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蕓熙
書架上,那個晶瑩透亮的方形容器,名為“無喧居”,顧名思義——安靜之處。這里居住著我的兩個“朋友”,一為“翠竹”,一為“蒼松”。它們是巴西龜,由龜殼綠色的深淺程度而得名。
我和這兩個動物朋友相識在兩周前。相熟,是個漫長的過程。初見“翠竹”,它的綠色較淺,較為鮮亮,像是青翠的水竹;“蒼松”則是暗綠色,像松柏一樣。一眼望去,兩個龜殼的圖案相近,只有顏色深淺的差別。相比很多動物來說,烏龜是很安靜的,因此把它倆的居所命名為“無喧居”就再合適不過了!
我對它們每天都會做什么很感興趣。平時,我在它們旁邊看書,會時不時地看看兩個小家伙;上學前,我會把它倆的居所搬到客廳桌子上,和它們道別后再出門;放學回來,我一洗完手就立刻去查看它們的動態(tài);吃飯時,我給它倆也喂一點兒食物;睡覺前,我會把“無喧居”搬回臥室的書架上,和它們道晚安后再入睡。
經過了兩周的觀察,我摸清了它倆的生活習性。
“翠竹”,性情不定,有時安靜,有時活潑。安靜時,它能夠保持一個姿勢,好幾分鐘都不動一下;活潑時,它就順著“墻根”“開跑”,找到合適的位置便開始往上爬。在家如果突然聽到什么東西落地的聲音,那準是“翠竹”“翻墻”成功了。它想要離家出走嗎?有備無患,我在“無喧居”的外面,設置了一面圍墻。
“蒼松”,細長的柳葉眼散發(fā)著迷人的氣質。它是個內向安靜的小家伙。大多數時候,它都把頭抵在一個小角落,縮著,一直縮著。外面稍微有點兒動靜,它的第一反應是趕緊把頭和腳都縮進龜殼里,“閉門不出”。這時候,我們只能看到一個橢圓形的殼靜靜地待在那里。要過很久,它才會探出頭來張望一下。它為我演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縮頭烏龜”。
有一天,我放學回到家,發(fā)現(xiàn)“無喧居”里空空如也。它倆竟然突破了我設置的圍墻。原來,它倆都出去旅行了,一只往左走,一只往右走??吹酱饲榇司?,我真想拍下照片給幾米先生看看,因為這兩只烏龜不正是傾情演繹了他的《向左走,向右走》嗎?
如果離開水太久,“蒼松”的龜殼上會出現(xiàn)白斑。我仔細觀察它,它閉上眼睛趴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的,仿佛在降低能量消耗。這時,我就得手動把它送回“無喧居”了。
無論何時,看到這兩只喜靜的小精靈,我的心都會在剎那間變得柔軟。
(指導教師王倩)
簡評
小作者觀察細致,從細節(jié)入手,深入介紹了兩只可愛的巴西龜,作文別具特色。比如,在介紹巴西龜樣子的時候,小作者采取了對比的方式,抓住了“綠”的特點詳細描繪,讓兩只巴西龜外觀的特點鮮明了起來,讓讀者一下子就分辨清楚了這兩只巴西龜。由此可見,動筆前動動腦筋,將作文設計一下,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