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自超,王沖,郭鳳芝,林坤,李思同,劉仲陽,田順順,郭凌云*
(1.菏澤市農業(yè)科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2.菏澤市農業(yè)科學院 試驗示范開發(fā)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000)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之一,40%以上的人口以小麥為主食,其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yè)可持續(xù)性發(fā)展[1]。黃淮麥區(qū)是我國小麥主產區(qū),也是中筋、強筋優(yōu)質冬小麥適宜產區(qū),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該區(qū)域小麥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穩(wěn)定我國糧食供給意義重大[2-4]。由于我國可耕地面積有限,且不斷減少,提高小麥單產是保障小麥總產最有效的途徑,而新品種的培育是小麥單產提高的基礎[5]。
菏麥22是以高產廣適品種濟麥22為母本,優(yōu)質品種淮麥25為父本雜交組配,通過系譜法,早代品質檢測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該品種2019年3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190039。本研究結合2015—2018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匯總數據,對菏麥22的豐產性、穩(wěn)產性及適應性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與綜合評價,以期明確菏麥22的豐產穩(wěn)產潛力,為菏麥22的應用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試驗研究對象為菏麥22,系譜來源為濟麥22、淮麥25。數據來源于2015—2017年連續(xù)兩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及2017—2018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匯總結果。2015—2016年區(qū)域試驗A組設置20個試點,參試品種15個,分別為邯115276、登海51306、山農24號、裕田麥119、濟麥39、中信麥98、子麥603、農圣1號、徽研66、石10-4393、良星518、良星99(CK)、菏麥22、圣麥69、秋樂2122;2016—2017年區(qū)域試驗A組設置20個試點,參試品種14個,分別為淄麥29、登海51306、菏麥22、泰科麥31、良星518、中信麥98、濟麥39、石12-4025、圣田麥69、煙1212、輪選266、良星99(CK1)、濟麥22(CK2)、冀麥631;2017—2018年生產試驗設置12個試點,參試品種8個,分別為登海51306、良星518、菏麥22、圣麥102、中麥23、冀麥181、YX14-2、濟麥22(CK)。
1.2.1 豐產性分析
利用Excel 2010 軟件和DPS7.05軟件對2015—2017年兩年度區(qū)域試驗和2017—2018年生產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較參試品種間產量差異顯著性[6-7],分析該品種的豐產性能。
1.2.2 高產穩(wěn)產性分析
采用品種多點平均產量為參數的CV法[8],評價品種多環(huán)境中的穩(wěn)產性,CVi=Si/Xi×100%,式中,CVi為第i個參試品種的變異系數,Si為第i個品種的標準差;Xi為第i個品種多點的平均產量。
采用高溫系數法(HSC)[9]綜合評價品種的高產性和穩(wěn)產性,HSCi=(Xi-Si)/1.1Xck×100%,式中,Xi為第i個品種多點的平均產量,Si為第i個品種的標準差,Xi為對照品種多點的平均產量。
1.2.3 廣適性分析
采用品種增產點比例和適用度分析法評價品種的廣適性[10-11]。適用度是品種超過平均產量的試驗點數占總試驗點數的百分比,反映品種的基本適應性。
2015—2017年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結果表明(表1),2015—2016年菏麥22抗病性表現(xiàn)為:中感條銹病、高感葉銹病、中感白粉病、中抗紋枯病、高感赤霉??;2016—2017年菏麥22抗病性表現(xiàn)為:中感白粉病、紋枯病和赤霉病,高感條銹病和葉銹病。
表1 小麥新品種菏麥22的抗病性鑒定Table 1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disease resistance of new wheat variety Hemai 22
2015—2017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谷物品質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檢驗(表2),容重分別為814、812 g·L-1,粗蛋白(干基)含量分別為14.62%、14.76%,濕面筋含量分別為29.8%、29.3%,穩(wěn)定時間分別為7.5、35.2 min。2016—2017年檢測,吸水率為59.9%,拉伸面積為110 cm2,最大拉伸阻力為712 EU。品質結果分析表明,菏麥22品質指標達到中強筋小麥標準,是兼做面包和面條的優(yōu)良小麥品種。
表2 小麥新品種菏麥22的品質分析結果Table 2 Quality analysis results of new wheat variety Hemai 22
2015—2018年經河北遵化國家農作物區(qū)域試驗站鑒定,2015—2016年菏麥22越冬死莖率為4.0%,抗寒級別為1級,評價級別為好;2016—2017年越冬死莖率為1.0%,抗寒級別為1級,評價級別為好;2017—2018年越冬死莖率為10.1%,抗寒級別為2級,評價級別為較好(表3)。
表3 小麥新品種菏麥22的抗寒性鑒定結果Table 3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cold resistance of new wheat variety Hemai 22
由表4可知,菏麥22在2015—2016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試第一年中,匯總20個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8 703.0 kg·hm-2,比對照品種良星99減產0.14%;在2016—2017年區(qū)試第二年中,匯總20個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9 066.0 kg·hm-2,比對照品種良星99增產4.21%,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4.42%;在2017—2018年生產試驗中,匯總12個試驗點的平均產量為7 428.0 kg·hm-2,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4.87%。
表4 小麥新品種菏麥22的產量表現(xiàn)Table 4 Yield performance of new wheat variety Hemai 22
由2015—2017年兩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豐產性分析結果(表5、表6)可知,2015—2016年區(qū)試第一年對照品種良星99的平均產量為8 715.0 kg·hm-2,菏麥22的平均產量為8 703.0 kg·hm-2,比對照品種良星99減產0.14%,減產不顯著;2016—2017年區(qū)試第二年對照品種良星99的平均產量為8 700.0 kg·hm-2,對照品種濟麥22的平均產量為8 682.0 kg·hm-2,菏麥22的平均產量為9 066.0 kg·hm-2,比對照品種良星99增產4.21%,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4.42%,增產均顯著。由2017—2018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豐產性分析結果(表7)可知,對照品種濟麥22 的平均產量為7 083.0 kg·hm-2,菏麥22的平均產量為7 428.0 kg·hm-2,比對照品種濟麥22增產4.87%。綜合3年試驗結果,菏麥22具有良好的豐產性。
表5 2015—2016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產量差異比較(A組)Table 5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north Huang-hua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5-2016 (group A)
表6 2016—2017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產量差異比較(A組)Table 6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north Huang-hua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6-2017 (group A)
表7 2017—2018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參試品種產量差異比較Table 7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north Huang-hua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7-2018
品種產量由品種基因型與環(huán)境互作效應影響,穩(wěn)產性品種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性,產量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小[12-13]。標準差(S)和變異系數(CV)主要反映環(huán)境對品種產量的影響,品種自身對環(huán)境的調控能力。S和CV值越小,說明產量變化幅度越小,品種穩(wěn)定性越好。高溫系數(HSC)綜合反映品種的高產性和穩(wěn)產性,HSC值越大,說明品種的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越好。由表8、表9、表10可知,在2015—2017年兩年區(qū)域試驗和2017—2018年生產試驗中,菏麥22的變異系數(CV)分別為7.19%、6.27%、13.50%,2016—2017年區(qū)試和2017—2018年生試CV值較??;高溫系數(HSC)分別為86.25%、88.83%、82.47%,分別居參試品種的第12位、第3位、第6位。通過對變異系數、高穩(wěn)系數及產量結果的分析表明,菏麥22具有較好的穩(wěn)產性和豐產性。
表8 2015—2016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分析(A組)Table 8 Stable yield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north Huang-hua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5-2016 (group A)
表9 2016—2017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分析(A組)Table 9 Stable yield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north Huang-hua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6-2017 (group A)
表10 2017—2018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參試品種穩(wěn)產性和適應性分析Table 10 Stable yield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yield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the north Huang-huai irrigated region in 2017-2018
適應度是品種超過平均產量的試驗點數占總試驗點數的百分比,反映品種的基本適應性。通過2015—2017年兩年國家區(qū)試(表8、表9)及2017—2018年生試(表10)分析可知,菏麥22的適應度分別為45.00%、52.63%、26.32%,分別居參試品種的第3位、第6位、第1位,平均值為41.23%,與對照品種良星99、濟麥22的平均適應度(41.4%)相當。除2015—2016年菏麥22的增產點率較低外,2016—2018年兩年的增產點率分別達到89.50%、91.70%。通過對適應度和增產點率分析表明,菏麥22在多年份和多環(huán)境下具有較好的適應性。
2.8.1 適宜種植區(qū)域
菏麥22適宜在黃淮北片的山東省全部、河北省中南部(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山西省南部(臨汾、運城)水肥地塊種植。
2.8.2 精細整地
深耕細耙,土壤深耕或者深松25 cm,打破犁底層,清除殘茬,整平地面保好墑情。秸稈還田時秸稈粉碎徹底,施配方肥1 200 kg·hm-2,生物有機肥200 kg,農家肥3 000 kg以上。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塊,要注意補施鋅肥、硼肥等。化肥應注意深施,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2.8.3 適期適量播種
播前因地造墑,確保墑情良好;適宜播期為10月6日—20日;每667 m2播量為10~15 kg,播期延遲或肥力水平較低的地塊,應適當增加播量。
2.8.4 生長期管理
小麥返青前后,中耕松土,保溫提墑,促苗早發(fā)。拔節(jié)孕穗期是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關鍵時期,加強肥水管理。抽穗開花期做好病蟲害預警監(jiān)控,進行“一噴三防”,做到一噴多效,以保障豐產穩(wěn)產。
2.8.5 適時收獲
小麥植株莖稈全黃、葉片枯黃、莖稈尚有彈性,籽粒含水量在22%左右,即可收獲。同時應注意天氣情況,避免陰雨天氣,及時收獲,確保顆粒歸倉、豐產豐收。
新品種的培育、關鍵種質資源的創(chuàng)制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技術途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14]。近年來,品種審定數量逐年呈指數型增長,品種審定類型也呈現(xiàn)多元化,2019—2023年山東省審定小麥品種214個,國家審定黃淮冬麥區(qū)北片生態(tài)區(qū)域小麥品種139個。審定品種數量的增加,也為品種推廣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菏麥22株高適中,群體結構合理,產量三要素協(xié)調,后期灌漿速度快,品質達到中強筋標準。本研究利用2015—2018年黃淮冬麥區(qū)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數據,采用多種方法對菏麥22的產量特性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結果表明,菏麥22產量水平處于中高水平,具有較好的穩(wěn)產性和廣適性,在黃淮北片冬麥區(qū)有較大的推廣利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