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凌鼎年,中國作協(xié)會員、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會長、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學校外導師、蘇州市政府特聘校外專家。發(fā)表過6000多篇作品,1200多萬字,出版過英譯、日譯、韓譯等65本。譯成15種文字,16篇收入多國教材,太倉建有凌鼎年文學館(賈平凹題寫?zhàn)^名),凌鼎年作文指導館(曹文軒教授題寫?zhàn)^名)。
黃道婆外傳
顧四圖年歲不大,心思重,睡眠不好,常天不亮就醒了,總不能在床上干挺尸吧,他就去茶館喝早茶。
那天,雞還未叫頭遍,他就揣上水煙筒,去烏泥涇橋堍的茶館喝茶了。走著走著,聽見了哭聲,那是嬰兒的啼哭,他嚇了一跳,難不成遇鬼了?近前一看,烏黑洞洞中,依稀見地上一只竹籃子里放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抱起一看是個女嬰。
顧四圖斷定是窮人家的棄嬰,他見女嬰長得還算端正,不像有殘疾的樣子,考慮再三,就把女嬰帶回了家。
顧四圖想自己五個孩子,排水橋般都是和尚頭,五個兒子將來要娶媳婦,那是一筆不小的花銷。這女嬰給小兒子顧五都做童養(yǎng)媳不也蠻好,至少省去一筆彩禮,大點還是個勞力。
顧四圖琢磨到這女嬰是黃土路上撿的,就小名叫她黃道妹吧。
顧四圖的老婆一直懷疑這黃道妹是自己男人與哪個野騷狐貍養(yǎng)的,所以從來沒有給過黃道妹好臉色,稍不如意,不是打就是罵,黃道妹飽一頓饑一頓,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顧四圖呢,反正是撿來的,也不心疼,聽之任之。
顧四圖家里有織布機,在黃道妹6歲的時候,顧四圖老婆就逼她學織布。小小年紀遭罪啊,為了學織布,沒少挨過揍。
黃道妹稍大,就萌生了逃走的念頭。只要逃出這地獄,到哪都可以。
黃道妹十三四歲那年,一次,顧四圖夫妻倆,帶著孩子去親戚家喝喜酒了,不帶黃道妹去。這對黃道妹來說是天賜良機,就只身逃出了家門。幾乎不出門的女孩,哪認路,她慌不擇路,拼命跑,只想跑得越遠越好,一直跑到了水邊,也不知什么河什么江,只見有好幾只船停泊著。黃道妹想只要這船一開,就遠離這可怕可恨的家了,就可脫離苦海了。她乘人不注意,顫顫巍巍從跳板上走到了船上,在船艙里躲了起來。也不知過了多少時間,她餓得實在受不了了,就爬出了船艙。
船上突然多出了個女孩,讓船老大很是吃驚。但此時的船已在茫茫大海上,雖然有航海帶女人不吉利的說法,但總不能把孩子扔下海吧。黃道妹哭著說:“好心的大爺大叔,救救我吧?!彼闷鹆艘路尨洗罂此稚?、身上的傷痕,船老大很同情她,安慰起了她。黃道妹又說:“我燒飯燒菜、洗衣服、掃地樣樣都會,我不白吃飯?!本瓦@樣,黃道妹跟船到了遠離家鄉(xiāng)的海南崖州。
船老大覺得崖州太偏太遠,風俗習慣與江南也相去甚遠,怕黃道妹不習慣,想把她帶回去,可黃道妹說什么也不愿隨船回去,就留在了崖州。船老大見她心意已決,就托了一個當?shù)氐氖烊苏疹欬S道妹。
海南的崖州居住著很多黎族人,黎族人還是很淳樸的,沒有人欺負這外地小姑娘,還很關照她,讓黃道妹感到了從沒有過的溫暖。黃道妹住下后,發(fā)現(xiàn)當?shù)氐募徔椉夹g竟超過了烏泥涇,她畢竟學過織布,有點基礎,加上她想學,想自食其力,學得很快。黎族人見這漢族小女孩又聰明又好學,就毫無保留地教她。
黃道妹長大成人后,在崖州嫁了人,男人對她很疼愛,過了一段舒心的日子,但命運與她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沒有幾年,她男人因病死了。有人說她克夫,認為她不祥。黃道妹也懷疑自己前世作孽,就去道觀出家,以贖罪身,鄉(xiāng)人改口叫她黃道姑。在道觀的日子,除了吃齋念佛,她還是鉆研紡織技術。師太認為她塵緣未斷,埋沒于道觀可惜了,勸她還俗。
春去冬來,不知不覺,黃道妹在崖州住了近四十年,她不僅學會了黎族婦女的棉紡織技藝,還進行了改進,總結出了“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藝,成了當?shù)剡h近聞名的紡織能手。
不知是不是年歲大了,她開始有了思鄉(xiāng)之情,老話說落葉歸根嘛?;剜l(xiāng)的念頭越來越強烈,終于,她在一個南方船主的幫助下,搭船回烏泥涇。那年,她52歲。
黃道妹到了家鄉(xiāng)才知道,宋朝已亡,元朝代之。顧四圖夫婦也都見閻王去了。她還聽說元世祖設立了“江南木棉提舉司”,朝廷重視紡織,這讓她感覺在崖州學的紡織技術有了用武之地。黃道妹發(fā)現(xiàn)烏泥涇一帶的紡織水平落后于崖州,最大的瓶頸是棉花的棉籽難去除,她與匠人合作,反復實驗,終于發(fā)明了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并改革發(fā)明出了一套省時省力的搟、彈、紡、織的專用工具。老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是一點不假,有了這些設備后,就能織成各種花紋的棉織品,如被、褥、帶、帨等,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百姓喜歡,官家喜歡,朝廷也大加贊賞,烏泥涇的紡織開始名聲在外,慢慢竟有人把松江布匹譽為“衣被天下”。甚至有人賦詩贊曰:
崖州布被五色繅,組霧紃云粲花草,
片帆鯨海得風口,千軸烏徑奪天造。
黃道妹晚年全力教授鄉(xiāng)里鄉(xiāng)外愿意學習的婦女,帶了不少徒弟,還大力推廣棉花種植,大家都尊稱她黃道婆。
黃道婆活到85歲才仙逝,她去世后,受她恩惠的當?shù)匕傩?,自發(fā)募捐為她建祠祭祀,那些讀書人還撰文寫詩為她樹碑立傳,尊奉她為“織女星”“先棉神”。到四五十年代,在江浙滬一帶的農村,黃道婆祠、先棉祠等已很普遍。
皇帝湯
冬至前一天,王一品接到好友茅醉禪的帖子,邀請他冬至中午去府上品嘗美味佳肴。
茅醉禪是婁城出名的美食家。他說美味佳肴,一定頗可期待。
王一品準時到后,發(fā)現(xiàn)還有詩友、畫友、棋友一干老朋友,都是婁城嘴最刁的幾個。茅醉禪讓傭人泡好了大紅袍,拿出幾盆瓜子。說先喝茶、聊天,等大師傅一到,就有口福了。
茶,已續(xù)過幾回,喝得淡了,幾個人海闊天空已聊得差不多了,眼看飯點已過,可大師傅遲遲未到。
茅醉禪說:好飯不怕晚,再等等。保證不讓各位失望。
這大師傅究竟什么來頭?架子山大。
正當大家肚子咕嚕咕嚕叫的時候,大師傅匆匆趕到,一進門就打招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出門時,被房將軍的管家攔住了,要我去他家燒一頓,說來了京城老友……
在座的都知道房將軍是致仕的將軍,戰(zhàn)功赫赫,但脾氣暴躁。說起來清帝遜位了,但他總是前清的將軍,地方官都賣他三分面子。要推掉房將軍的邀請,確乎不易,晚到也就情有可原。
茅醉禪介紹說:這位大師傅的大名湯一味,六代都是皇宮里的御廚,如今大清倒了,他也流落到民間,但他把以前皇帝與娘娘吃的宮廷菜肴帶到了民間。
茅醉禪這一說,把在座各位的胃口都吊了起來,那今天吃什么呢?
湯一味向各位拱拱手說:今天只推一道菜:皇帝湯!
什么,皇帝湯?沒聽錯吧。王一品等幾位都興奮了起來。
湯一味叫下手把帶來的食材放到了桌上,王一品等一看,也沒有什么特別啊,有蘋果、生梨、香蕉、葡萄、龍眼、甘蔗等,唯一稀罕點的就是菠蘿蜜。
難道吃水果羹?
湯一味說:這皇帝湯乃宋朝年間創(chuàng)制的。史書記載:公元1126年,金兵攻下汴京,把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和皇室貴族,以及后宮嬪妃,朝臣等一大幫人押解到大遼都城上京。宋徽宗沒有胃口,眼看身體要垮了,御廚只好就地取材,燒了一鍋開水,把蔬菜、水果、野味切塊后放進去,再加些竹鹽,以及幾味中草藥,沒有想到,讓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吃得津津有味。宋徽宗問御廚這是什么湯,如此鮮美?御廚急中生智,說:“皇帝湯!”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還是杜撰的,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座各位聽后都食欲大動,急不可待地想品嘗品嘗。
湯一味先燒水,水燒得差不多要滾之時,他倒入了一勺竹鹽,再把切塊的蘋果、生梨、香蕉,與剝皮去殼的葡萄、龍眼,以及切段的甘蔗等,一一放進開水里,煮了七八分鐘后,又拿出一小罐不知什么調料,舀了兩勺倒了進去。湯一味說:鮮不鮮,全靠它!
原來,這是湯一味獨有的宮廷配料,有枸杞、陳皮、香菇、白果、馬齒莧、益智仁、高良姜、萊菔子等18種原料,按一定的比例磨碎,調和,這配方當然是不對外的。
湯一味給每位盛了一碗,說:先喝碗水果湯,暖暖胃,開開胃。
這水果湯與水果羹不同,清清爽爽,水果的清香、甜味刺激著味蕾,果然味道好極了。
接著湯一味又開始烹飪第二道菜,他把切片的鹿肉放入了湯里,稍許煮了一會,就給每位撈了幾片,再加勺湯。
肉質細嫩,原汁原味。
湯一味說:鹿肉瘦肉多,結締少,口感好,還壯陽,《名醫(yī)別錄》《本草綱目》都有記載,皇帝可偏愛呢。
大家心領神會,心照不宣,吃得更來勁了。
第三道菜是活蝦,下鍋一汆,鮮蝦泛紅,就起鍋撈出。一個字:鮮!
第四道菜是黃魚,那魚肥肥碩碩,下身泛著金黃,整條下鍋,整條起鍋。色香味形具有,沒有丁點腥味,嫩得幾乎入口即化,用當?shù)赝猎挘乎r得眼眉毛要掉了,好吃得打耳光不放。
第五道菜是蛤蜊。湯一味說:蛤類海產品種很多,今天讓各位品嘗的是西施舌,又叫車蛤?!侗静輹帯贰讹嬌耪范继峒捌渌幱霉π?、食用味道。
王一品覺得“西施舌”這名字妙不可言,這是品文化啊。在座的都附和、贊同。
第六道菜式是雞蛋,完整的雞蛋直接下鍋。湯一味告知:火候與時間的把握最重要。他這湯煮雞蛋,輕輕一磕,殼就破了,三下兩下就把雞蛋剝了出來。湯一味說加點魚油,味道更美。這魚油民間幾乎不見享用。
第七道菜是雞塊。奇怪的是水果、肉類、河鮮、海鮮、禽類都有了,但都互不串味。也不用醬油、辣椒、老醋,以及蒜、蔥、花椒、茴香、八角等調味,照樣入味,照樣好吃,不能不服。
第八道菜是蔬菜,有蘑菇、花菜、土豆、茨菇、菱角、山芋、胡蘿卜、珍珠米等八樣,各樣各味,吃起來爽口。
大家邊喝黃酒,邊吃菜,邊品頭論足,都說:“皇帝湯名不虛傳!”
再說因為湯一味沒有去房將軍家掌勺,房將軍很是惱火。在婁城地面,誰家能如此駁房將軍的面子。當他知道湯一味去了茅醉禪府上,請了王一品等文人品嘗皇帝湯。他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幾個給臉不要臉的文人,看我怎么收拾你們!
房將軍讓管家去警察局舉報,說茅醉禪串通湯一味,邀約了王一品等一干有反骨的文人,竟然聚眾喝皇帝湯,意在復辟,圖謀不軌!
那時,袁世凱剛嗚呼哀哉不久,民間對復辟皇帝,深惡痛絕。警察局長也不敢怠慢,連忙派警察去抓了茅醉禪。正好王一品無意間瞧見了,連忙去關照湯一味等去避避風頭。
警察沒有逮到湯一味,茅醉禪又據理力爭,最后證據不足,不了了之。
湯一味逃到外地后,開了飯館,把皇帝湯改為“一味上湯”,逃過一劫。后來他把此湯傳給了兒子,兒子傳給了孫子,一直傳到了今天。據說湯一味的后人想恢復“皇帝湯”的名稱,正在注冊商標,不知會不會成功?
吃絕戶
靠山屯就是一個靠山的村落,有一百多戶人家,離最近的鎮(zhèn)有幾十里地,相對比較偏僻,至今保留著若干上輩人留下的規(guī)矩??可酵彤斈暝趺葱纬傻模嗌倌炅?,已說不清,但怎么說也有幾百年歷史了。靠山屯有一個說法:齊半屯,魏滿坡。就是說齊與魏系靠山屯的兩大姓,其中半數(shù)人姓齊,魏呢,男孩多,在屯里屯外撒野、闖禍的大部分是魏姓的小兔崽子。
靠山屯的生活幾百年來還算是平靜的,據說鬧長毛,日本鬼子侵略中國都沒有到達這個屯。
靠山屯的平靜是魏狗子打破的,他是屯里第一個外出打工的。幾年后的春節(jié),他回了一次屯里,還帶回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說是他的媳婦楊波花,這姑娘真俊??〉米屚屠锏娜硕急牬罅搜劬?,看了半天不敢相信魏狗子有這福氣。
當年,魏狗子家不算屯里最窮的,也是落底的。就因為沒有錢娶媳婦,才一賭氣冒險外出闖世界的。
難道這小子交上桃花運,或者碰上財神爺了?竟然鳥槍換炮,人模狗樣地回來了。當年魏狗子算是屯子里最讓人瞧不上眼的窮小子,他憑什么腰包鼓鼓,牛氣哄哄,一副財大氣粗的樣子?這讓屯里的人情何以堪?
屯里的人都在打聽,魏狗子有什么本事可發(fā)財。原來這小子當了包工頭。這包工頭怎么會輪上他的,屯里的人鬧不清楚。但有人在傳,包工頭就是剝削工人的,放在五六十年代,就是要打倒、專政的對象。
不知魏狗子是有良心,還是想顯擺,這次回來,他給輩分高的老人都帶了禮物。凡去他家拜年的,都給了壓歲錢,親戚300元,鄰居200元,小孩100元,來者有份。小孩子拿到100元,都高高興興,喊著“狗子叔叔新年快樂!狗子爺爺新年快樂!”魏狗子連忙糾正說:“我現(xiàn)在大名魏大志,早不叫狗子了?!?/p>
“哼,有了幾個臭錢,就叫大志,偏叫你狗子狗子!”他二叔魏老摳很不爽。但老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開口不罵送禮人”。大部分人拿了壓歲錢不好意思再說什么,只是覺得太少了,要給就大方些,怎么說也得千兒八百的,才顯出發(fā)財人的氣度嘛。
魏狗子骨子里有衣錦還鄉(xiāng)的老派想法,他在靠山屯造了一幢房子,四上四下,還造了圍墻,前院后園,種樹種花,這在靠山屯算是最氣派的宅院了。其實,這房子造了,他平時也不來住,算是家鄉(xiāng)的一個根,一點念想,也許將來回屯里養(yǎng)老好住吧。
前年,楊波花帶著女兒回了屯,一身素服。原來魏狗子車禍死了,楊波花把魏狗子的骨灰盒送回了屯里,算落葉歸根。
魏狗子二叔魏老摳像打了雞血似的興奮起來,一手包辦了魏狗子的喪禮,用他的話說狗子是靠山屯第一個走出去的,為靠山屯長臉了,如今他不幸走了,無論如何得隆隆重重辦一辦,好讓狗子泉下安息,早登極樂。
楊波花沒有想到鄉(xiāng)親們這么重情重義的,感動得淚水漣漣。
按靠山屯的風俗,這次辦的是流水桌,按以往,接到喪帖的都會來吊唁,送了喪禮,一家老小就吃三天豆腐飯。但這一次,魏老摳放話:只要是靠山屯的,來者都是客,一律接待,且移風易俗,不收喪禮。這一來,全屯老老少少全來了,每頓五十來桌。三天下來,光剩菜剩飯就好幾大缸,楊波花很是心疼,但也很感動。心想,就憑鄉(xiāng)親們的這份情,以后每年清明得回靠山屯一次。
魏狗子的骨灰下葬后,楊波花領著女兒向二叔魏老摳辭行,準備回城了去了。
魏老摳拿出賬單,說:“這三天的流水席,加喪葬費用,大錢小錢合計60萬元錢。你得付請了錢才能走!”
“啥,60萬?我付?”楊波花大吃一驚。
“你男人的豆腐飯,你男人的葬禮,你不付,難道我來付?我出力就不算你錢了,誰叫我是你二叔呢?!?/p>
楊波花似乎明白了什么,她只好說:“我這次沒有帶多少現(xiàn)鈔,回去想辦法吧。”
“不行!親兄弟還明算賬呢,不付清錢,你是出不了這個屯的?!?魏老摳拉下了臉。
下午,來了多位屯里的人,有男的,有女的,楊波花幾乎都不認識,帶頭的一個叫齊小屯的中年人,說:“你家已絕了戶,這些家具、電器也沒有人來繼承,放著也是浪費,我們代管代用。搬!”
楊波花女兒嚇得哇哇大哭。
那些晚來的,見沒有值錢的東西可搬了,竟有人要卸門窗……
幸虧被二叔魏老摳大聲呵斥制止了。
魏老摳對楊波花說:“你也看到了。告訴你,你一走,我估計這房子可能連一塊磚都不剩。這樣吧,你把這樓抵給我,那60萬就算兩清了。你看如何?”
楊波花在這靠山屯,一個親戚朋友也沒有,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只好答應了。
這之后,楊波花再也沒有帶女兒來過這傷心地。
令人想不到的是,魏老摳住進四上四下的樓房后,僅僅一年多,就患了癌癥,一命嗚呼。
那位叫齊小屯的中年人有次喝多了喝高了,清明前夜回家時滑跌在門前的水塘里,溺死了。
有人看到,那年清明,魏狗子的墓前有了水果、糕餅等供品,還有人來燒了紙錢擺了香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