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考古學高冷神秘的面具,讓更多小伙伴看到這個學科可愛、溫暖的內在。
張良仁
近期,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張良仁走紅網絡。他發(fā)布“美食探店”短視頻,在走街串巷中講解食物里蘊藏的歷史,將一道道美食拆解成無數(shù)個充滿煙火氣的知識點。
1“跨界”美食家
從7000年前的蒸籠到宋朝的“山洞梅 花包”,一籠湯包的歷史被娓娓道來;從魏晉 的《廣雅》講到清朝的《隨園食單》,餛飩的 演變故事成為津津有味的“電子榨菜”;嘴上 嫌棄某道菜“沒什么好講”,又在觀眾的請求 聲中談起它的誕生軼事……在考古界耕耘36 年,54歲的張良仁由大學教授轉型為美食探
店博主,被網友稱為中國版“孤獨的美食家”。
“我之前的生活是很簡單的,關心的都是 學生和所做的考古研究,成為短視頻博主對 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改變。”學生們驚訝于平 時高冷嚴肅的教授在鏡頭前“玩?!钡臉幼?, 紛紛成了他的忠實“粉絲”,甚至還有隔壁大 學的學生跨校來“追星”。
時評運用:換個角度,讓知識走下閣樓
過去,信息流通不暢,獲取知識有極高 門檻;當下,卻有一群學者成為“拆門檻”的 人。通過這些學者的巧妙解構,原本深奧難 懂、冷門生僻的專業(yè)知識改頭換面,不再被 束之高閣。他們借由娛教合一的新形式,打 破名為“偏見”和“畏難”的無形之壁;借由
“網絡教室”“屏幕黑板”,把與我們息息相關 的柴米油鹽與之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專業(yè)知識與 尋常生活的結合,學者們有了來自社會各界 的更廣泛的“學生”,傳統(tǒng)學科封閉古板的刻 板印象被打破,也為專業(yè)知識的傳播帶來新 的機遇。
2“挖土人”的出名初心
談及當美食博主的初心,張良仁毫不避諱地表示,除了向大眾傳播專業(yè)知識,還有一個“擴大知名度”的初衷,希望更多人了解歷史、支持考古。“學者不是說生產完知識就完事了,應該向更多人普及知識,這方面我是有責任的?!钡矔脟烂C的語氣勸退部分想學考古專業(yè)的粉絲:“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要進入這個行業(yè)。”
時評運用:熱門與冷門,選擇與熱愛
從張良仁的經歷來看,歷史學、考古學有很廣泛的受眾,但相關專業(yè)卻常年被視作冷門專業(yè)。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學系時,有人支持她追求夢想,有人擔憂該專業(yè)沒有“錢途”。三年后,她上過考古空間探秘類節(jié)目《中國考古大會》,成為考古界的一顆新星。
人生道路的選擇應由自己決定,文物保護“火”與考古研究“冷”的矛盾的確存在,但張良仁、鐘芳蓉乃至所有歷史考古工作者對專業(yè)的熱忱也告訴我們:心中有熱愛,山海皆可平。
3人間煙火里蒸騰著的大學問
“人在吃喝中,又在吃喝外”,這是張良仁選擇以美食切入歷史和考古知識普及的理由。在他看來,美食與考古并不是平行線,很多時候,食物的加工、烹飪及飲食禮儀,既有歷史傳承也能反映地域文化。他在2023年專門招了兩名研究生來做飲食考古方面的研究,填補這一學術空缺。
張良仁探店時,通常會選擇群眾口碑較好的小店,邊吃邊講這些食材的起源、食物的做法和歷史上的文化禮儀。他尤為關注店主們的故事,感知他們的人生軌跡和喜怒哀樂,也記錄下那些家長里短、人間溫情?!斑@樣我們就給后代留下了一份文獻資料,未來的他們可以根據(jù)視頻,來研究今天的我們?!?/p>
時評運用:舌尖上的煙火人間
文化學者崔岱遠說:“吃,其實是沒有定法的,它是一門充滿了人間煙火的學問,更是一種即興的、與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為藝術?!惫糯斜毁H到哪就吃到哪的蘇東坡,當代有愛做菜、愛談吃的汪曾祺,現(xiàn)在又有述說美食歷史、記錄煙火故事的張良仁。他們表面上是熱愛美食,骨子里其實是在珍視生活。煙火見證眾生,流淌出泱泱千年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