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古琴熱持續(xù)升溫,國內各大博物館也不失時機地推出館藏古琴對外展示,不僅讓熱愛古琴的人們一睹名琴真容,也讓傳統(tǒng)文物“活”了起來。從2023年11月28日起,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第二期“大圣遺音——古琴文化展”,吸引了眾多的古琴愛好者。本期刊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孫召華撰寫的有關這次展覽的文章,以饗讀者。
“大圣遺音——古琴文化展”第二期于故宮的鐘粹宮正式對觀眾開放。本期展覽策劃構思有兩個要點。一是,既為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古琴展,就應體現(xiàn)故宮博物院建基于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之上的特色,展示古琴在明清宮廷中的功能以及明清帝王對古琴的關注、鑒藏,不能類同于其他博物館或藝術機構舉辦的古琴展;二是,古琴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獨具民族特色的樂器,就不應停留在簡單展示古琴之形的晾寶式展覽的水平上,而應充分挖掘古琴的文化價值,呈現(xiàn)古琴所積淀的中華民族先民的情感、志趣和哲思。
本期展覽,仍依托鐘粹宮的古建格局,分為正殿、后殿兩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同時輔之于配殿中琴式琴譜圖版介紹和斫琴材料及工藝流程的背景知識。
一、古琴與明清紫禁城
鐘粹宮正殿展廳單元主題為“古琴與明清紫禁城”,首先集中展示明清宮廷及故宮博物院所藏歷代名琴,畢竟古琴文化是附麗于古琴之形的。故宮現(xiàn)藏古琴八十八張,自盛唐迄晚清,年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陳,可以較為完整地反映古琴的發(fā)展歷史。唐琴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傳世古琴,全世界已知唐琴僅十余張,而故宮就藏有四張,其中有被譽為“稀世鴻寶”的九霄環(huán)佩琴、大圣遺音琴、玉玲瓏琴和飛泉琴。
本次展出的飛泉琴(圖1),連珠式,晚唐雷氏琴,杉木斫,鹿角灰胎,髹栗殼色漆,有大塊朱漆修補,蛇腹間冰紋斷。龍池上方刻草書琴名“飛泉”,下方篆書“玉振”方印,兩側篆書琴銘“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達舒蘊志,窮適幽情。天地中和,萬物咸亨”,表征了此琴音色可與高山流水、金鐘玉磬的清脆之聲相媲美。飛泉琴原為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弟子山西平陸程子容以重金收藏,1945年夏經(jīng)管先生親手修理,1979年程先生捐獻給國家,由國家文物局撥交故宮收藏,至今仍完好光燦。宋琴是古琴發(fā)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階段,至宋代琴體由渾厚圓拱而漸趨方扁,琴尾肩寬度之比縮小,至南宋尤顯。本次展出的海月清輝琴,仲尼式,整體方正、扁窄,稍短小,暗合宋人婉約雅致的時代審美趣味。此琴為清宮舊藏,龍池下方刻“乾隆御府珍藏”方印,龍池左右直至雁足間刻有梁詩正等七位乾隆朝著名詞臣的琴銘,填以五色,頗顯富麗,借伯牙隨成連至蓬萊仙島感自然移情而開悟的典故,詮釋了琴名“海月清輝”的精義和此琴的音色之美。
元朝享祚不長,元琴存世數(shù)量亦不多,而清宮舊藏有兩張斫琴大師朱致遠的琴,可謂珍貴。本次展出的這一張(圖2),仲尼式,桐木斫,鹿角灰胎,髹黑漆,冰紋間牛毛斷,紫檀岳尾,金徽玉軫,有腹款“赤城朱致遠制”,更是制作精良、法度森嚴,整器秀美停勻、臻于完美。眾多院藏明琴之中,本次特意展出焦林聽雨琴,一則“蕉葉式”為明代新出現(xiàn)的琴式,琴式取象蕉葉,完美成型殊為不易,而此琴可謂蕉葉式琴的標準器;一則此琴與清宮關系匪淺,此琴曾為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所有,他書法造詣極高,因獲御賜晉陸機真跡《平復貼》而名其書屋為“怡晉齋”,自號“怡晉齋主人”。清琴之中,本次獨選萬壑松濤琴予以展出,同樣有兩個考慮,一則此琴鳳沼左側有“臣涂居仁恭進”款,為清初斫琴名家江西涂氏精心制作、恭獻給皇帝之物;一則琴名“萬壑松濤”及琴銘、刻印,均可呈現(xiàn)此次策展的要旨。
除此五張歷代名琴之外,本次還特意展出了兩張觀賞琴,銅琴、石琴各一張。這兩張琴均為明朝制作,明清宮廷舊藏。石琴,仲尼式,為上下兩塊青石相扣而成,雞翅木軫足,徽位挖有淺圓坑,雖為石材制作但其形制與漆琴一樣中規(guī)中矩。石琴以其堅實,最宜陳設于御苑中。銅琴,仲尼式,銅胎上髹有斑駁古銅色漆幾可亂真,金徽玉軫,龍池上方篆書琴名“玉泉”,下方鎏金篆書的乾隆帝御制琴銘及“乾隆庚午仲秋御題”款,并朱文“幾暇怡情”印、白文“得佳趣”印,無不表明乾隆帝對此銅琴的鑒賞和喜好。
除了影視劇中文人仕女彈琴以修身養(yǎng)性的刻板印象之外,古琴還是儒家圣賢和歷代王朝推行禮樂教化政治的物質載體。展覽名稱“大圣遺音”之“大圣”,所指自然是“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等儒家圣賢。中國古代禮樂文明傳統(tǒng),禮和樂內外相輔相成、形影不離,甚至可以說沒有樂的禮不是禮,沒有禮的樂不是樂。即以明清時期而論,古琴與瑟并為“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之中“絲之屬”的樂器,用于壇廟祭祀和國家重大朝會典禮所陳設的雅樂——中和韶樂之中。圜丘壇、祈谷壇、方澤壇、太廟、社稷壇、朝日壇、夕月壇、先農壇、文廟等壇廟,除文廟祭祀文圣孔子用六張古琴外,例用古琴十張?;实鄣腔?、大婚和冬至、元旦、萬壽三大節(jié)朝賀等國家重大朝會典禮,陳設中和韶樂,用古琴四張、瑟兩張。而明清兩代皇帝之所以關注古琴的制作和鑒藏,其中一個主要考量就是復興雅樂、修明禮制,推行禮樂教化,穩(wěn)固江山社稷。為了反映這一歷史真實,本次特意展出“金之屬”的編鐘、镈鐘和“石之屬”的編磬、特磬各一件。其中,尤為珍貴的是黃鐘律金編鐘(圖3),為真正的金鐘,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康熙帝專為祈谷壇祭祀典禮制作的整套十六枚編鐘之一。編磬、特磬均采用新疆和田碧玉琢磨而成,形制規(guī)整,表面描金云龍紋,金玉之色相映生輝;而其外形規(guī)格減半,專用于重華宮三清茶宴等殿內典禮演奏。古人認為,金、玉是世間萬物中至為精純者,以真金美玉制作鐘磬,才能與天地神祇的神格相稱。編鐘、編磬為歷代雅樂的“編懸”重器,“金石之音”為歷代宮廷雅樂的骨干音,古琴的音色是可以與之相諧和的。歷代名琴也常以鐘、磬、玉等命名,如“號鐘”“金鐘”“霜鐘”“韻磬”“玉玲瓏”“玲瓏玉”“九霄環(huán)佩”等。
明清皇帝對古琴和禮樂的關注,琴本體之外還體現(xiàn)在宮廷的方方面面,此次展覽即在有限的展柜空間中集中展出了一組與古琴密切相關的小件的琴模、印冊文物。如“康熙御制”款琴模,仲尼式,大小為琴正常規(guī)格的六分之一,髹黑漆,白玉軫足小如米粒,紫檀岳尾一絲不茍,雖縮微卻悉合規(guī)制,當為康熙帝晚年主導樂制改革、大規(guī)模改制琴瑟鐘磬等典制樂器之時,用以規(guī)正琴之形制的標準器。壽山石“琴書清樂”印,明代宮廷閑章,形制素樸,印文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之語。紅瑪瑙“半榻琴書”印,為乾隆帝身為皇子時所制,琴書對舉,表明他對文人閑逸雅致生活情調的追慕,后來常鈐蓋于《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等內府珍藏書畫上。碧玉“雅正希音”冊,共4片,雙面陰刻填金楷書,封面正中隸書“雅正希音”四字,冊文為董誥敬書乾隆帝御制《題明世子朱載堉琴譜》和《再題朱載堉樂律全書》,表明乾隆帝贊同朱載堉歷代雅樂追求古琴一弦一音的中和之聲,力辟繁音悅耳之俗調的觀點。
除文物實體之外,本展覽還充分利用古琴展柜后的墻壁和展柜背板,精選歷代著名琴畫噴繪于其上,琴與畫相互映襯,既豐富展覽內容,又可呈現(xiàn)展覽的主旨。如飛泉琴展柜后的《宋人臨溪撫琴圖頁》(圖4),圖中一高士臨流而坐,低首撫琴,動感頗顯,筆簡而神全;溪水盤曲掩映,時隱時現(xiàn),松樹偃仰屈曲,蒼健老硬,石墻茅屋隱現(xiàn)于樹后。觀之如聞流水潺潺、琴聲泠泠,氣象蕭疏,意境深遠,畫法蒼勁清潤,深得南宋名家馬遠、夏圭之嫡傳。海月清輝琴展柜之旁的宋徽宗《聽琴圖軸》,畫面正中一株蒼松枝葉郁茂,樹旁翠竹數(shù)竿,前面湖石上置插有花枝古鼎,環(huán)境雅致。撫琴者身穿黃冠緇衣,輕攏慢捻,身旁高幾上金盤玉爐,青煙裊裊而上;聽琴者朝服紗帽,一側一正,一仰一俯,凝神靜聽,完全沉浸在琴聲之中。全畫構圖凝練對稱,設色富麗,氣韻生動。朱致遠制琴和焦林聽雨琴之后同樣是松蔭下三兩好友臨溪聽琴談心的圖景,萬壑松濤琴之后為雍正帝松蔭下臨溪獨坐鼓琴的冊頁,玉泉銅琴之后則是乾隆帝閑坐于避暑山莊松林中置放古琴的石桌之旁,前面也有溪流石橋。
琴畫同一主題的反復出現(xiàn),以及“飛泉”“玉泉”“海月清輝”“焦林聽雨”“萬壑松濤”等琴名,“高山玉溜,空谷金聲”“庭松疏朗,風和月明”等琴銘,向觀眾渲染和強化了古琴之神,即中華先民信奉天人合一,寄情山水、融入自然的志趣。而多張古琴琴銘中一再出現(xiàn)的“天地中和,萬物咸亨”“天和之感,微音動聽”“道德其人,中和其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保合太和”等,同樣表明了古人希圖通過彈琴修養(yǎng)心性,達致天人、社會、身心的中正和諧,贊天地之化育的哲思。
二、古琴曲《秋鴻》主題展
在正殿展示古琴之形和琴文化整體氛圍的基礎上,后殿展廳繼而以個案形式,讓觀眾聆聽古琴之聲,感悟古琴之神。擇選傳世古琴名曲,通過打譜,經(jīng)當代琴家之手還原活化為琴聲,以播放視頻的形式讓觀眾零距離體驗古琴曲之美妙琴聲;而琴曲中蘊藏著中華先民的情感意緒和價值理念,在琴聲傳遞及相關文物展示中便鮮活起來,可感可知。
古琴名曲《秋鴻》便進入我們的眼簾,成為此次策展的最佳選擇?!肚秫櫋废鄠鲃?chuàng)自于南宋古琴浙派大家郭楚望,成為明清以來廣泛傳播的琴曲之一。此曲分為三十六段,以振翅高飛、遠舉南征的秋鴻為意象,寓“懷才”“有信”等理想意蘊,旋律蒼雄渾樸,節(jié)奏起伏跌宕,指法音調高古幽妙,令人聽后有遠達平沙、一舉萬里之感。更關鍵的是,故宮博物院珍藏有一套可謂古琴文化珍寶的《秋鴻》圖譜冊(見圖5、圖6)。從年代上講,該圖譜冊成書于明代初年的,極有可能是浙派琴家徐和仲進獻給燕王朱棣的琴譜,年代早于朱權的《神奇秘譜》,為存世最早的《秋鴻》版本之一。從內容上講,該圖譜冊內容完整,獨具《清商調》《夾鐘清商意》兩首練習曲,減字譜準確度高,指法更為高古絕妙;而且有譜有圖,圖先譜后,水墨工筆畫繪制精美,形象而精準地表現(xiàn)了琴曲的意境,為其它所有《秋鴻》版本所不具。
展覽中,由《秋鴻》所描繪的蘆雁圖景,配以一組以蘆雁圖為主題紋飾的器物,展示人們對蘆雁題材的喜愛。如明代剔紅蘆雁圖方形委角盤,盤開光內飾蘆雁圖,構圖舒朗自然,開光四周及盤外壁四周飾各種花卉,極為精美。掐絲琺瑯松鶴蘆雁圖扁瓶,腹部一面飾蘆雁圖,一面飾松鶴圖,畫面寫實,細節(jié)表現(xiàn)清晰完整,可謂清宮舊藏掐絲琺瑯工藝精品。又如碧玉雕蘆雁圖插屏,一面淺浮雕蘆雁戲水圖,一面鐫刻描金乾隆帝御制詩《和李嶠雜詠詩百二十首韻》之《雁》:“往來南北方,知候號隨陽。汀畔蘆花影,天邊人字行。沙洲跡印月,龍塞信傳霜。若問安身處,瀟湘云水鄉(xiāng)?!笨梢娗〉蹖μJ雁題材也是頗為欣賞的。
自鴻雁形象過渡,由《秋鴻》琴曲和鴻雁所寄托的仁義禮智信、志士懷才避世、游子懷鄉(xiāng)思親、夫妻愛情忠貞等意蘊,本次展覽還擇選了一組與此精神主題相通的文物。如青花開光蘆雁圖筆筒,一面開光內繪寒江蘆雁圖,另一面開光內繪高士垂釣圖,漁翁于舟中持桿而釣,悠然自得,旁側楷書“扁舟一葉寄滄浪,明月清風任爾狂。醉臥不知天地老,醒來猶自咲(即笑)人忙”,反映了志士懷才避世、悠然超脫的理想。乾隆款剔紅放鶴圖梅花式盒,蓋面上山巒環(huán)抱,草木蔥蘢,有仙鶴四只,一只翱翔,三只曼舞;林邊亭前,兩位高士賞景談心,人鶴皆怡然自樂,名為放鶴圖,實則是高士心靈的舒展。又如一件紫檀雕漁樵耕讀嵌青玉雕蘆雁紋三鑲如意,首部玉瓦雕蘆雁紋,柄身上雕士子讀書、樵夫荷柴、農人牽牛、漁翁垂釣的形象,同為志士懷才避世的象征。而在古代社會文化觀念中,麒麟為不傷生物、不踐生草的仁獸,玉璜作為玉組佩的關鍵構件而成為知禮守禮的象征,鼎作為權利、社稷的象征轉而成為誠信、團結的象征。故而,擇選了一組質地華貴、制作精美的器物,如青玉麒麟吐書、白玉雙龍紋璜、乾隆款掐絲琺瑯獸面紋鼎式爐等,既可與五德俱全的大雁精神相通,又富有可欣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