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英國著名學者蓋伊·克拉克斯頓的《任性的大腦:潛意識的私密史》(姚蕓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3年),是一部關于人類潛意識的著作。這部著作值得關注的地方在于,作者不僅詳細追述了潛意識的私密發(fā)展史,同時也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一種狀態(tài),諸如沉思、默想、神游、幻覺……寫出了人類大腦的種種任意妄為的特性。
誠如作者所言,人類的大腦影像及其潛意識區(qū)域,絕非他們思維活動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真正主宰他們?nèi)绾误w驗外界,并對外界做出反應的決定性因素。作者關注的目標,正是關于人類構建的對潛意識的各種解讀,以及這些解讀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進而逐漸發(fā)展的:從神靈、仙女和超自然力量,到潛意識主流和神經(jīng)傳導;從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到現(xiàn)代的波利西尼亞;從荷馬史詩、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到莎士比亞、弗洛伊德……這個從“外向”轉(zhuǎn)為“內(nèi)向”的過程,可謂完整地再現(xiàn)了人類大腦與潛意識演進的歷史。
公元前二○○○年,當胡夫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迎來它們的第一千年春秋時,古埃及人已經(jīng)解析出相當完整的潛意識概念。他們創(chuàng)建了一套可以解析死亡和夢的心理學,其中有神靈和魔鬼,有各種富有象征意義的動物,以及后世被稱作靈魂的種種原始特征,包括理性和潛意識,把人類的內(nèi)部和外部世界全部包容進去。
正是從古埃及的這些極具畫面感的開端,拉開了人類潛意識長達四千多年的演進歷程。彼時支撐著人類的夢與死亡、瘋狂與不幸何去何從的,更多的是一些神話與寓言故事。它們的來源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其一是風景、天氣和動物的自然世界;其二是權力、智慧、信任和影響力的人類世界??梢哉f正是非人性的大自然和諸多人為的因素,為擴大人性互動提供了鮮明的形象來源,造就了一群像人類一樣的超自然生靈。
在古希臘的社會中,公眾的傳說和神話包裹著這些超自然的存在,并通過奧林匹斯山上各司其職的諸神,回應著古埃及的多層次神化體系,進而將其發(fā)揚光大。荷馬在《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首次使用了“靈魂”的概念,提及了與宙斯或雅典娜相呼應的人的內(nèi)在世界的問題,被后世認作心理學的遠祖。
到了阿里斯托芬和歐里庇得斯的時代,他們將內(nèi)在沖突的緊張時刻戲劇化,啟發(fā)了觀眾解讀自身猶豫不決的各種可能的方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推崇理智,前者結(jié)合了靈魂進化的古老趨勢,最終將其糅入理性;后者雖然推崇理性,卻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內(nèi)在的“形式”,從而給非理性留下了一定的空間,為未來以智力的方式、而不是以情緒的方式接近潛意識埋下了伏筆。
到了中世紀,隨著貿(mào)易的增長和人員的流動,古希臘的諸神開始逐漸失去唯我獨尊的地位,其他族群各有塑造超自然領域的不同方式,也各自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解釋瘋狂、魔幻或者非理性的不同方式。
多元主義一旦盛行,就不可避免地會削弱確定性和信仰。隨著時間的流逝,古代的國王等一些統(tǒng)治者轉(zhuǎn)而被神化成半人半神的偶像,他們轉(zhuǎn)向了神性和半神性的存在,然后便有了教皇、主教和神甫等,繼而又有了一套專事傳遞上帝信息和內(nèi)容的完整的等級架構。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時代相比,中世紀在身體和精神兩方面,都是一個推崇確定性、斯多葛主義和艱苦勞作的時代。
然而,盡管如此,中世紀卻有兩種心理意向值得注意,第一種是公元三世紀的哲學家普羅提諾提出的“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感覺也依然存在”;第二種是記憶作為知識寶庫的比喻。正是這兩種心理意向,直接推導出文藝復興時期潛意識精神活動和潛意識結(jié)構存在的意向。中世紀后期,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自我審視的真正意義,原先混淆著的從眾性與一致性,逐漸被一個鋒利的楔子撬開,于是,關鍵性的轉(zhuǎn)折終于開始了。
變化首先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諸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展示出的是人類更加無恥、無禮甚至下流的一面;莎士比亞的戲劇,則將潛意識的思想、欲望和感情淋漓盡致地發(fā)掘出來。被長期邊緣化的古希臘心理學的萌芽重整旗鼓,以一種新的方式被繼承,進而被發(fā)揚光大,人類開始直面自身本性怪異的深層體驗,乃至在接下來的世紀里,在整個歐洲,甚至連游吟詩人和說書人的公共世界里,也開始更多地描述人類心靈和愛情中表現(xiàn)出的微妙性、自主性,甚至還包括自我接納。認識你自己,成為一個時代的召喚。
曾經(jīng)將人與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的靈魂概念,正在被一點一點地剝離,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冰冷而機械的宇宙,以及無數(shù)個單獨的個體,他們在思想和感覺隱身著的私人陰暗的世界里不斷地探索。笛卡兒認為,靈魂獨立于身體而存在,靈魂的本質(zhì)正是思考。而“頭腦”本身則第一次被認為能夠使用人類動機和心理策略,新時代的人類共識是:潛意識具有鮮明的強大力量,能夠通過夢與幻象,為人們提示深刻的洞察力和睿智。對潛意識的研究,自此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從十七世紀開始,隨著解剖技術的成熟,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運作方式日益清晰,人們的關注點也從大腦的空心腔室轉(zhuǎn)移到組成腦室的復雜物質(zhì)組織。靈魂的概念已經(jīng)顯得無足輕重,盡管當時公開質(zhì)疑靈魂的存在依然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身體并非只能接管靈魂的某些功能,而是可以接管靈魂的所有功能;靈魂只是有意識的理性和意志的根基,潛意識則是靈魂無法解釋的奇特體驗形式的根基。
肇始于歐洲十八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對潛意識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而對人類文化從歷史的蒙昧時代就隱含著的幾種潛意識進行公開討論。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在評價同時代的劇作家理查森時,如是說道:“他把火焰帶到了山洞的最深處。正是他,學會了辨別那些微妙而不誠實的動機。這些動機隱藏在更受人尊敬的欲望背后,又被欲望推動向前。他的筆下刮了一陣風,吹走了洞口那漂亮的守門小鬼……”可謂形象地闡明了隱藏在潛意識背后的一個人的多面性。
在狄德羅之后,叔本華把壓抑的概念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弗洛伊德隨即走上了前臺,嘗試以潛意識解釋人類所有的行為體驗和古怪之處。
縱觀潛意識被發(fā)現(xiàn)的歷史,可以看出,人性一直處于意識與潛意識,或者說理性與非理性的相互撕扯之中,此消彼長,此起彼伏。文化亦因之悄悄地發(fā)生著某種潛變,當下與過去相比,一些約定俗成的風俗,會隨著人們對潛意識的認知而改變。當人們以更加“原始”和“天然”的方式去理解世界時,他們會將自身的價值判斷看作顯而易見的或開化先進的,他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自主,他們的人生會變得更加隨意—潛意識的古老故事,終于支撐起人類天性中不可明說卻又相通相知的觀念。
由此不難看出潛意識被逐漸認知的清晰軌跡:先是靈魂走下神壇,繼而大腦成為意識的引擎,而不是靈魂的居所。從進化的角度看,人類意識的能力是緩慢而曲折進化發(fā)展的結(jié)果,人類現(xiàn)代的、復雜的、有意識的自主生活,不過是大腦經(jīng)過漫長進化后所形成的一種有趣的新產(chǎn)品,這種新產(chǎn)品既具有獨立存在和獨立活動的意識,又純粹是一個內(nèi)心世界的感覺。它以兩種方式幫助人類生存:一是更好地協(xié)調(diào)人類日益復雜的內(nèi)部需求、能力和感官知覺;二是提升人類學習的能力,它挑選出世界上重復出現(xiàn)的模式和各種偶發(fā)的事件,將其轉(zhuǎn)化為對自己有用的專業(yè)知識。
克拉克斯頓認為,多重人格乃是人類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潛意識則屬于直覺的幻境,既像真實記憶積淀成巖,又如壓抑情緒鎖入天牢,只有挖掘出這些內(nèi)在的東西,才能夠證實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所以認識自己,必須從認識大腦開始,人類從崇尚靈魂,到認知大腦,是一次質(zhì)的飛躍。這次飛躍讓人類更加接近人性的真相,但僅僅是接近,而不是抵達,因為人類對大腦的探索仍在進行中,并且永無止境;因為這只是一個無限接近的過程,所以永遠不會抵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