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
第一次接觸“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錯誤地以為是用來形容生活貧苦、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當(dāng)時我上小學(xué)三年級,心想古人真矯情,三個月沒吃肉算什么,我們半年也不見得吃上一頓。
我說得不夸張。除了偶爾在紅白喜事上可以嘗到腥葷,或者過年整個正月里可以比較集中地吃上幾次肉,一年當(dāng)中,唯一能固定吃肉的時間,也就只有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了。
五月二十五,是我們村的分牲日。
十歲那年冬天,村中央的馬字圪梁上,十幾個閑聊的村人,就肥肉好吃還是瘦肉好吃的話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肥肉油大吃著香,瘦肉太柴不香。有的說還是瘦肉好吃,肥肉太膩了,再能吃肉的人也吃不了一大碗,換成瘦肉,兩碗也打不住。大家吵吵了兩三個小時,沒有結(jié)果,悻悻而散。
回到家才開始后悔,吵什么啊,家里又沒有肉吃,白白把胃口吊了起來,欲望和現(xiàn)實的落差,讓平素順口的飯菜也吃著沒滋味了。
不管是肥肉瘦肉,就我自己而言,分牲時分得的豬肉,是最好吃的。
我那時還不知道這個日子的意義,只知道在我們那里,到了夏天每個村都會分牲。每個村的分牲日不盡相同,有的在五月十三,有的在六月初六,有的和我們村一樣是五月二十五。
分牲這一天,每家都吃豬肉燴菜。區(qū)別在于有的人家放的肉多,分得的一份肉,一兩頓就吃光了。有的人家放的肉少,這一天吃的稍微多一點,余下的煉在豬油里,從今往后的半年時光中,飯菜里一星半點的總會有一些腥葷。
分牲這天,一向岑寂的村莊,有了一點過年時才有的熱鬧。賣豆腐的,賣西瓜的,賣大米白面的都是不請自來。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邀請住得不太遠(yuǎn)的外村親戚來打牙祭。
到了成年才知道,在陜北農(nóng)村,分牲是一件重要的事??刻焓粘傻纳a(chǎn)模式下,干旱少雨的黃土高原,村村都有龍王廟。農(nóng)歷五六月份,正是莊稼生長的黃金時期,卻也是最干旱的季節(jié)。村民們做夢都想讓老天下一場飽墑雨,來澆灌冒煙的土地和奄奄一息的莊稼。
不知從何時開始,先民們突然開悟,獻(xiàn)一頭豬賄賂一下管雨的龍王爺,龍王爺一高興,沒準(zhǔn)就會賞一場透雨。
所以分牲只是結(jié)果,分牲之前的“領(lǐng)牲”環(huán)節(jié),才是目的。
領(lǐng)牲是村人向神靈供獻(xiàn)犧牲的一種祭拜儀式。把買來的豬拉到龍王廟里,點香、燒裱,上供……一切儀式做完,大人小孩眾星捧月般,把豬拉回村里,宰殺,煺毛,剔骨,切剁,然后按戶平均分開。
不能單單把分牲當(dāng)迷信看。農(nóng)歷五六月份居一年之中,正是肚子里最缺乏油水的時候。因此某種意義上,分牲就成了全村人最名正言順的一次“打平伙”。
尤其是孩子們,他們早就對前面祭獻(xiàn)的繁文縟節(jié)等得不耐煩了,急切地盼望著早點把豬拉回來殺了。生肉一家一份由大人們提回家。
剩余的頭蹄內(nèi)臟煺洗干凈,下到鍋里,煮熟,切碎,一家分一小碗。
小孩對熟肉的期盼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生肉,等不到拿回家澆兩勺子醋汁,就在路上手抓著吃完了。
近幾年在城里興起一種地方特色叫“手把雜碎”,吃法和小時候分牲吃熟肉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是豬,一個是羊。這會不會是和我有同樣經(jīng)歷的人,新瓶裝舊酒,重命名的一種新吃法?也不是沒有可能。
我相信那個時候的肉味,不僅進(jìn)了我們的味蕾,也走進(jìn)我們的靈魂。
多年以后,定居到城里的農(nóng)村人,連過年都不再回老家了,但是每年五月的前半個月,就有人張羅著分牲。大家在村微信群里接龍報名,然后相約回到村里,合買一頭豬, 找尋記憶里的味道。
為了三五斤豬肉,最遠(yuǎn)的開車來回要走上千公里。一部分實在回不去的,也大多出了份子錢,讓同鄉(xiāng)捎一份肉回來吃。
說來慚愧,我從十七歲上高中離開村子,和故鄉(xiāng)漸行漸遠(yuǎn),再沒有見過村里分牲。尤其是近些年,回鄉(xiāng)只為了給祖先和母親上墳燒紙,在村外的墳地上燒了紙就折返,多數(shù)情況下連村子也不進(jìn)。
我確實離村莊越來越遠(yuǎn)了。
越是這樣,越懷念五月二十五的分牲。
今年決定回去,我微信給組織者轉(zhuǎn)了份子錢。臨到出門時,電話里來了一點小生意。賺不了多少錢,卻是一個好朋友介紹的。我把決定權(quán)交給老婆。她對分牲沒什么興趣,本就不太想奔波幾百公里,回到早已荒廢的屋舍,于她而言陌生的村莊找不到一點歸屬感,她勸我說:“生意雖小不賺錢,但是拒絕一次,就可能把潛在的優(yōu)質(zhì)客戶錯過?!彼f到我心坎上了,這些年我的生意確實越來越艱難,因此不想錯過一點點機會,一家人便沒回去,回家分牲的計劃也就再一次落空。
同村人返城第一時間把肉捎給我。不管怎么講,我這些年的絮叨在老婆的意識里得到強化,她對我口中無與倫比的美食也有期待,一拿到肉,馬上下廚,不到一個小時,一盆豬肉燴菜就端了上來。
不知道為什么,我品著比平時好吃的肉香,卻還是找不到童年的那種味道。
老婆和女兒說是我想多了,和平常吃的豬肉壓根沒什么兩樣。
我理解她們。吃肉如審美,很多情況下,一個人的審美會受到記憶干預(yù)。她們和我成長歷程不同,也就沒有我蘸著記憶、吃到一塊家鄉(xiāng)肉的滿足感。
我對她們說,給神進(jìn)獻(xiàn)過的肉有一種特別的味道,一般人的味蕾觸碰不到。
這當(dāng)然是玩笑。仔細(xì)一想,今天吃不出昨天的味道,主要原因大概有三:其一,那時的人吃肉少,饞到極點時,肉就成了久旱后的甘霖;其二,妻子和媽媽做的飯差異較大,隨著母親離去,媽媽的味道也成了世間最奢侈的味道;其三,現(xiàn)在的豬和過去不一樣了,那時自己喂豬,一年長不到一百斤,現(xiàn)在的豬肉,即便在鄉(xiāng)間,為了早點出欄,都得吃催肥助長的飼料。
也就是說,兒時的口味尋而不得的主要原因,是記憶的坐標(biāo)和當(dāng)下產(chǎn)生了錯位。
我們記憶的坐標(biāo),專屬于那個特殊的歲月。
那時候為了改善伙食,三五家人偶爾會聚在一起打平伙吃肉。和分牲不一樣的是,豬肉太大,幾家人吃不起。雞太小,用不著幾家人分。再說,喂雞主要是為了產(chǎn)蛋,誰舍得吃啊。不大不小的只有羊。
我們家那時條件不好,從來沒有參與過打平伙。別說打平伙,父親去趕集,一塊錢十個的堿餅子也不舍得買一個吃。即使偶爾買了,也舍不得啃一口??姘锾峄貋恚糠纸o我和弟弟們。
別人吃羊肉的時候,向來不吃肉、聞不得羊肉膻味、又性格內(nèi)向的母親,把我們叫回家。怕我們饞,把門窗緊緊關(guān)上。
上初中前,我也不吃羊肉。豬肉幾乎代表了肉的全部。
豬肉里我更喜歡肥肉。一個喜歡吃肉的人,喜歡吃肥肉絕對是一種境界。唯有那種油膩,才能把我們精神上的胃填飽。吃肉沒有肥肉就沒有高潮,一個喜歡吃肉的人也絕不會單純吃肉,和肥肉同出一鍋的土豆、粉條、米飯或饅頭,被豬油充盈著,才能吃出更大的滿足。
說起來,想回老家分牲的想法已經(jīng)有好幾年了。前幾年沒有回去,或許主要是因為害怕。我害怕即便回去,也吃不出原來的那種味道?;蚴俏以缇椭?,自己只是在尋找故鄉(xiāng)的感覺,和味道再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了。
與其說是懷念肉,不如說是懷念家鄉(xiāng),懷念有著共同記憶,現(xiàn)在卻奔波四處或離開人世的鄉(xiāng)親。
一塊塊普通的肉,成了我們回到過去的途徑。
就像我們是故鄉(xiāng)掉出的一塊塊鐵屑。不管身在何處,故鄉(xiāng)的磁場一直在吸引我們回去。
責(zé)任編輯 曉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