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孫璽濟
【摘要】湖北歌謠包括配樂演唱的“歌”和不配樂演唱的“謠”,依形式分為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兒歌七類。配樂的“歌”,其音樂形式上主要以傳統(tǒng)五聲調式為主,也有使用含清角或變宮的六聲或七聲調式,主音多為徵羽音。湖北歌謠充分反映了湖北地區(qū)的農業(yè)文化和禮儀習俗,富含神話色彩。從語言上看,湖北各地歌謠有其不同的特點,這與各地方言關系密切,主要體現(xiàn)在押韻、用詞、語法上,都隨各地方言的不同而不同。另外,湖北歌謠使用的修辭也十分豐富。
【關鍵詞】湖北歌謠;語言;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10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項目“文化視野下湖北歌謠的地域分析與整體研究”(項目編號:15Q252)。
一、湖北歌謠概說
歌謠,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中給出的解釋為“民間文學中的韻文,包括民歌、民謠、童謠等”,又特別注明“能唱的叫歌,只說不唱的叫謠”?!睹姽视杺鳌分幸嘤小扒蜆吩桓?,徒歌曰謠”的論述,這也是我國最早的對于“歌謠”的詮釋。由此可知,歌謠,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配樂歌唱的“歌”,另一類則是不需要配樂歌唱的“謠”。
湖北歌謠,即產生于湖北省的民歌民謠。按照區(qū)域,大致可將湖北歌謠劃分為五個片區(qū):以武漢、孝感等地為代表的鄂東北歌謠區(qū),以咸寧、崇陽等地為代表的鄂東南歌謠區(qū),以荊州、天門等地為代表的鄂中南歌謠區(qū),以襄陽、十堰等地為代表的鄂西北歌謠區(qū),以及土家族色彩濃厚的鄂西南歌謠區(qū)。按照歌謠體裁形式再進一步細分,湖北歌謠的又可以分為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兒歌等七大類。
(一)號子
號子是產生最早的歌謠形式,其篇幅簡短,靈活多變。號子的唱詞中往往會襯入大量無意義的虛字,因為號子往往是以呼喊為性質,其主要目的是在勞動過程中給予勞動者力量。如流行于鄂中南天門等地的打麥號子《麻雀歌》:“一個麻雀(嗎衣喲)一張嘴(呀嗎嗬嗬)兩只眼睛(嗎喲外喲)兩條腿(呀衣喲喂)/催咚(呃)(喲喂喲)催咚(呃)(喲喂喲)催咚催(來嗎)催油梭/姐說油梭好油梭,小幺妹無情哥(哇),催咚催(哪嗎衣喲喂)?!边@首號子前半部分的數麻雀,可以一直數到十個,亦可將麻雀換成青蛙來數,這體現(xiàn)了號子變化靈活的特點。后半部分,則融入了鄂中南民謠《催咚催》的內容,唱出了打麥過程中男女逗趣的場景。整首號子的曲辭中,無意義的虛字占比過半,這是因為唱該號子的主要目的是為打麥人鼓勁,而唱詞具體內容的重要性則相對較弱。
(二)山歌
山歌是百姓在山里勞動時創(chuàng)作出的一種歌謠。和同樣產生于生產勞動的號子相比,山歌的節(jié)奏遠不如號子強烈,其抒情性也更強,多飽含質樸的情感,曲調也較為高亢。如鄂東南咸寧山歌《十八少女正要郎》:“風崽悠悠好乘涼,正寒二月好撩郎,陽春三月工夫緊,五黃六月熱忙忙,一口辭姐到秋涼。/情哥說話不在行,為何辭姐到秋涼,早谷揚花正要水,十八少女正要郎,如何等得到秋涼?!边@首山歌是以湖北地區(qū)流行的“五句子”的形式呈現(xiàn)的,“五句子”山歌一小節(jié)五句,每句七言。上面這首山歌中的“郎”意為“情哥”,“姐”意為“情妹”,該山歌將一位情竇出開的十八歲少女渴望得到心上人的心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體現(xiàn)了山歌較強的抒情性。
(三)田歌
湖北的大部分地區(qū)屬于長江平原地帶,耕地面積數量多,廣大農民在田間耕作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田歌。根據具體功能不同,田歌還可以分為薅草歌、插秧歌、車水歌、打麻歌、漁歌等。如流行于武漢漢陽地區(qū)的田歌《四季忙》:“正月是新年(那哎嗨喲),正月是新年(羅嗬嗨嗬嗨),/過了的那個新年那望的望栽田(那依呀嗨哎嗨喲)望栽田(羅嗬嗨嗬嗨) ……”該田歌共分為十二小段,每段的字數相同,曲調相同,且使用的虛字也完全相同,只通過變化關鍵詞語,來展示出該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農業(yè)生產中的主要活動。
(四)燈歌
燈歌又稱燈調,是在逢年過節(jié)時,沿街伴舞演唱的一種歌謠形式。燈歌歷史悠久,源于我國元宵節(jié)賞燈的傳統(tǒng)習俗,因此燈歌往往相伴有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燈歌的情感較強,曲調也較為熱烈歡快。如鄂西南利川民歌《龍船調》:“(女)正月里是新年哪依喲喂,妹娃去拜年哪喂,妹娃去拜年哪喂,金那葉兒鎖,/(男)銀那葉兒鎖,(女)洋雀叫那哈搔著鸚哥,(男)搔著鸚哥,/(女白)妹娃要過河,哪個來推我?(男白)我就來推你嘛!/(女)艄公你把舵扳哪妹娃我上了船,(合)哦啊喂呀左哦呵喂呀左,將阿妹推過河喲嚯喂。”《龍船調》為湖北地區(qū)最知名的一首燈歌,講述的一個小姑娘要過河去拜年,一個艄公幫助她擺渡的故事。該燈歌需一男一女進行表演,情節(jié)性強,氣氛活潑歡快,在演出過程中,演員通常會做出一些舞蹈動作,這些都是燈歌獨有的特征。
(五)小調
小調作為一種歌謠形式,篇幅短小,詞曲固定,易唱易記,不像號子、山歌一般可以即興改唱。小調的情感表現(xiàn)更為悠揚婉轉。如鄂西南恩施地區(qū)的民歌《清江河》:“清江河水清又長,五里沙洲十里灘;哥哥你捕魚哪我結網,妹妹喲你把舵來我蕩槳?!痹撔≌{雖然短小,但將清江的環(huán)境,及清江畔漁民的捕魚場面,劃船場景全部唱了出來,極富生活氣息。
(六)風俗歌
風俗歌,又稱禮俗歌,具體可分為婚事歌、喪事歌、祝賀歌、神歌等。恩施土家族的儺愿歌等,也是一種特別的風俗歌。風俗歌的即興創(chuàng)作性較強,是地域色彩最為濃厚的歌謠形式。如鄂東南咸寧地區(qū)的婚嫁歌《哭嫁辭》:“娘哎……一腳踩進花轎門,一姓女子改成兩姓人。/生嘴說生話,雙手摸生門,雙腳踏生地,雙眼見生人,/大雪也要走,大雪也要行,娘啊……”這是新娘出嫁上花轎前,在辭別父母及親人的哭嫁儀式上所唱的歌謠。咸寧地區(qū)過去一直都有哭嫁的習俗,哭嫁辭正是這種習俗的體現(xiàn)。作為一種風俗歌,其即興性較強,不同的新娘在唱哭嫁辭時,可能會將內容和曲調稍加改變。
(七)兒歌
兒歌是最簡單的歌謠形式,語言直白,朗朗上口,如鄂西北鄖陽地區(qū)的兒歌:“推羅羅,打轉轉,舅舅來嘮吃啥飯?烙油饃,打雞蛋,不吃,不吃幾大碗。”“太陽落,狼下坡,逮住小孩當水喝,逮住老頭當蒸饃。”第一首講舅舅說吃飯之事,極富生活氣息,第二首講狼來之事,有唬嚇小孩的味道。這兩首童謠都非常輕松幽默,短小簡練,便于記誦。
二、湖北歌謠的語言特征
湖北歌謠能代代流傳,除了其內容真實反映生活外,還得益于其與詩歌、韻文相近的語言文化特征。湖北歌謠語言的使用,從整體上看,具有樸實、粗獷、豪放等特征,但在具體歌謠中又有不同的體現(xiàn)。
(一)韻律特征
湖北歌謠根據形式不同,各有不同的特點,有些歌謠句式整齊,通篇每句皆為四言、五言或七言;也有些雜言歌謠,主要以號子和田歌為主,所占比例不大。
絕大部分湖北歌謠的要押韻的,這樣才能體現(xiàn)歌謠的韻律美,如安陸兒歌:“小小豬,胖乎乎。耳朵大,胯娃兒粗。搖尾巴,點點頭。唱起歌,呼嚕嚕?!薄芭D月臘月,不能瞎說。打你一掌,跟你的媽說。”第一首兒歌中的“粗”“頭”“?!比?,用普通話讀是無法押韻的,但這三個字的在安陸方言中的讀音分別是[ts??u44]、[t??u31]、[n?u51],它們的韻母均為[?u],也就是說,在安陸方言中是可以押韻的。第二首兒歌中的“月”“說”二字,用普通話依然無法押韻,這二字在安陸方言的讀音分別是[??24]和[???24],依舊韻母相同,可以完美押韻。各地歌謠,通常都會使用各地方言來誦讀演唱,因此,在韻腳字的選擇上,都會以方言為基準,而不是根據普通話來押韻。
(二)詞匯語法特征
湖北歌謠語言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在歌謠中會大量使用方言中的俗語詞匯和語法表達。如下面這首鄂中荊門田歌《小女婿》:“子戛幾戛,老鴰咓幾咓。人家的女婿娃子那么大,我的女婿娃子一低尕。/睡到半夜里,扯起一汃尿,把我的花褲子屙濕噠。哎呀!我的姆媽耶,他真是一個急作寶?!边@首田歌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詞匯。其中,“鴉雀子”“老鴰”“低尕”“一汃尿”“屙”“姆媽”等詞都是荊門方言中的詞匯,分別是“喜鵲”“烏鴉”“小”“一泡尿”“尿(動詞)”“媽媽”的意思;而“屙濕噠”中的“噠”字,是荊門方言中用于表示完成體的助詞,相當于普通話中的“了”。使用大量的方言詞匯以及方言語法表達,便使得歌謠對于本地人而言,更為通俗易懂,從而更便于在當地傳誦。
(三)構詞特征
湖北歌謠在歌詞中大量使用到襯詞、疊詞。其中,襯詞指的是歌謠中出現(xiàn)的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如鄂東北云夢田歌:“絲網的秀才(也)晾網的官(羅),小小的神仙(羅)把罾(羅)的板?!崩ㄌ栔械母柙~內容是襯詞內容,并無實際意義。更極端的情況,在號子中,甚至可以全篇都為襯詞,而沒有含實際意義的詞,如武漢黃陂的收網號子:“也咳也咳,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嘿呀,也呀個也左,嘿呀嘿呀……”
湖北歌謠亦同湖北方言一樣,使用大量的疊詞。如武漢兒歌:“蟲蟲飛,蟲蟲走,蟲蟲不咬伢伢的手?!比缍鯑|南恩施山歌《想你想成病》:“一見一見觀世音,有點有點動人心。心中心中想到你,如何如何得攏身,差點差點想成病?!蓖ㄟ^“一見”“有點”“心中”“如何”“差點”等雙音節(jié)詞的重疊,增強了語氣感情。
除襯詞、疊詞外,有些地方的歌謠中還會出現(xiàn)兒化詞,如孝感山歌《送汗巾》及孝感兒歌《三歲伢》的選句:“三塊大洋我不要,你的手兒我摸摸。/先生先生莫打我,回去吃點兒媽兒再來?!薄笆帧薄皨專ㄈ榉浚眱稍~兒化音的使用增強了歌謠的表意性。
(四)修辭特征
湖北歌謠中,擅用各種各樣的修辭。如鄂東南陽新山歌《挑擔山歌過江河》:“一支扁擔駝又駝,挑擔山歌過江河。老鼠咬脫一皮篾,漏了一萬多只歌。你唱箇冇得我箇籮筐漏箇多?!边@首山歌,使用“一萬多只歌”的表達,是典型的夸張手法。另外,扁擔是挑物的,而不是挑歌曲的,用到了歌上,這是移就的修辭。
起興也是歌謠中重要的修辭手段,如京山小調《楊樹開花葉又青》:“開花葉又青,只有我的哥哥好當兵,大哥當兵年紀大,么歌當兵年紀青……”這里的“楊樹開花”是典型的起興,與后述哥哥當兵相關內容關系并不大,但在此處,奠定了全歌謠的感情基調。如鄂西北丹江口燈歌《采花調》:“里梅花頭九開,二月里杏花等春來。三月里桃花滿園紅,四月里菜籽在園中……”在這首燈歌中,“杏花等春來”是擬人的修辭,四句句式相同,又構成了排比。
三、湖北歌謠的地域文化特征
(一)農業(yè)文化
種植業(yè)作為湖北地區(qū)最主要的農業(yè)形式,其相關的內容在湖北歌謠中大量出現(xiàn),如漢陽田歌《四季忙》的唱詞展現(xiàn)了漢陽地區(qū)種植業(yè)的特點:一年兩種、麥子四月成熟、棉花八月采摘、秋耕十月進行。湖北地區(qū)河湖眾多,漁業(yè)也是一種重要的農業(yè)形式,如恩施小調《清江河》中的唱詞“哥哥你捕魚哪我結網,妹妹喲你把舵來我蕩槳”。除種植業(yè)、漁業(yè)外,一些其他的農業(yè)形式也體現(xiàn)在湖北歌謠中,如英山山歌《茶春調》中的唱詞“姐在房中包手巾,背著茶籮出大門”,體現(xiàn)出鄂東北大別山地區(qū)采茶產茶的農業(yè)形式;鄂西北谷城山歌《姐在河下放花?!?,單從歌名上看,便可知則體現(xiàn)出鄂西北山區(qū)的畜牧業(yè);浠水山歌《郎在山上挖黃芩》中的唱詞“郎在高山挖黃芩,妹妹送飯滿山尋”則展示了鄂東山林地區(qū)采藥材的農業(yè)形式。
(二)神話色彩
湖北歌謠中,有大量富有神話色彩的內容。鄂西北地區(qū)歌謠、漢民族的長篇創(chuàng)世史詩《黑暗傳》,便頗具神話色彩:“混沌山上十八祖,青龍嶺上昆侖山……”鄂西北襄陽地區(qū)的喪歌《祭飯》:“勸王者聽開懷,自古莫到陰曹地府里累遲挨。/我給地藏王燒錢紙,藏王菩薩吩咐你轉回來?!睆闹锌梢钥闯?,當地先民迷信人死后會去到陰曹地府,而在地府中,有地藏王菩薩作為神靈,負責安排亡者的再生轉世。又如鄂東北孝感地區(qū)婚事歌《陳設省親》的唱詞:“迎神迪吉,惟神是依;男女共拜,致敬以懿。”婚禮作為重大典禮,祈求神靈保佑婚姻幸福美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三)禮儀習俗
歌謠,尤其是山歌,常被用來男女之間傳達愛慕之意,鄂西南來鳳山歌:“郎在高山打繡球,妹在平地看黃牛。繡球打在牛背上,看你抬頭不抬頭。”然而,古代婚戀,多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也有大量民歌,體現(xiàn)了百姓對自由戀愛的向往。如鄂西南崇陽歌謠《雙合蓮》講述了胡三保與鄭秀英的愛情悲劇。
在婚葬儀式上,湖北地區(qū)亦有一些特色的禮儀習俗,如鄂中南鐘祥地區(qū)的哭嫁歌《難為我的爹娘》:“難為我的爹呀,難為我的娘啊,把我拉了十八年吶,拉到今兒來也無益咧……”又如鄂西南來鳳地區(qū)的哭嫁歌《哭姑婆》:“我的姑婆,我花錢費米的娘佬,你為起命不好的孫女嘛,花錢費米的走起來……”同為新娘演唱的哭嫁歌,其中也有很多差異,有的是表達不舍,有的是表達感恩,有的是感慨命運。
喪葬歌謠也能體現(xiàn)出喪葬禮儀的特點,鄂西北農村有為亡人通宵守靈的習俗,在守靈過程中,歌師要輪番唱歌。如十堰待尸歌《輕易沒到孝家來》:“輕易沒到孝家來,孝家的門上那是一棵,青枝綠葉的長起來……”
湖北歌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具有一般歌謠的形式特點和思想韻味,也呈現(xiàn)出自身獨特的地理風貌、人文風情和創(chuàng)作特征,在題材上與各地生活習俗水乳交融,在語言上與各地地方方言關系密切,反映出湖北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三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2.
[2](唐)孔潁達.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85.
[3]王宏佳.咸寧方言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283-296.
[4]劉輝,馮志蓮.中國民歌精選集(下)[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8.
[5]蘇俊波.鄖縣方言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87.
[6]《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129-167,359-422,806-956,1336-1506.
[7]楊帆.神農架長篇唱書《黑暗傳》的文本與儀式音樂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19.
[8]周立榮,李華星,肖筱.土家民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130.
[9]覃亞敏.土家歌謠語言文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王芬,女,漢族,湖北隨州人,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孫璽濟,男,漢族,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