shù)種植后1 個月種植后6 個月種植后18 個月研究組490.42±0.120.52±0.130.83±0.10對照組490.40±0.110.54±0.120.84±0.14 t 0.8600.7910.407 P 0.3920.4310.685
2.3 兩組齦溝液骨代謝情況對比 治療前, 對照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69.22±6.57)U/L、骨保護素水平為(6.42±1.16)pmol/L、骨鈣素水平為(12.63±1.64)μg/L, 研究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69.43±6.47)U/L、骨保護素水平為(6.44±1.22)pmol/L、骨鈣素水平為(12.76±1.58)μg/L。治療30 d 后, 對照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72.25±7.06)U/L、骨保護素水平為(7.00±1.27)pmol/L、骨鈣素水平為(15.98±1.65)μg/L,研究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73.54±7.09)U/L、骨保護素水平為(7.11±1.33)pmol/L、骨鈣素水平為(16.36±1.62)μg/L。治療90 d 后, 對照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79.88±7.26)U/L、骨保護素水平為(7.88±1.37)pmol/L、骨鈣素水平為(17.89±1.73)μg/L,研究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80.63±7.14)U/L、骨保護素水平為(8.01±1.42)pmol/L、骨鈣素水平為(17.88±1.64)μg/L。治療180 d 后, 對照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90.99±7.31)U/L、骨保護素水平為(8.58±1.53)pmol/L、骨鈣素水平為(18.50±1.74)μg/L,研究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水平為(92.09±7.24)U/L、骨保護素水平為(8.78±1.62)pmol/L、骨鈣素水平為(18.66±1.71)μg/L。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0、90、180 d 的各項指標水平相差無異, 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患者部分牙齒缺失、破損, 即牙列缺損現(xiàn)象。導致此現(xiàn)象的原因眾多,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衛(wèi)生的牙齒口腔、被忽視的牙周健康問題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 導致牙列缺損現(xiàn)象的發(fā)生[3]。牙列缺損首先對患者的面容美觀度產(chǎn)生影響, 長久缺牙, 缺牙過多, 面部軟組織失去牙齒支撐, 發(fā)生塌陷, 降低面容美觀度。不美觀現(xiàn)象導致患者的不健康心理變化, 例如自卑心理的出現(xiàn)等, 從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了較低的治療積極性[4]。影響心理健康的同時, 也對身體健康產(chǎn)生較大影響。食物咀嚼能力下降, 導致患者極易出現(xiàn)胃腸不適、消化不良等現(xiàn)象發(fā)生。經(jīng)過咀嚼的食物更易被人體吸收,未能完全被咬碎、切割的食物進入消化道, 導致胃腸吸收能力降低, 從而降低機體免疫力, 影響身體健康。并且, 牙齒與語音發(fā)音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牙齒、舌頭、嘴唇、臉頰均能夠輔助發(fā)音, 齒音、唇齒音、前腭音均需牙齒的輔助發(fā)音, 牙列缺損還會導致吐字不清晰,影響咬音等。人們常說的說話漏風就是由牙列缺損現(xiàn)象所導致的[5]。
牙列缺損修復, 傳統(tǒng)多利用可摘、活動義齒的方式, 口腔治療雖能幫助患者恢復面容美觀度和咀嚼功能等, 但仍舊存在明顯不足, 穩(wěn)定性、舒適性較差, 對健康牙齒的磨損程度較大, 反而增加了治療難度??谇环N植, 即人工種植義齒, 又可稱為種植牙。人工方法植入仿生材料所制的仿生牙齒, 體部、頸部、基樁、基臺部共同組成牙齒種植體, 常見仿生材料包括金屬、合金材料類、陶瓷、碳素、高分子、復合材料類等,完美實現(xiàn)了滿足美觀需求和牙齒功能恢復的目的。單冠修復體種植運用廣泛, 手術(shù)方式植入缺牙部位的上下頜骨內(nèi), 創(chuàng)口痊愈后, 行假牙安裝[6]。此方法與人體骨骼相容性良好, 減少鄰牙損害, 美觀度更高, 穩(wěn)定性更強。常規(guī)口腔修復治療全口義齒, 牙槽嵴吸收嚴重。而口腔種植不僅減少了對健康鄰牙的損害, 還增加了牙齒的穩(wěn)定性、舒適性、便捷性, 和較好的口腔功能恢復性。人工種植義齒可長期使用, 植牙操作是一項不可忽視的精細手術(shù), 其過程復雜, 精度較高, 操作醫(yī)生需具有專業(yè)、熟練的操作技術(shù), 還要有選擇適合患者冠根比的專業(yè)度。因牙列缺損程度不同, 存在一定差異, 固定義齒固定效果較好, 不易脫位, 傳導、支持作用良好, 但異物感明顯, 牙齒易松脫, 磨損健康牙齒, 整體效果不盡人意。而采用種植牙方式的患者,牙齒咀嚼能力更佳, 牙齒更加穩(wěn)固, 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 減少損害其他健康牙齒, 味覺影響小, 使用也更加便捷[7]。并且種植牙的體積較小, 金屬不外露, 更易清潔, 便于保證口腔衛(wèi)生。先天性牙列缺損、牙齒脫落、牙齒松動、牙齒嚴重損害需拔出者均可通過口腔牙齒種植的方式進行牙齒修復及功能恢復。但種植牙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例如, 術(shù)中血管損傷導致術(shù)后出血現(xiàn)象、術(shù)后護理不當導致感染、縫合不當導致開裂、上頜竇底穿通等。
良好的口腔健康與口腔衛(wèi)生習慣也具有關(guān)系。牙根吸收、牙槽嵴吸收導致冠根比增加, 無較大影響。但牙根變短, 牙齒阻力中心發(fā)生轉(zhuǎn)移, 向牙冠方向變化, 同樣牙齒松動風險更大。牙槽嵴吸收, 牙齦萎縮,食物易殘留, 且美觀程度較低??谇恢委熃Y(jié)束后, 牙槽嵴吸收現(xiàn)象仍舊存在, 應養(yǎng)成良好的腔衛(wèi)生, 維持牙周健康, 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8]。
結(jié)果可知, 兩組患者種植后1、6、18 個月的種植體脫落發(fā)生率及植體周邊骨吸收量相差無異, 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0、90、180 d 的齦溝液堿性磷酸酶、骨保護素、骨鈣素水平相差無異, 無統(tǒng)計意義(P>0.05)。單冠修復體種植治療,冠根比不同, 與種植牙的脫落率和植牙周圍骨吸收情況具有較低關(guān)聯(lián)度??谇环N植修復后, 牙齒種植的效果優(yōu)良, 和植牙是否穩(wěn)定, 均需通過植牙脫落率以及植牙周圍骨吸收情況進行判定。有研究顯示, 植牙冠根比與植牙周邊的邊緣骨組織所受應力程度呈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 冠根比越大, 所受應力程度越大, 從而加大骨吸收程度[9]。然而, 實驗結(jié)果表明, 冠根比不同, 對植牙周圍骨吸收量無顯著差異變化。因而有力反駁了上述觀點。咬合的力度、植牙修復手段、負載程度均會對植牙周圍骨吸收量產(chǎn)生影響。治療后, 齦溝液骨代謝指標呈上升狀態(tài), 但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上述結(jié)果表明, 1~2 冠根比的治療方式, 和<1 冠根比治療方式,植牙脫落率相差無異, 同時, 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齦溝液骨代謝情況的變化情況未出現(xiàn)明顯異常。因此,1~2 冠根比的治療方式, 和<1 冠根比治療方式具有相同的臨床可取性, 臨床應用價值均值得肯定。以后還需多方探討、分析, 才能保證結(jié)果的準確性、可靠性[10]。
綜上所述, 不同冠根比對種植體的脫落率、種植體周邊骨吸收情況的影響不大, 冠根比不同, 不會影響種植單冠修復體的治療效果, 冠根比< 1, 或冠根比1~2 的治療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均值得推廣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