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平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國營貝江河林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融水 545300)
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Hance)別名楓樹、黑飯木、路路通、紅楓、大葉楓,是我國南方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具有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高可達40 m,胸徑1~2 m,樹干挺直,為常見落葉闊葉樹之一,廣泛分布于黃河以南,廣西各地均有分布。楓香是強陽性樹種,喜肥沃,喜光,又耐干旱瘠薄,并有抗風、耐火燒的特性,萌芽力強,在自然條件下表現(xiàn)出很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為了提高楓香的生長和生產效益,研究楓香造林的密度和撫育次數對其生長和生態(tài)效益的影響至關重要。本試驗通過觀測指標(包括楓香的株高、胸徑、樹冠面積、生物多樣性、土壤水分和林下植被等)[1],對比不同密度和不同撫育方式下對楓香生長和生態(tài)效益的影響,為楓香的可持續(xù)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廣西融水縣國營貝江河林場,處于北緯21°51′,東經110°56′。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季(6月—8月)氣溫較高,平均氣溫25~30 ℃。冬季(12月—次年2 月)氣溫較低,平均氣溫5~15 ℃,春季和秋季氣溫適中。貝江河林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較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 400 mm。冬季相對較干燥,降水量較少[2-3]。林場的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具有較好的肥力和適宜的水分保持能力。
試驗楓香苗木是由融水縣國營貝江河林場的苗圃培育的,為1 a生容器大苗。
在2018 年3 月進行造林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共設置12 個處理,每個處理400 m2。撫育設定為鏟草、割草2 個模式,每年進行2 次撫育,造林密度設6 個水平,具體處理小組如表1所示。
表1 處理小組Tab.1 Processing group
根據撫育措施方法,對試驗區(qū)進行全面撫育。在整個試驗區(qū)域,去除五節(jié)芒、藤蔓和雜草,同時保護好非試驗區(qū)全部的常綠喬木、灌木和落葉喬木,以確保其正常生長。在每年的5月—6月進行第1次撫育,9月—10月進行第2次撫育。
根據試驗設定,在造林后的第2 年和第4 年對重復小區(qū)內的樹木進行測定。測定的指標包括樹高、地徑、枝下高、冠幅,并計算單株材積和蓄積密度,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4]。
樹高使用測高器進行測量。地徑指離地表面20 cm處平滑、無疤痕的樹干直徑,使用直徑卷尺進行測量。枝下高是指從地面到樹冠第一層主枝的高度,使用測高器進行測量。測量時,選取樹冠第一層主枝中位置最低的一枝作為測量對象。冠幅是指樹木冠層的直徑,通過測量樹冠在南北方向和東西方向的寬度,然后計算平均值得到。在測定這些指標時,采用抽樣測量的方法,每個處理隨機選取3 個樣本進行測量,然后根據抽樣結果推算總體情況。
楓香樣林2 a 齡生長效應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表2 樣林2 a齡生長效應Tab.2 Growth effect of 2 years sample forest
高生長效應:在幼齡階段,F(xiàn)33Y、F25Y、F11Y 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數值依次降低,說明可以否定其無差異假設而接受有差異假設,但F44y、F44Y 及F33y與F33Y 在促進生長發(fā)育方面無顯著性差別,表明其促進生長發(fā)育的作用與F33Y 類似。結果顯示,F(xiàn)33、F44兩種不同密度的林木高度增長明顯好于其他4種樹種,說明密度大的林木高度增長對樣林初期林木高度增長有利[5]。
枝下高、單位面積蓄積量和冠幅:在造林初期,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枝下高和單位面積蓄積量都會下降,而冠幅則會上升。
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在造林后2 a,采用F44Y處理的樣地在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方面表現(xiàn)最好,其次是F44y,然后是F33y。而F11Y 處理的樣地在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方面表現(xiàn)最差。結果表明不同的撫育措施對于樣地的生長效果有著顯著的影響。選擇合適的撫育措施可以提高樣地的生長效果和木材產量[6]。
樣林4a 齡生長效應分析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表3 樣林4 a齡生長情況Tab.3 Growth of the sample forest at 4 years of age
高生長效應:在造林4 a 后,M33、M44 樣林的高生長狀況明顯好于其他4種造林密度,說明在4 a內,高的造林密度對高生長狀況有利[7]。
枝下高和冠幅:在造林4 a 后,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枝下高會下降,而冠幅則會上升。
單株材積和單位面積蓄積量:在造林后4 a,不同的撫育措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單位面積蓄積量中,F(xiàn)25y 的值最大,其次為F25Y,隨著造林密度的減小而上升,整體呈現(xiàn)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
造林密度和撫育模式對樹高、枝下高、冠幅、單株材積和蓄積密度有重要影響。較高的造林密度有利于樹木生長,提高樹高和單株材積,并減少枝下高和冠幅。撫育在樹木生長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對頭兩年的連續(xù)撫育非常重要。但從增加量上看,總體撫育對林木累積量的影響不大,其增加量以加速林木生長為主。以培育中小徑材為目的,選用株距2 m、行距2 m 的高密度模式,8 a 后采用衛(wèi)生疏伐的撫育方式,將其調整至適當的密度。以造林大徑材為目的,則應選用株距3 m、行距3 m 的規(guī)格,并采用持續(xù)的撫育措施,使造林效益好,蓄積適中。
造林密度對于楓香的生長效果有顯著影響。根據試驗結果,較高的造林密度(F33y 和F44Y)表現(xiàn)出更好的生長效果,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較高。這可能是由于較高的造林密度提供了更多的光照和養(yǎng)分資源,促進了楓香的生長。而較低的造林密度(如F11y 和F13Y)則導致楓香側枝過多、冠幅過大,生長效果較差。
撫育措施對于楓香的生長效果也有重要影響。根據試驗結果,F(xiàn)33y 樣林的高生長效應最佳,而F44y、F44Y 和F33y 與F33Y 之間的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它們的高生長效應與F33y相似。這表明全面鏟草撫育對于楓香的生長有積極影響,鏟除競爭植物(如五節(jié)芒、藤蔓和胸徑5 cm 以下的落葉雜灌木)促進了楓香的生長。
結果表明,造林2 a 后,在初期的造林階段,較高的造林密度可以促進樣林的早期生長。F33y 和F44Y 樣林表現(xiàn)出更好的生長效果,而F25y 和F11y 樣林的生長效果相對較差。這一結果對于林業(yè)管理和造林計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選擇較高的造林密度來提高樣林的早期生長效果。株距為2.0 m、行距為2.0 m的處理具有最高的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造林4 a后,較高的造林密度可以促進樣林的高生長。F33y 和F44Y樣林表現(xiàn)出更好的生長效果,而F25y和F11y樣林的生長效果相對較差。這一結果對于林業(yè)管理和造林計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選擇較高的造林密度來提高樣林造林4 a 后的高生長效果。單位面積蓄積量的順序與造林2 a 后的順序相同,株距3.0 m、行距3.0 m的處理在單株材積方面表現(xiàn)最佳。
撫育方式的不同對于不同處理之間的順序并沒有產生重大影響,只對生長量的增長有一定幫助,而不改變處理之間的相對順序。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不同的株行距和撫育方式對單株材積和單位蓄積量有一定影響,但對處理之間的順序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