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星 施茂枝
【關鍵詞】義教新課標;新課程;閱讀表達力
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從認知的角度來說,閱讀往往被定義為信息的輸入,對應于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信息輸出。基于輸入與輸出的定位,閱讀往往又被視為表達(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基礎。語文生活中的閱讀與表達,關系錯綜復雜,有時候閱讀甚至純粹以寫作為目的,但總體來說,在不同情境中,二者呈現出不同的關系。細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細察語文生活中的閱讀與表達,可以發(fā)現,在種種關系中,二者有一種互棲共生的特殊關系:表達完全基于甚至依賴于閱讀,同時表達也是閱讀,是可見或外化的閱讀,二者既非并列關系,也不是服務與被服務的主從關系。這種關系中的表達與閱讀是無法拆分的一體兩面,異于一般意義的口頭和書面的表達,在語文生活中源遠流長、無處不在,也或明或暗地密布于義教新課標的字里行間。換言之,義教新課標雖未挑明卻隱性存在一個重要概念——閱讀表達力。領會、落實義教新課標精神,實施語文新課程,無法回避這種能力。本文擬對此進行一番探析。
一、“閱讀表達力”提出的直接依據
本文提出“閱讀表達力”的直接依據,是義教新課標強化了閱讀與表達的特殊關系。一般情況下,閱讀是內隱的活動,生成文本意義的過程和結果不可見,表達則是外顯的活動。在不少情境中,尤其是學校教育的情境中,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表達以實現閱讀的可視化。從國家課程設計層面看,各版語文課程標準雖未用某個特定概念明示閱讀與表達的這一層關系,但一直都有所暗示,而義教新課標則對其進行了強化,“閱讀表達力”這一概念呼之欲出。
1.以表達為閱讀的潛在目標
義教新課標關于閱讀的總體目標,首要的就是“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1]。義教新課標雖未對閱讀能力做出界定,但各學段有具體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要求“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等;第二學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3]等;第三學段要求“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了解事件梗概”“閱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4]等。閱讀的學段要求若能全部得到落實,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或許可以實現。
何以見得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除了讓學生把內心的感受和想法、把握和理解到的內容、了解到的故事梗概或體會到的思想感情等,借助各種手段一一表達出來,還能想到更好、更便捷的途徑嗎?很難。如此看來,外化閱讀的表達其實就是閱讀潛在的課程目標。
2.以表達為閱讀的重要手段
關于閱讀,義教新課標第二學段要求,“學習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樂于與他人討論交流”“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5]等;第三學段要求,“能簡單描述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6]等。其中,“批注、討論、交流、分享、描述、說出”等,無疑是閱讀活動,但從其外在特征看,又屬于書面或口頭的表達活動,即以這些特殊的表達作為閱讀手段。上述學段要求在以往的課程標準里都被稱作“學段目標”,這說明此類特殊表達既是閱讀目標,又是閱讀手段。
義教新課標在為相關學習任務群命名時,將閱讀與表達交流結合起來,強化了二者的內在關聯(lián)性,如“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主張,“學習活動可以采用朗讀、復述、游戲、表演、講故事、情景對話、現場報道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7],其中“復述、游戲、表演、講故事”等,就是或主要是以表達為手段的閱讀活動。
關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義教新課標在第三學段提出,“運用講述、評析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情感體驗”[8],“講述、評析”即表達,是閱讀的方式?!敖虒W提示”建議,“綜合運用朗讀、默讀、誦讀、復述、評述等方法學習作品”[9],也明確將“復述、評述”等多種形式的表達作為閱讀手段。
義教新課標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闡述中,不僅明確地將表達活動作為閱讀的手段,甚至對表達什么和如何表達都做了操作性較強的設計。如第二學段,“運用口頭和圖文結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考”“嘗試運用列提綱、畫思維導圖等方式,表達故事中的道理”[10]等;“教學提示”建議,第二、第三兩個學段,分別“發(fā)表對文本的看法,嘗試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證據和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11]等。
“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相關闡述,也直接將表達作為閱讀手段。如第二學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述故事大意”“口頭或書面分享自己獲得的啟示”[12]等;第三學段,“講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針對作品中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流”[13]等。
3.以表達為閱讀的學業(yè)成就
學業(yè)質量標準部分是義教新課標的亮點之一。學業(yè)質量標準“描述學生語文學業(yè)成就的關鍵表現”[14],與學段要求相呼應,同時又加以具化、細化,并予以補充,“為核心素養(yǎng)評價提供基本依據”[15]。義教新課標要求,學業(yè)水平考試必須“嚴格依據學業(yè)質量要求命題”[16],其實日常課堂教學評價也應以此為依據。
學業(yè)質量標準主要將表達作為閱讀成就的關鍵表現,亦即將表達作為閱讀質量的評價標準。僅以第二學段為例,關于閱讀的部分有四句話,真正描述學業(yè)成就的動詞包括“表達”一詞在內共有15 個,除“把握、提取、預測、發(fā)現”外,包含“表達”之義的動詞有11 個。如“能結合關鍵詞句解釋作品中人物的行為,從某個角度分析和評價人物”“說出關鍵語句、標點符號、圖表在表達中的作用”“能復述讀過的故事,概括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并與他人交流”“樂于和他人分享閱讀所得”“能向他人講述主要內容”“能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記錄閱讀感受與生活體驗”“參加文學體驗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17]等,其中“解釋、分析、說出、復述、概括、提出、分享、講述、記錄”等學業(yè)成就表現都屬于“表達”。
二、“閱讀表達力”提出的深層依據
義教新課標加強閱讀與表達這種特殊關系的論述,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真實的閱讀與表達關系在國家語文課程設計中的反映,也是加強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的課改精神的具體體現。語文生活中,外化閱讀的表達無處不在,這是本文提出“閱讀表達力”的深層依據。
1.一般語文生活中外化閱讀的表達
這里所謂的“一般語文生活”,泛指需要運用語言文字的工作與日常生活。
西漢初年,毛亨、毛萇所著的《毛詩詁訓傳》是研究《詩經》的重要著作,主要解釋字義,還涉及對篇目、義理等的闡釋,這些內容是毛氏閱讀《詩經》及其參考文獻后的表達,也是看得見的閱讀?!冻o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為東漢王逸所著。他解釋《楚辭》,借鑒了漢代人解釋《詩經》的思維方法,這一思維方法既是閱讀思維,也是表達思維。
南宋朱熹的《詩集傳》,“體現出明白曉暢、淺近易懂的語言風格以及網羅古今、博采眾長、自創(chuàng)新解的訓釋特色”[18],成為詩經學和文獻學的一大標桿。從社會科學研究角度看,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獻研究法,方式就是閱讀。清朝學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近代學者程樹德的《論語集釋》等,對《論語》進行了比較詳盡的研究與闡釋,都是以表達外化閱讀的典型例子。
明清時期,文學評論伴隨小說的發(fā)展取得長足進步,評點是其主要方式之一。評點即批注,如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金圣嘆評點《水滸傳》,脂硯齋評點《紅樓夢》等,顯示了評點者的水平。評點就是常用的閱讀方法,又何嘗不是實實在在的書面表達呢?
在現當代,以表達外化閱讀更是語文生活的日常。20 世紀80 年代創(chuàng)刊的《名作欣賞》以解讀或鑒賞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為內容,深受讀者的歡迎,其刊發(fā)的文章是善于閱讀的成果,也是善于表達的佳作。
孫紹振先生在文本解讀上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例如,很多人解讀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對于首句的“香爐”,一般認為是指廬山的香爐峰,“紫煙”是升騰的水霧?!秾O紹振如是解讀作品》是這樣分析的:“‘香爐倒是寫實,廬山的確有個香爐峰。但是這里的香爐,有雙重含義:既是地名,又是詩的意象。有了香爐,下面的‘煙字才有根據。煙固然有寫實的一面,水花飛濺,煙霧繚繞,朱自清、于堅寫瀑布,都突出了這一點。但是李白這里的‘煙,聯(lián)想卻是雙重的,有暗喻的意義。水霧像香爐里冒出來的煙,聯(lián)想比較嚴密。”“為什么是紫色的呢?……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后來就將紫氣附會為吉祥的征兆……”“李白受道家影響很深,挑中了紫色為美,絕非偶然”[19]。諸如此類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表達,可謂是慧眼獨具、細致入微的解讀。孫先生認為,經典閱讀是一場搏斗,必須破除讀者心理、權威理論和文本本身的三重“封閉性”[20]。孫先生的精彩表達,也是可見的如搏斗一般的精彩閱讀。
在西方,解讀經典文本的學說叫作解釋學。西方對經典文本的“解釋”,是表達也是閱讀,準確地說,是外化的、可見的閱讀。
2.特殊語文生活中外化閱讀的表達
此處的“特殊語文生活”是指中小學語文教育。在我國,中小學語文課程一直以閱讀為中心,教學方式也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例如,談話法,就是教師提問,學生作答、討論等。數十年來,伴隨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閱讀課堂已被學生答問、討論交流、動筆等活動占據。這些活動都是實實在在的表達,只不過很多教師并未意識到表達是閱讀的目標和手段,更未自覺地通過培養(yǎng)“閱讀表達力”以提升閱讀力。
在語文課程評價中,各級各類的階段性質量監(jiān)測、學業(yè)水平考試和選拔性考試,閱讀題擁有較大的比例,其中有不少是簡答題。2023 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全國卷),滿分150 分的試卷中,閱讀題總共70 分,其中簡答題17 分,占閱讀題總分的24%,這還不包括包含表達元素的其他題型。2023 年北京市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語文試卷,滿分100 分,閱讀題總共47 分,其中簡答題15 分,占比約32%,也不包括包含表達元素的其他題型。自從2015 年到2017 年教育部開展首輪義務教育質量監(jiān)測開始,小學階段語文各級各類學業(yè)水平考試或質量監(jiān)測,大幅增加了閱讀題的比例,中高年級一般占比50%以上,其中的簡答題,一般占閱讀題的25% ~35% 左右。簡答題,就是通過考查學生的書面表達以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閱讀表達力”的內涵與特點
語文生活中以表達外化閱讀的現象十分普遍,義教新課標有關以表達外化閱讀的闡述也不吝筆墨。研讀、領會新課標精神,推動語文課程改革,不能忽視“閱讀表達力”。
1“. 閱讀表達力”的內涵
“閱讀表達力”是以表達外化閱讀,即通過外顯的表達活動呈現內隱的閱讀思考過程與結果,讓閱讀具有可見性。從廣義角度看,以表達外化閱讀,形式多種多樣,如表演、游戲、吟唱、繪畫、談論、交流、講述、寫讀后感或體會等,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工具,但不限于語言文字。從狹義角度看,以表達外化閱讀,則僅限于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呈現閱讀思考過程與結果,不包括非語言的表演、繪畫、圖示等。此時,表達即閱讀,二者融為一體,是無法拆分的一體兩面,形態(tài)相異但實質相同。
一體兩面,畢竟有正背面之別;實質雖同,畢竟有形態(tài)之異。上述“表達即閱讀”著以限定語“此時”,意味著有其特定的情境,是特殊的表達。
“閱讀表達力”是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思考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與閱讀力是一體兩面,或者說,是閱讀力的“鏡像”。
“閱讀表達力”雖為新提法,但它既是閱讀力的全部,認識它便可從閱讀力中尋找參照。筆者在《小學語文質量監(jiān)測閱讀題命制初探》一文中,將閱讀能力分解為:檢索與復述、了解與轉述、解釋與推論、概括與整合、欣賞與評價、反思與審辨六個要素。與此相應,作為外化閱讀力的“閱讀表達力”,主要有以下五個要素:
(1)表達了解詞句字面意思的能力。能用通俗、明白的詞語或句子,清楚地說出或寫出詞句的意思。
(2)表達解釋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能用通順、明白的口頭或書面語言,有條理地說出或寫出詞句的含義或意蘊,能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說出或寫出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說明的道理;同時,既要有思考的結論,又要有思考的路徑、方法。義教新課標學業(yè)質量標準中,第二學段“能結合關鍵詞句解釋作品中人物的行為”[21]即屬于此。
(3)表達概括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能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為文章敘寫的事件命名,或者提煉文章的內容要點,或者說出、寫出人物品質、精神或形象特征等。義教新課標學業(yè)質量標準中,第二學段“能向他人講述主要內容”[22],第三學段“能概括說明性文字的主要內容或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關鍵信息”[23],皆屬于此。
(4)表達欣賞評價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能用通順、明白和有條理的語言,清楚地說出或寫出對人物形象、思想內容等做出的價值判斷,說出或寫出文章語言運用的妙處,包括精當的詞句、生動的修辭運用、巧妙的結構布局、得當的寫作方法等。義教新課標學業(yè)質量標準中,第二學段“說出關鍵語句……在表達中的作用”[24]即屬于此。第三學段“能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語句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25],“品味”屬于欣賞和評價能力,能表達出“品味”的過程與結果,才能說明“能品味”。
(5)表達思辨過程與結果的能力。能對文章提出質疑,有理有據地對文章的觀點或他人的見解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等。義教新課標學業(yè)質量標準中,第二學段“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提出問題”[26],第三學段“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27],均包含此能力。
2“. 閱讀表達力”的特點
“閱讀表達力”是閱讀力的全部,但又是普遍意義上的表達力的分支,與一般表達力具有某些共同屬性?!伴喿x表達力”與表達力,前者是種概念,后者是屬概念。在“表達力”前限定以“閱讀”,便規(guī)定了“閱讀表達力”不同于一般表達力的以下屬性。
其一,表達不脫離閱讀。表達基于、依賴于閱讀,以閱讀為內容,表達的成果就是閱讀的成果,因此,表達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受閱讀方法與成果的影響。一般的表達,內容不受閱讀限制。一般的表達只受制于自己的表達意圖,在意圖的統(tǒng)率下可以縱橫捭闔。“閱讀表達力”是運用語言文字外化閱讀思考過程與結果的能力,其表達不僅受制于自己的表達意圖,而且受制于閱讀對象——特定的文本。
其二,以閱讀思維力為內核?!伴喿x表達力”是閱讀力的全部,所以與閱讀力擁有共同的內核——閱讀思維力,所謂將閱讀外化就是將閱讀思維外化,使之可見。
“閱讀表達力”不僅要表達閱讀思維的結果,還要表達閱讀思維的路徑與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后者更重要,因為表達有理有據、合乎邏輯,才能體現閱讀思維的高品質。以孫紹振先生對《望廬山瀑布》的解讀為例,其文字含有思維的成果,但更多的是思維的路徑與方法。他認為,首句的“煙”是雙重聯(lián)想,有暗喻的意義,這是結論,是閱讀思維的結果。結果的獲得,借助的思維方法主要是聯(lián)系上下文,即與“香爐”的雙重含義對照著進行整體思考,同時也借助朱自清、于堅所寫瀑布的內容進行對比。引用關于老子的傳說,以說明“紫氣”為吉祥的征兆,這是運用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方法,從李白深受道教影響讀出李白以紫氣為美,運用的是知人論世的方法。孫先生信手拈來又出神入化地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思維路徑與方法,使他的解讀別樣精彩,而他也把上述思維過程與方法,一一呈現于解讀的作品中,使其閱讀思維清晰可見。
本文提出“閱讀表達力”的概念,絕非故作標新立異之語,它既存在于古往今來的語文生活中,也遍布于義教新課標的字里行間,在語文課程改革的這個節(jié)點上提出是水到渠成。沒有理性認識,就沒有高質量的實踐。實施語文新課程,必須正確認識“閱讀表達力”,唯有如此,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實地加以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