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在市郊看到漫山成熟的油茶果,親切感不禁油然而生。
油茶果是榨取山茶油的原料,主要生長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丘陵地帶。其成熟周期漫長,春天開花結果,直到初冬才能采摘??蒲袛?shù)據(jù)表明,山茶油在食療等功效上優(yōu)于橄欖油,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食用油料,素有“液體黃金”之稱。
中學時代,我跟隨做教師的母親去外鄉(xiāng)上學,學校位于一處山丘之上,四周長滿枝繁葉茂的油茶樹。每逢春至,樹上就開滿潔白的花朵,引得蜜蜂紛至沓來,蜂鳴聲不絕于耳。春天是多雨的季節(jié)。每一個雨后的早晨,我們都要在上學的路上停下腳步,拿著細小的吸管對著花瓣中飽含水分的金黃色花蕊吸取甘露,香甜的味道好幾回讓我們忘了上學時間而受到老師的處罰。遇到休息日,我們就三五成群地去茶樹林里尋找樹上一個個小籠包式的茶泡,吃起來肉厚味甜,松脆爽口。
十月中下旬是油茶果成熟的時節(jié),一粒粒黑里透紅的小果實掛滿枝丫。收摘過后,學校就利用勞動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們上山撿漏。大家把撿摘回來的茶果攤曬于學校操場的水泥地上,曬干后又組織學生們給茶果去皮,再由身強力壯的男老師挑到小鎮(zhèn)上榨油,存放于學校食堂留作師生們食用。
在山茶油進入學校食堂的日子,廚師都會在燒菜時多放幾勺,燒出來的菜品油亮爽滑,味道鮮美。其時我也和很多走讀生一樣,特意到學校寄宿幾周,目的在于吃上油水相對豐厚的飯菜。某個周末,班主任安排我和幾名同學留下守校,偌大的校園只剩下十來個人在食堂用餐。廚師炒菜時,茶油也放得更足。當年的生活水平較低,每餐基本只有一道蔬菜。在守校的日子,同學們用餐時往往要打上兩份同樣的蔬菜補充油水。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童年的冬日,每到故園馬家榨油的日子,整個村莊上空都彌漫著茶油的香味。生活在香風撲鼻的環(huán)境中,每天都倍覺神清氣爽。
那個年頭,村子里不通公路,也沒有榨油的機器。山茶油全靠人力借助木質(zhì)工具壓榨而成。村子里的老油坊孤零零地坐落在一個灌木叢生的山塆里,平時異常清靜,入冬后人聲開始嘈雜。十里八鄉(xiāng)的油茶種植基地相繼派人到油坊聯(lián)系榨油事宜。與油坊師傅約好日期后,一大早就牽著黃牛,背負肩挑地將去殼的油茶干果運送到油坊,在油坊師傅的指導下開始一系列的操作。
榨油的時節(jié)是小伙伴們最開心的日子。大伙兒三三兩兩以幫忙為借口去油坊蹭飯。油坊師傅是本村身體健碩的紹平叔,待人十分和善。我們假惺惺地幫著梳理一下榨油用的稻草,象征性地揀選一下壞果,就分頭去油坊房外玩耍。油坊腳下有條窄窄的溪溝,冬季是枯水季節(jié),溝里露出大大小小的石頭。我的最愛就是到溪溝去捉螃蟹。翻開一塊塊石頭,下面就有大大小小的螃蟹四處逃竄。一把抓住丟進竹簍后繼續(xù)翻找,心里美滋滋的。我把抓獲的螃蟹清洗干凈帶回油坊,讓紹平叔撒上一點兒細鹽腌在碗里,只等中午用茶油炸食。
土法榨油工序復雜。先要將茶籽炒香倒入石碾,讓黃牛拉著碾盤不停地兜圈碾磨成粉,再趁熱包入梳理好的稻草中踩實,用鐵箍扎成篩子大的圓餅,相繼裝進碩大的木制油槽,待油槽的空隙塞滿厚實的雜木方塊后,幾人在紹平叔的帶領下一次次用巨大的木槌奮力撞擊油槽中突出的木頭,發(fā)出陣陣悶響。包有茶果粉的圓餅在一陣緊似一陣的壓榨中,香噴噴的茶油便順著油槽源源不斷地流進油桶。
中午,大家圍著一塊擺滿飯菜的石凳席地而坐,大口吃著油水豐厚的菜肴,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在油茶飄香的季節(jié),遠離故鄉(xiāng)的我,是該找點空閑回趟家鄉(xiāng)看看久違的老油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