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石凌,甘肅靈臺人,陜西文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作品》雜志特約評刊員。在《文藝報》《北京文學》《作品》《奔流》《飛天》《延河》《收獲》《野草》等報刊發(fā)表評論。散文集《素藍如瓦》獲第五屆黃河文學獎、評論集《一川巨流貫風煙》獲甘肅省第三屆文藝評論獎,長篇小說《支離歌》獲第八屆黃河文學獎,二篇評論獲“傅雷杯”全國文藝評論征文獎。
昆德拉說過,“小說審視的不是現(xiàn)實,而是存在?!鼻嗄耆瞬换椴挥改赣H催婚催嫁正成為一種悄然發(fā)生的現(xiàn)實存在。面對這種令父母著急、令社會學家費解的現(xiàn)象,青年人自己如何看待?沈月沉的小說《桃花亂落如紅雨》從一對留學歸國的大齡男女被父母催婚相親寫起,到他們相親無疾而終結束,時間限制在相親的那個下午,以二人閑聊式談話展開故事,用意識流手法帶出那些潛藏在他們心靈深處,影響他們情感價值取向的人和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代青年的精神現(xiàn)狀。
人是欲望的奴隸。反過來,欲望是催人前行的動力。當人的物質欲望滿足以后,人便開始追求精神欲望的滿足。當下社會的中產階層,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青年,已經擺脫了父輩對物質欲望的過度追求,趨向于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寧,他們寧可選擇精神自由的低欲生活,也不愿意與缺乏精神共鳴的異性走進同一個屋檐下建立家庭,于是,都市剩男剩女成為父母心上揮不去的愁,催婚催嫁屢見不鮮。沈月沉的短篇小說《桃花亂落如紅雨》就是一篇表現(xiàn)青年人低欲心態(tài)的作品。小說中的四個同齡青年相互交集,又彼此獨立,他們都是出身中產家庭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存因物質匱乏對心靈造成傷害。相反,他們身為獨生子女,生在中產家庭,父母基本能滿足他們上學生活的物質欲望。從他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造成當代中產青年低婚育的原因既有原生家庭的成因,也是他們追求高質量精神生活的表現(xiàn)。
小說以“我”為線索,串聯(lián)起同時代同階層青年的共同記憶,道出他們看似千差萬別,實則殊途同歸的婚戀價值取向。我三十好幾,留學歸來,被父母催婚,相親對象是自己的發(fā)小。表面上看,“我”與馮月澄門當戶對,二人都出身中產家庭,父母都是體制內公務員,都有留學經歷——“我”留學歐洲,馮月澄留學美國,他們漂洋過海歷經千帆,卻沒有找到精神歸宿。這種外人眼里門當戶對的關系并沒有成為他們通往彼此心靈的橋梁。二人一見面,“我”就迫不及待地問馮月澄:“你認識虞詩詩嗎?”虞詩詩是“我”的發(fā)小,也是“我”的執(zhí)念——每當父母希望“我”找對象結婚的時候,虞詩詩就會從“我”的記憶里復活。留在記憶里的虞詩詩與“我”是兩小無猜的清純模樣,虞詩詩的存在治愈過“我”少年時代的孤獨與怯懦,她像貼在“我”胸口的一粒朱砂,平時沒機會示人,遇見馮月澄這個共同的少年玩伴,一下子撕開了記憶的密碼?!拔摇迸c馮月澄之間隔著一個虞詩詩,就像隔著千山萬壑,以至于二人想表演出同學相親者應有的親近,仍然本能地反抗著第三者對他們內心領地的侵襲。
在“我”不時回憶虞詩詩的同時,馮月澄也在回憶著少年時代的玩伴,她不時提出一個又一個少年玩伴的名字,實則是為了避免兩人無話可談的尷尬。小說通過馮月澄的講述展示了這代青年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潛流暗涌的青春。在外人看來,馮月澄家庭富裕,有留學經歷,歸國以后有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經常跨國出差……但馮月澄與“我”一見面就談到她看恐怖片是為了解壓。從她不停地喝酒,想要一醉方休的狀態(tài)可以看出,她的內心其實很壓抑很痛苦,那份工作并沒有給她帶來榮耀與成就感,她的朋友圈充斥著“天花亂墜的電影海報”與“驚心動魄的憤青文字”,這說明馮月澄是一個內心有堅守的女孩,然而,現(xiàn)實迫使她不斷地放棄自己的陣地,她總是在發(fā)出抒寫內心真實情緒的文字后秒刪。這種欲對現(xiàn)實規(guī)訓做出反抗,又不得不屈從現(xiàn)實的心態(tài)正是她的內心一片兵荒馬亂的體現(xiàn)。這個父母眼里的乖乖女,別人眼里的成功者除了工作,基本沉溺于電影與酒精,她熟知各類歐美電影,卻不愿意向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在職場上受到壓力只得借酒澆愁,她三十好幾還沒有戀愛對象……一方面她在經濟上活得很獨立,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活得很孤獨。她的孤獨源于少女時代的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徐紫依的遭遇。
出現(xiàn)在馮月澄記憶里的徐紫依“桀驁而高雅”,“她有美貌,卻因為孤僻乖戾的性格時常被人疏遠,她也有才華,可她能背《芙蓉女兒誄》也不能幫她通過計量經濟學的考試”,造成她性格孤僻乖戾的原因馮月澄只講了一半,另一半被徐紫依帶走。徐紫依能沉著冷靜地致父親于死地,說明她童年在原生家庭受過很深的傷害,他的神經病父親對她做過什么令她無法原諒,以至于當她有機會看見父親心臟病犯了以后毫不猶豫地把所有藥藏起來,把電話線掐斷,把手機拿掉?!白畋瘧K的人在價值貶值中總是扮演劊子手的角色,而到了最后審判的號角吹響之日,一個沒有了任何價值觀的人就會成為自取滅亡的世界的劊子手?!保ɡサ吕Z),希臘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弒父是他悲劇命運的根源,男孩的弒父情結是弗洛依德哲學中的男孩心理發(fā)展的必經階段,女孩通常被喻為父親上輩子的情人,一個青春期的女孩要不動聲色地殺死父親,必是精神上遭受過無法言說的創(chuàng)痛,外表漂亮的徐紫依正是這樣一個心里裝著巨大痛苦與秘密的女孩。弒父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父親在她童年時代造成的傷害,但也把她推入倫理與道德陷阱的邊緣。當她把這個不能承受的秘密講給自己的好朋友馮月澄之后,遭到了馮月澄的疏離。父母無法成為孩子最后的避風港,朋友也無法為自己永遠保守秘密。馮月澄的離開成為壓垮徐紫依心靈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只能獨自奔赴大?!靶熳弦雷詈篑{著車從一號公路沖進了海里?!毙熳弦赖乃婪催^來又成為馮月澄內心揮之不去的幽靈。馮月澄透過徐紫依看到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確定性,父女可以成為仇人,朋友可以成為路人。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她對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缺乏信心。
經濟獨立、內心孤獨、感情幽閉,這不是馮月澄一個人的狀態(tài),這是此時代中產階層青年的共同狀態(tài)。與馮月澄一樣,“我”在歐洲學習生活多年,依然沒有可以傾訴的朋友,多年以后心里裝的仍是少年玩伴,出現(xiàn)在“我”意識流里的虞詩詩仍然保留著少年的模樣,“我”與虞詩詩見證了彼此天真無邪的少年時光,擁有共同的青蔥記憶。守住虞詩詩,就是守住心靈上的那一點微光。所以當父親詢問相親結果時,“我”毫不猶豫地說出要找虞詩詩那樣的對象。
在敘述策略上,留學歐洲的沈月沉深受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影響,采用“同一空間里不同時間并置”的敘述方式,通過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示了現(xiàn)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困境。在敘述手法上,沈月沉用詩的意象營造詩的意境。桃花一直是古典文學里的對愛情的比喻,《桃花扇》中候方域題詩桃花扇,贈予李香君,并沒有得到圓滿的愛情?!都t樓夢》中林黛玉面對桃花亂落,想到身如浮萍,情無所寄,不覺悲從中來,寫下千古絕唱《葬花吟》……沈月沉的《桃花亂落如紅雨》從題目到內容都可以看作是當代中產青年的精神世界的隱喻。小說中以桃花比喻少男少女的青春,以桃花亂落比喻經歷了青春期的兵荒馬亂以后各自破碎的內心世界,桃花一樣美好的虞詩詩因為父母輩的愛恨情仇閃電般消失于“我”的心空,桃花一樣美麗的徐紫依弒父之后無法面對內心的暗黑選擇了自殺,桃花一樣嫻靜的馮月澄擁有“美、白、富”,卻無法擁有一份完整的愛情……“紅雨”既是他們命運的寫照,也是他們內心世界的投影。桃花亂落既是虞詩詩留在“我”心靈深處的一幅唯美圖景,也是青年人命運的隱喻,“我”、馮月澄、虞詩詩、徐紫依……哪個年輕人的青春不是兵荒馬亂,哪個年輕人又能找到塵世里的“現(xiàn)世安穩(wěn)”?小說的最后,“我”與馮月澄平淡分手,徐紫依消失在時間盡頭,虞詩詩仍然是一個遙不可企的夢。他們只能在茫茫人海中繼續(xù)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
《桃花亂落如紅雨》是沈月沉的處女作,敘述策略與技巧比較成熟,故事套故事,多線交織,一氣呵成,小說提出的問題也會引起讀者的思考。但小說中的“我”作為唯一的男性,形象很單薄。小說對徐紫依弒父一事流于敘述表面,缺乏合理的解釋,徐紫依對馮月澄的影響也沒有進行深入剖析,致使故事與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性不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