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緯明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一向自認為身體狀況良好的我,卻在一次午休后,顛覆了對自我身體狀況的認知“自信”。中午,我有在辦公室躺椅上小憩的習慣。2022年冬至的中午,在解答完學生的問題后,我依舊延續(xù)了久已養(yǎng)成的午憩習慣。
一切似乎和往日沒有區(qū)別。但是,以往小憩一刻鐘的我,那天卻怎么也醒不過來。蒙眬恍惚之中,我試著努力睜開眼睛,眼前卻是晃動不止的天花板,想抓著躺椅扶手站起來,還沒等站起就被無情地“甩”回原處。我猛地一驚,不祥的預感掠過:是心臟,還是腦袋出了問題?
在同事的攙扶下,我一步三晃地來到醫(yī)院,心電圖、腦CT等一通檢查下來,竟顯示一切正常,但停不下來的眩暈感還是讓我忍不住追問醫(yī)生,病因究竟是什么?醫(yī)生的結論是身體疲勞導致的腦供血不足,建議回家靜養(yǎng)幾天。
身體既已“報警”,那就好好調養(yǎng)將息吧??蓻]有任何預設的“休假”,我卻無法靜心消受。眩暈與康復之間的“空隙”究竟該如何填補呢?拿本書來看,想必會招致家人的一致反對,平時就因長時間低頭看書,頸椎時時“報警”,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好。閉上眼睛,盡可能保持腦袋絲毫不動,將手機“撈”到手中,微睜一目,打開聽書軟件,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聽什么呢?就聽林清玄的《生命的酸甜苦辣》吧,比較契合此刻的心境。眩暈持續(xù)的幾天里,我硬是把62集的《林清玄散文精選》整整聽了兩遍。
病一次,方知什么須臾不可廢離。于嗜好閱讀的我而言,這須臾不可廢離的便是讀書,只是平日不眩暈時沒有感受到這種“自由”的珍貴。聽書雖然少了翻書翻頁的“麻煩”,似乎方便許多,但總感覺不如隨時停頓與作者“默語”,隨手批注與自己“共情”來得酣暢痛快。
眩暈之癥切實喚醒了我對習焉不察的“從心所欲”自由讀書的珍視,但這種感覺卻并非始于這次突如其來的“發(fā)病”,而是久已潛伏在了日常的“病癥”之中。
三十不立,四十有惑。靜下閑思,我總是如此戲謔自己。翻過了三十歲的山,越過了四十歲的彎,本應是“撩動白云藍天藍,望眼平川大步邁向前”的狀態(tài),可現實卻是面黃胡須硬,焦慮的“火焰”時不時跳出來淺灼低燒。曾經的青年教師升格為中年教師,曾經被鼓勵動員參加各種比賽變?yōu)楸话凳静环蠀①惸挲g等各項要求,以往師生關系中無話不談的愜意疏離為現在師生關系中的似近實遠……這些變化一次次提醒我,自己恐怕是進入了“教師職業(yè)懸浮期”。
如有明顯的感知,尚可在跡象初顯時早早開始心理重建,但不易察覺的感知卻狠狠地將我撞得踉踉蹌蹌,幾乎不會“行走”。這種踉蹌之感最直觀的“提醒”是學生的眼神,以往課上學生的眼神有光彩、有靈性,四年前新教材剛開始實施后課上學生的眼神中卻出現了迷茫和混沌。那眼神,赤裸裸地提醒著我,以往游刃有余、駕輕就熟的課堂正在被懷疑。
新課標標志著新的素養(yǎng)要求,新教材重構著新的學習方式?!靶隆钡拿媲埃薪處煻际恰靶隆苯處?,不論年齡。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徹底“病”了,因“新”而病,且是在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情況下。
假裝不焦慮,是我這個有著二十年教齡的中年教師最后的倔強。但心病還須心藥醫(yī)。既然是因“革新”導致的“心病”,那還需從此處覓“藥”。于是,研讀新課標,研習新教材,研討新課堂,成了我過去四年教學生活的常態(tài)??凶x一本本專業(yè)理論書籍,研讀一期期專業(yè)雜志,從理念更新到實踐履行,從任務群架構到大情境創(chuàng)設,從單元設計到整本書閱讀……我一次次走在醫(yī)治“心病”的路途中。
低徊愧人師,不敢嘆辛苦。眼明心又亮,無愧讀書人。身病一次,心病一次,兩樣病癥,一種提醒,使我更加堅信,在我的生命中讀書這件事須臾不可廢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