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玉
(封面新聞,四川 成都 610012)
要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以守正創(chuàng)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一個個閃耀在四川大地的文學藝術名家,就是四川燦若星辰的文化符號。從2018 年7 月至2023年這5 年間,封面新聞以“口述歷史”“匠心”的方式,相繼采訪了文學界的馬識途、王火、李致、流沙河,川劇界的許倩云、徐棻、藍光臨、曉艇、魏明倫、許明恥,曲藝界的揚琴徐述、清音程永玲、金錢板謝惠仁和張徐、諧劇沈伐、散打評書李伯清,以及多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推出《口述歷史》《匠心》等專題,用短視頻方式留住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留存住隨著時間的流逝即將消失的“文化寶藏”。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傳媒資源都掌握在大眾媒介手里,普通人只能被動接觸到傳播媒介,也難以做到隨時隨地發(fā)聲。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媒體格局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發(fā)聲者。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走紅,越來越多的受眾習慣通過短視頻來獲取信息,短視頻平臺也成為了青少年獲取新知的重要工具[1-2]。這期間,短視頻平臺也亂相頻生。如何生產制作符合內容導向要求、符合公序良俗原則、符合網民興趣愛好的優(yōu)質短視頻,封面新聞進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2016 年被稱為短視頻元年、2017 年是短視頻創(chuàng)業(yè)年,2018 年短視頻生產方式不斷進階,內容題材垂直深耕、數(shù)字技術助力傳播。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風頭正勁的同時,雖然使得很多“草根”、普通人也有了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和機會,但也因為從業(yè)者的素質不一、良莠不齊,在爆款、精品頻出的同時,使得一些制作粗糙、內容低劣的短視頻充斥于網絡,不僅有損網絡環(huán)境,而且對受眾的輿論導向有負面效應,尤其是粗制濫造的畫面、錯別字滿篇的字幕、低俗的內容,使互聯(lián)網垃圾呈井噴之勢。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 年1 月11 日發(fā)布公告稱,自2021 年10 月以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開展為期2 個月的短視頻節(jié)目和賬號專項治理工作,持續(xù)清理違規(guī)賬號38.39 萬個,違規(guī)短視頻節(jié)目102.40 萬條。一大批“偽正能量”節(jié)目、借“網紅兒童”牟利賬號、“低級紅、高級黑”內容得到清理,違規(guī)傳播未經審批而引進的境外視聽節(jié)目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互聯(lián)網電視短視頻業(yè)務得到規(guī)范引導。
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做短視頻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趨勢了,而是勢在必行,做精品短視頻、做有深度的短視頻更是迫在眉睫。封面新聞作為一類資質新聞網站,作為權威媒體,利用新媒體平臺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時代的聲音,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感。
在紙媒輝煌的時代,《華西都市報》的寬窄巷副刊一直是傳媒界的標桿,作為《華西都市報》的新媒體,封面新聞在留住傳統(tǒng)讀者的同時,如何在新媒體上吸引新興讀者,如何向新一代互聯(lián)網用戶推送有價值的閱讀,我們進行了認真的研討與思考。
口述史學本身具有悠久的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可追溯到遠古時期[3-4]。較之于其他歷史學科,口述歷史是歷史學最古老的形式,起源于遠古時代的民間傳說或口頭傳說[5]。雖然口頭傳說與當代口述史研究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它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乃至歷史史實[6-7]。
作為有責任、有擔當、有遠見的主流媒體,封面新聞APP 從2021 年開始,陸續(xù)推出了《口述歷史》《匠心》專題,每期以兩個整版的量在《華西都市報》進行紙質呈現(xiàn),同時在封面新聞APP 上,《口述歷史》《匠心》以每個人物5—6 期的節(jié)奏視頻呈現(xiàn),內容構架,并在封面新聞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發(fā)布。如今,《口述歷史》《匠心》成為網絡媒體報道中的一股清流,為社會傳遞了一股股正能量,將傳統(tǒng)文化和名家精髓提供給受眾。
緊緊把握住短視頻時代的風口,封面新聞的《口述歷史》《匠心》始終以文字+視頻的融媒體形式推出。《口述歷史》第一季推出《蜀地文心》系列,馬識途、流沙河、王火、李致、白航五位文壇名家陸續(xù)亮相。其中開篇人物馬識途的報道,《我的生命當中,沒有“投降”二字》《談新作“夜譚續(xù)記”:常夢到故事里的人物與我對話》《發(fā)奮寫作,讓癌魔甘拜下風》《我有一個夢:希望能將飛虎隊的故事搬上銀幕》《長壽之道:與哥哥有一首“三字訣”多達觀,少煩惱》,文字+視頻在封面新聞APP的總閱讀量達到230萬+,微博微信閱讀量總計140 萬+,各平臺視頻播放量300 萬+,話題#蜀地口述歷史#閱讀量447 萬,全網閱讀量高達千萬級。
面對面訪談名家,迄今為止,已經進入第七季,人物涉及文學界、音樂界、戲劇界、曲藝界、抗戰(zhàn)老兵、學術界。從馬途識到王火,從許倩云到徐棻,從徐述到沈伐,從嚴西秀到陳福黔,從包德賓到朱寶勇等等,囊括文學、川劇、曲藝、演藝、音樂等五大領域共30 位的蜀地名家大咖。并于2020 年年底結集成《蜀地文心:四川文藝大家口述歷史》,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個體記憶是宏大時代敘事的底色,透過這些名家的口述史,我們得以一窺20 世紀四川本土文化的輪廓樣貌,梳理四川本土各個藝術領域萌芽、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脈絡,體悟老一輩藝術家為人從藝的精神品格。
同時,封面新聞將《口述歷史》《匠心》的內容進行拆分,在封面新聞官方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分發(fā)。2022 年12 月27 日,封面新聞抖音號發(fā)布了一條僅8 秒鐘的《著名作家馬識途109 歲啦!生日當天也不忘跳健身操》短視頻,收獲36.2 萬點贊,1.2 萬評論,2.6 萬轉發(fā)。
2022 年、2023 年,封面新聞與四川省檔案館再度合作,推出“口述歷史·匠心”欄目,尋訪四川省內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拍攝他們講述和展示的視頻,深入記錄、挖掘四川特色的非遺手藝,弘揚大國工匠精神,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曾在推特上點贊,并介紹了四川藏羌織繡藝術及其傳承人楊華珍。華春瑩稱贊楊華珍致力于羌繡的再創(chuàng)作,傳承了中華民族之美,通過高端品牌走向全球。封面新聞《匠心》的“楊華珍的織繡夢”專題,包括“一根繡針闖天下,從媒體人到藏羌繡傳承”“與四大名繡相比,藏羌刺繡有何特點?”“當民族刺繡遇上國際大牌,匠心最重要是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就是時尚的,藏羌刺繡的代代傳承”。
在這些采訪陸續(xù)刊播的過程中,不時傳來噩耗,一些文化大家相繼去世,使《口述歷史》《匠心》的文化傳承更加迫在眉睫。這些珍貴的影像,對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進行了搶救性的留存[8-9]。隨著時光的流逝,一些大家漸漸“謝幕”,令人扼腕,同時也慶幸,因為《口述歷史》,將他們的文學思想、文化成就、藝術人生進行了永久傳承和傳播,得以留下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2018 年12 月15 日21 時32 分,川劇表演藝術家藍光臨先生在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病逝,享年83 歲?!案兄x華西都市報,感謝封面新聞,同年9 月份,在藍光臨彌留之際,封面新聞《口述歷史》還為藍光臨拍下了珍貴的視頻!”在藍光臨先生家中,藍光臨夫人賴茵女士向封面新聞表示了謝意。
2019 年11 月23 日,流沙河先生病逝。2018 年7 月23日起,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連續(xù)七日,與大家分享了流沙河的前世今生,他的詩與文,他的夢與想?!犊谑鰵v史》將他的音容笑貌定格,讓他的學術研究永世留存。
2020 年8 月5 日上午6 時,四川荷葉傳人、著名電視導演黃志因病去世。2018 年,黃志接受封面新聞《口述歷史》欄目組采訪。當時已經闊別舞臺多年的他退而不休,教學生、寫唱詞,對四川荷葉進行搶救,力圖讓這一傳統(tǒng)曲藝、傳統(tǒng)文化形式重現(xiàn)生機。近年來,在他的努力下,四川荷葉漸漸回歸。
2021 年8 月24 日,著名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清音代表性傳承人程永玲因病去世,享年74歲。成都曲藝界人士紛紛發(fā)文悼念:“一代芳華,一世清音。沉痛悼念程永玲老師。”2018年,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口述歷史》欄目曾專訪過程永玲本人,她花了數(shù)年時間整理資料,并于2016 年錄制完成的唱片《四川清音八大調》,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音像資料。
2022 年6 月1 日,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導演、國家級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任庭芳因病去世,享年80 歲。任庭芳曾主攻武生兼武丑,把川劇獨有的傳統(tǒng)表演元素與新的審美觀念融為一體,形成以風趣、幽默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川劇丑角表演風格和戲劇流派,成為了新一代著名丑角表演藝術家。
2022 年12 月23 日,川劇界著名丑角演員、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表演藝術家熊應政因病去世,享年76 歲。其功底雄厚、表演細膩,善于運用川劇唱、做、念、打傳統(tǒng)程式出色地刻畫和表現(xiàn)人物形象,在長期的川劇舞臺藝術生涯中,用生動、傳神的表演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其《花子罵相》曾榮獲1985 年四川省川劇表演大賽優(yōu)秀獎。
2023 年5 月16 日,非遺項目四川揚琴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徐述老師去世,享年85 歲。四川揚琴又稱“四川琴書”,因采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徐述便是四川揚琴首屈一指的大師。生前接受封面新聞《口述歷史》欄目采訪時,甚至有人開玩笑地問過徐述老師,“你二天要走咯是不是還要哼聲大腔再走?”她高興地拍著胸脯,豎起大拇指回應:“如果最后一口氣還能唱揚琴,好,好角色!”
短視頻和直播是當下這個時代最流行的傳播載體,人們已經習慣用短視頻來記錄自己,記錄各式各樣的生活。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模式,短視頻也需要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滿足受眾的需求[10-11],封面新聞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沙畫是近幾年開始流行的一種新型的繪畫藝術,封面新聞將其運用于文化新聞和人文視頻創(chuàng)作,成為融媒體創(chuàng)新范本。其中,《糾正千年謬誤改寫教科書 2021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來了》獲2022 年國家文物局文物好新聞。
封面新聞2022 年3 月發(fā)布的沙畫視頻新聞《糾正千年謬誤改寫教科書 2021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來了》,以“黃沙之下,歲月留痕,文明溯源,重建信史?!睘橹黝},以2021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最終進入20 強的20 大遺址作為主線,從13 萬年前的四川到600 年前的明中都遺址,以時間為主線,串聯(lián)起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脈絡,以巧奪天工的沙畫表演勾勒起了考古遺址的歷史塵埃。該新聞集最動態(tài)的新聞、最特別的表現(xiàn)方式、最時尚的呈現(xiàn)手段于一體,成為融媒體時代媒體創(chuàng)新的一個范本。在封面新聞的國際賬號,以及四川國際傳播中心在臉書、推特、YouTube 等國際平臺同步推出。該沙畫推出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第一時間點贊并轉推,擴大了封面新聞的國際影響力。
2023 年1 月10 日(農歷壬寅年臘月十九日),是蘇東坡誕辰986 周年。由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yè)集團封面新聞承辦的名人大講堂活動“蘇東坡文化季”也正式啟幕,并在1 月10 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重磅發(fā)布蘇東坡沙畫,作為一份“生日賀禮”,回顧了這位千古文豪的非凡人生。為了使整個構圖看起來更和諧,采用了遠近結合、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其中開篇蘇門三子從眉山乘舟出川的畫面,遠景的留白以及婆娑的山景,有著宋畫的意境。此后,封面新聞將沙畫視頻予以延續(xù),運用于名人大講堂的考古季、杜甫季、李白季,使之成為一個系列產品,強化了受眾的記憶。
智能手機改變了世界,開創(chuàng)了時代,改寫了傳統(tǒng)媒體的命運。受眾對短視頻的火爆追捧,體現(xiàn)了當下人們對資訊接受習慣的改變。傳統(tǒng)媒體面對這一現(xiàn)狀,必須積極轉型。應該在短視頻與文化傳承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既不能讓短視頻平臺一家獨大,更不能讓一些簡單粗暴的內容占據網絡空間,擠壓主流媒體發(fā)聲的空間。以上種種,均需要主流媒體進行深度探索,科學轉型。封面新聞牢牢抓住最易于受眾接受的傳播方式,深入采訪、深入加工,輔以優(yōu)質的文化內容,使《口述歷史》《匠心》成為短視頻時代的一道光,書寫了短視頻時代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