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
二百五十多年前,一位出生于廣東的華人抱著『求陶朱之富后衣錦還鄉(xiāng)』之心下南洋『淘金』,在當?shù)亟⒘艘粋€國家,且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他自己也成了一國之王。
明清易代之際,面對山河動蕩的困境,東南沿海各省的不少士人、民眾選擇出海避難、謀生,“下南洋”風氣尤為盛行。清代中期,華人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地,安南(今越南)、呂宋(今菲律賓呂宋島)、堂明(今老撾)、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柔佛(今馬來西亞半島南端)、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等國或地區(qū)多存在華人聚居區(qū),總人數(shù)多達幾百萬。
在東南亞的早期開發(fā)史上,華人在采礦業(yè)、商業(yè)和農(nóng)業(yè)等領域均作出過很大的貢獻,更有才識卓越者在異域建邦立業(yè)。例如:出身貧寒,不滿貪官當?shù)肋M而揭竿而起后逃亡海外的張璉,在蘇門答臘島自為國王;因謀劃起義遭到清廷通緝而流亡南洋的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今馬來西亞加里曼丹島境內)建立了戴燕王國;華裔鄭信歷經(jīng)磨難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統(tǒng)一暹羅全境,被后人推尊為泰皇五大帝之首。在一眾于海外建立政權的華人之中,羅芳伯尤具特色,他創(chuàng)建的蘭芳共和國被認為是海外華人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共和國。羅芳伯本人也身體力行,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傳播至東南亞地區(qū)。
少負奇氣? 出洋闖蕩
根據(jù)當?shù)刈遄V記載及現(xiàn)今學者考證,羅芳伯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出生于廣東嘉應(今廣東梅州)石扇。該地位于廣東、福建、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帶,自然風光秀麗,人文底蘊深厚。自幼受家族耕讀傳統(tǒng)的熏陶,羅芳伯年少時便顯露出不少卓異之處。據(jù)余瀾馨《羅芳伯傳》記述,羅芳伯“生性豪邁,任俠好義,喜結納,嘗與里中諸少年游,眾咸唯唯聽命,以其有遠到才”。闊達外向、勇猛果斷的性格,以及對事物的獨特認知,使得羅芳伯年少時便展現(xiàn)出一定的領導才能。肖少川《芳伯略史》則記載其“臂力超人,學文習武,為群兒冠,稍長,佐助耕牧,勤奮將事”??梢姡_芳伯孔武有力,在細讀“四書五經(jīng)”之余,還努力鉆研武藝,漸漸成長為文武兼善者,在鄉(xiāng)野里嶄露頭角。羅芳伯的性格特點及年少時的不凡經(jīng)歷,為他出海遠赴婆羅洲并開創(chuàng)一番功業(yè)奠定了基礎。
羅芳伯雖然熟讀詩書,對儒道兩家的入世、出世之學頗為熟稔,但在科場上卻屢遭挫折。他而立之年后鄉(xiāng)試再次不第,落魄失意之際遂對科考不再抱有希望?;氐郊亦l(xiāng)的羅芳伯,初始以教書為業(yè),卻始終找尋不到施展人生抱負的機緣。在明清時期的嘉應州,出洋打拼的風氣十分盛行,不少在外取得成功的人衣錦還鄉(xiāng),更堅定了此地人們外出闖蕩、改變命運的決心。身陷落魄處境的羅芳伯也不例外,他期待能夠以出洋闖蕩的方式實現(xiàn)自我的壯游之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經(jīng)過深思熟慮之后,羅芳伯與百余名親友決定揚帆出海淘金,目的地是向有“金山”之稱的東萬律山(今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島境內)。羅芳伯《游金山賦》對其選擇出洋奮斗的心境描寫得頗為詳細,“遠適他鄉(xiāng),原效陶朱之致富”,即期望借助出海來實現(xiàn)人生路徑的改變。羅芳伯選擇虎門作為啟程之地,途徑海南島、西沙群島、菲律賓,再穿過赤道,歷經(jīng)千辛萬苦后終于安全抵達婆羅洲。
18世紀中葉的婆羅洲,包括坤甸(今屬印度尼西亞)、東萬律(今屬印度尼西亞)等地,布滿荊棘雜草,僅有少數(shù)來自于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華人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上開墾、采礦。羅芳伯發(fā)揮自己強大的交游、領導才能,依托同行的百余名親朋的血緣紐帶,以及同來自廣東地區(qū)的地緣關系,將在坤甸落地生根的華人和當?shù)厝司o密地團結在一起。在聯(lián)合華人的過程之中,羅芳伯也在華人群體中逐漸積累了很高的聲望。眾人但凡有猶疑不決之事或爭執(zhí)糾紛,往往會請他來主持公道,人們贊譽他為“羅方口”,足見其在坤甸的影響力之大。
智除災患? 創(chuàng)建蘭芳
彼時的坤甸魚龍混雜,各種勢力盤根錯節(jié),華人群體身陷內憂外患的困境之中。荷蘭東印度公司曾多次攻打坤甸一帶,試圖以這塊富含礦產(chǎn)的地方為跳板,進而占據(jù)整個婆羅洲。羅芳伯不畏強敵,毅然領導華人群體及當?shù)厝朔纯购商m東印度公司的侵略,經(jīng)過多次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成功擊退了外敵。因坤甸當?shù)氐恼嘀卫聿涣?,社會治安混亂不堪,土匪、海盜等不法勢力猖獗,華人、當?shù)厝瞬粩嗍艿阶虜_。羅芳伯以同鄉(xiāng)會的形式團結華人,并努力聯(lián)合婆羅洲的蘇丹,合力制服了各處的土匪、海盜勢力。
當時,卡普亞斯河下游的一位土酋,忌恨華人群體與當?shù)厝说牧己没樱?jīng)常離間華人和當?shù)厝说年P系,羅芳伯以其威望化解了兩個群體間的信任危機。因平定內憂外患的卓越功績,無論是來自于中國東南沿海各省的華人,還是居住在婆羅洲的當?shù)厝?,都對羅芳伯的品性、才能欽佩不已。據(jù)說主動追隨羅芳伯的有20多萬人,就連當?shù)靥K丹也愿意禮讓王位給他。至此,創(chuàng)建蘭芳共和國的時機已然成熟。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羅芳伯在坤甸成立了具有政治色彩的“蘭芳公司”,次年改稱“蘭芳大統(tǒng)制”共和國。他作為元首被尊稱為“大唐客長”,當?shù)鼐用駥⑵湟暈椤袄さ橥酢薄牧酵鰢?,蘭芳共和國共存世100余年,國力最強盛時,70多萬平方公里的婆羅洲多是其勢力范圍。羅芳伯實際掌控著蘭芳共和國的運轉,總攬國家安全及不同部族間的溝通協(xié)調事宜。
施政舉措? 流芳后世
羅芳伯是蘭芳共和國各項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其在大唐客長的任上近20年,奠定了該政權長治久安的基礎。政治上,羅芳伯以實現(xiàn)共和制為崇高理想,上建總廳,下設各級官員輔政,全國分省、府、縣三級,每級行政機關的負責長皆由民眾投票選出,“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是具有民主政體雛型的共和國。經(jīng)濟上,羅芳伯十分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力,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種植面積;改進技術,提高農(nóng)耕效率;擴大礦業(yè)開采,增加民眾收入;吸引商賈,發(fā)展商貿(mào)市場;修路鋪橋,改善交通狀況。經(jīng)過上述種種措施,經(jīng)濟得以繁榮。軍事上,羅芳伯采用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和平之時,民眾從事耕種、行商、采礦等不同行業(yè),并經(jīng)常進行軍事訓練,保持戰(zhàn)斗力,戰(zhàn)爭一旦來臨,民眾可在第一時間被動員起來保家衛(wèi)國。此外,他還建造了兵工廠,制造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