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杰,程 雁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兒科,安徽 合肥 230601)
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導致新生兒早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尤其多見于極早產兒和超早產兒。胎齡在28 ~31+6周的是極早產兒;胎齡<28 周的是超早產兒。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目的為探討B(tài)PD 發(fā)生及發(fā)展與粒細胞比例的關系,為BPD 預防和治療提供依據。
收集近11 年我院兒科收治的極早和超早產兒共計417 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排除標準:(1)入院時月齡超過2 周;(2)住院期間因肺部發(fā)育問題死亡或放棄治療;(3)本研究完結時出生不滿8 周;(4)缺少2 周以上的粒細胞計數資料。其中對照組356 例,BPD 組61 例。使用傾向等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匹配平衡胎齡、出生體重及性別差異后,共納入122 例。
臨床數據資料收集:(1)一般資料: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等;(2)圍產期資料:胎膜早破≥18 h 等;(3)BPD 診斷標準:根據文獻,以患兒矯正胎齡達到36周時的用氧情況為診斷標準[1]。
極早產兒和超早產兒生后8 周內粒細胞比率的變化;生后1 ~4 周粒細胞比率對BPD 的預測價值。
應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使用PSM 平衡BPD 組與對照組差異。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Q1,Q3)表示,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分析和曲線下面積分析不同時間粒細胞對BPD 的預測價值。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將417 例極早和超早產兒分成對照組和BPD 組。由于各組胎齡及出生體重差異較大,為平衡組間差異,采用PSM 平衡差異后,分析兩組胎齡、胎膜早破、體重、性別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傾向值匹配前后的患者基線資料
生后第1 天嗜酸性粒細胞比率均值為2.23%,生后4周內,升高至峰值為9.6%,與出生時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性粒細胞在第2 天后緩慢下降,嗜堿性粒細胞第一天最高,后為下降趨勢,生后4 周為3.7%,與出生時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生后8 周內粒細胞比率變化
中性粒細胞比率在第五周有差異,第七周時差最為顯著。嗜酸性粒細胞比率在第四周有差異。嗜堿性粒細胞比率在第四、第七周時有差異,第四周時差異最為顯著,見表2。
表2 不同時間粒細胞比率t 檢驗結果(%,±s)
表2 不同時間粒細胞比率t 檢驗結果(%,±s)
注:T 為時間(天),★P <0.05,★★P <0.01。
分組中性粒細胞T=1T=2T=7T=14T=21T=28T=35T=42T=49T=56 BPD 組33.31±19.87 55.59±21.59 42.91±17.90 40.27±12.35 36.43±12.90 31.26±13.49 30.15±13.51 29.60±13.21 29.15±13.30 27.53±11.08對照組 34.63±16.08 52.52±19.35 38.35±14.93 39.74±13.80 36.63±12.36 29.13±14.61 24.31±11.01 26.04±11.27 23.12±8.67 23.44±11.49 t 值-0.3930.8121.5140.218-0.0870.8102.4891.4182.6721.683 P 值0.6950.4180.1330.8280.9310.4200.014★0.1590.009★★0.096嗜酸性粒細胞分組T=1T=2T=7T=14T=21T=28T=35T=42T=49T=56 BPD 組 2.35±2.891.87±3.274.10±3.384.75±4.947.18±5.39 11.01±7.81 9.57±7.70 10.60±8.36 8.65±6.457.10±6.27對照組 2.14±2.462.51±3.654.89±4.854.49±3.87 6.13±5 b.42 8.26±6.389.50±6.629.69±6.267.44±5.975.92±4.45 t 值0.409-1.019-1.0490.3181.0502.0720.0580.6010.9671.001 P 值0.6830.3100.2960.7510.2960.041★0.9540.5490.3360.320嗜堿性粒細胞分組T=1T=2T=7T=14T=21T=28T=35T=42T=49T=56 BPD 組 1.06±1.410.53±0.710.37±0.360.30±0.240.43±0.530.44±0.330.59±0.990.44±0.330.50±0.500.37±0.33對照組 0.88±1.590.55±0.720.46±0.640.39±0.520.34±0.300.31±0.220.38±0.550.46±0.760.30±0.240.39±0.30 t 值0.646-0.201-0.975-1.1971.1282.5921.385-0.1912.570-0.202 P 值0.5190.8410.3320.2340.2620.011★0.1690.8490.012★0.840
生后1 ~4 周嗜酸及嗜堿性粒細胞比率均可預測BPD,其中以生后第四周時嗜酸性與嗜堿性比率的AUC最大。生后第四周以嗜酸性比率11.85%為截點特異性最高,見表3、表4。
表3 嗜酸性粒細胞預測BPD 價值
表4 嗜堿性粒細胞預測BPD 價值
近10 年來國內外BPD 發(fā)生率及病死率不斷增高[2-3]。BPD 是一種以遺傳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各種環(huán)境因素作用于機體,導致肺部發(fā)育不成熟,其中包括炎癥介質等,而粒細胞與炎癥關系密切[4-5]。機械通氣激活炎性通路,宮內感染等會增加BPD 發(fā)生率,患兒胎齡、出生體重及胎膜早破也與BPD 發(fā)生相關[6-7]。本研究采用最新BPD 診斷標準,采用傾向等分匹配避免患兒出生前因素影響。其中BPD 組生后第4 周時嗜酸性粒細胞比率與對照組有差異,與國內報道一致[8]。本研究還發(fā)現患兒生后第4 周時用嗜酸與嗜堿性比率預測BPD 發(fā)生的敏感度最高,但其AUC 均小于0.8,嗜酸性粒細胞比率特異性較高(>0.8)。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缺少病理及實驗室相關分析結果,因此在揭示粒細胞與BPD 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方面仍不全面。
綜上所述,生后第四周嗜酸性與嗜堿性比率預測BPD 發(fā)生最有價值,但仍需相關進一步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