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2年,上海華洋義賑會擬組設導淮委員會,并請?zhí)K、皖、豫軍民長官聯(lián)銜呈咨北京政府準予立案。后由江蘇督軍齊燮元主導,密電北京政府俯允。北京政府有關部門基于主權、經費等問題進行批駁。半年后,齊燮元復以該案連續(xù)致電北京政府,言辭激烈,且將焦點轉向“導淮督辦”一職。雖然北京政府堅持前議,并有沿淮省份多種力量進行抗爭,但受時局、齊燮元權勢上升等左右,妥協(xié)很快達成:由北京政府設導淮委員會,齊燮元兼任督辦。其實,因應派系、地盤之爭,齊的真實訴求乃為增辟財源,特別是聽聞美國退還巨額庚款予以導淮。然而,庚款的用途主要取決于美國自身利益與認知,并未囿于所謂美國“支持”直系軍閥。齊燮元在謀求無果后,直到1925年年初下野,未見其有任何實質性的治淮舉措。這一事件,在相當程度上折射出北京政府后期的政治生態(tài)。
[關鍵詞]全國水利總局;上海華洋義賑會;導淮委員會;庚子賠款;齊燮元
[中圖分類號]K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583-0214(2024)04-0059-13
基金項目: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項目“中華文明傳承、轉型與新形態(tài)建構”。
1855年,黃河北徙,結束了長達七個世紀的奪淮史。但淮河水系紊亂,河道淤塞,出海無路,入江不暢。區(qū)域水患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愈演愈烈,成為制約流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因之一[參見鄒逸麟主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第114~116頁。]。淮河治理既是區(qū)域社會生態(tài)恢復與發(fā)展的關鍵措施之一,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的必由之路。
民國肇始,在北京政府農商總長張謇的推動下,成立了專門治淮的中央水利機構——導淮總局,后擴大為以治淮為中心的全國性水利機構——全國水利總局,由張兼任總裁。但受時局影響,導淮很快被束之高閣,張謇亦于1915年辭去農商總長及全國水利總局總裁職務[參見黃麗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yè)(1912—1937):從公共工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個案研究》,臺北: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94~96頁;戴維·艾倫·佩茲著,姜智芹譯:《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6頁。]。1921年夏,本就災害頻仍的淮河流域發(fā)生特大水災,江蘇、安徽、河南被災深重。據(jù)報告,除人畜傷亡、財產損失外,田地淹沒約1050萬英畝,上海華洋義賑會遂倡議導淮,擬組織“導淮委員會”,稱此舉可“永除淮水之患”,
“永免”三省水災,預計將來受益田地834萬英畝,能使民眾安居樂業(yè),提高數(shù)百萬人的生活水平,進而推動商貿發(fā)展?!耙蛴吡ο逯保猿纱斯?,乃由職員會一致議決導淮,“僅為防災之舉”,上海華洋義賑會與導淮委員會“并各會員對于將來水退出之荒田或其他土地亦非有絲毫直接或間接之沾染”。上海華洋義賑會報告特別指出:江蘇督軍齊燮元對導淮“尤具熱心”[《民國十一年度賑務報告書:上海華洋義賑會報告(1921年10月1日—1922年9月30日止)》,《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三號)》,1923年11月,第24~25頁。]?;诖?,業(yè)已停滯幾年的導淮似乎迎來了新曙光。
導淮是民國首要水利建設[參見戴維·艾倫·佩茲:《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第28~61、81~124頁。],有學者將之稱為當時“最大的公共工程”[汪漢忠:《災害、社會與現(xiàn)代化——以蘇北民國時期為中心的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頁。]。民國時期,無論是北京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一度都較為重視導淮。其中,受地緣等因素影響,尤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初,曾由蔣介石兼任委員長的導淮委員會為著。因此,談及導淮委員會,學界主要聚焦于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鮮有注意北京政府時期的導淮委員會。就目前所及,學者更多是在考察民間團體參與導淮時,附帶點出上海華洋義賑會倡設的導淮委員會,至于北京政府導淮委員會,幾無涉及[參見康復圣:《話說導淮委員會》,《治淮》1991年第8期,第44~45頁;黃麗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yè)(1912—1937):從公共工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個案研究》,第115~116頁;王成興:《民國時期華洋義賑會淮河流域災害救治述論》,《民國檔案》2006年第4期,第126~132頁,該文將上海華洋義賑會導淮委員會事功籠統(tǒng)地歸于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這一觀點還有討論空間,因為上海華洋義賑會不能簡單視為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的下屬機構。1925年,上海華洋義賑會要求,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不應加以總字名義”,“敝會自民國九年成立以來,向系獨立機關,并非該會之分會”[參見《特派江蘇交涉員許沅呈外交部文》(1925年6月27日),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本文所引檔案,如非特別標注,均出自該處,下文不再一一標出),檔號:03-19-166-01-009]。]。
本文擬通過梳理北京政府時期齊燮元主導導淮案的提出,引發(fā)中央、地方的多方論爭與解決方案的達成,探討齊的真實訴求,北京政府導淮委員會的最終走向及其左右因素,希冀對該機構成立中的“權”“利”之爭做初步系統(tǒng)考察,以豐富和深化北洋史、水利史等方面的研究。
一 “導淮委員會”的提出與反響
1923年1月21日,江蘇督軍齊燮元領銜蘇、皖、豫三省軍民長官,密電北京政府,電文大意為:據(jù)上海華洋義賑會函稱,淮水為患,災祲連年,三省每當秋熟,輒遭洪泛災害,損失不可勝計,“官賑、義賑心力俱窮,而災澇仍苦未絕”,特開聯(lián)席會議,擬以導淮為救災根本,作一勞永逸之計;并以三省軍民長官、議會代表、士紳領袖、上海華洋義賑會會員組設導淮委員會,“第一步從調查測量入手”。特別聲明:導淮委員會“以預防蘇、皖、豫三省水災,保護公共水利為宗旨,不涉其他事項,純系慈善性質”。業(yè)經籌定調查測量等費55萬元,將組織測量隊定期出發(fā),“請呈咨立案,并通令保護”。齊燮元等據(jù)此提出,淮河流域連年泛溢成災,及時修浚,自屬要圖,只因經費困難,卒鮮成議,“該會創(chuàng)茲巨舉,匪特意極可欽,亦屬機難再得”,且來函“切實聲明”,只負責籌款、施工,“行政處分則由國家主持”,“權限劃分明晰”。“燮元等詳加研究,往返商榷,洵屬于民有益,于國無損,似無流弊……倘猶有防(妨)害主權問題,仍當隨時會同磋議,妥慎辦理。”請俯準立案[《齊燮元等致大總統(tǒng)等密電》(1923年1月21日),檔號:09-21-00-013-01。]。26日,齊燮元再與江蘇省長韓國鈞聯(lián)名密電北京政府,強調導淮事體重大,與蘇省關系尤巨,故特派咨議徐秉鈞赴京專謁面陳原委,并請查照前電,迅予核準立案[《齊燮元、韓國鈞致國務院等密電》(1923年1月26日),檔號:09-21-00-013-01。]。幾天后,徐呈《導淮案摘要》,梳理了事件原委,其中令人關注的經費問題,注明齊燮元主張“不借外債”[《國務院致全國水利總局公函》(1923年2月1日),檔號:09-21-00-013-01。]。需要強調的是,從事件后續(xù)進程看,力請北京政府俯允導淮案主要是齊燮元的意圖,皖、豫兩省并未參與。
收到密電后,國務院要求內務部、農商部、全國水利總局等相關部門核復并會商辦法,再提請閣議議決。因與導淮之關系,兼及民初張謇主持全國水利總局時,已在管理制度、路線設計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特別是水文測量調查,甚至被認為是當時最全面的[參見黃麗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業(yè)(1912—1937):從公共工程看民初社會變遷之個案研究》,第94~96頁;戴維·艾倫·佩茲:《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第28~35頁。]。故而,主要由全國水利總局做出系統(tǒng)回應。首先,針對“第一步從調查測量入手”,全國水利總局指出,1914年本局成立伊始,就呈準導淮,并于蘇北設立專門機構,測量調查與搜集資料工作已有十年之久,擬具各種施工計劃,呈請中央核議實行,用費已逾40萬元,各項必需之圖表,大致已經完備,實無另行測量調查的必要。其次,若根本治淮,需經費2億元,僅就應急工程估計,亦約一千幾百萬元。上海華洋義賑會稱由其負責籌款、施工,恐最終仍非依賴國家撥款不可。最后,上海華洋義賑會乃國際慈善團體,性質只限于募款賑災,而導淮關系國家行政主權,“實未便任其侵越,開干涉國內河流之漸”。鑒于此,全國水利總局“再三審核,未敢率予贊同,惟欲期拒絕外人,舍從速自行籌辦外,別無辦法,否則即無以免各方之非難”。所以,請中央準撥1300余萬元,由全國水利總局統(tǒng)籌導淮應急施工計劃[《全國水利總局咨呈國務總理等文》(1923年1月28日),檔號:09-21-00-013-01。]。內務部從主權角度支持上述意見,認為導淮“純?yōu)閲倚姓?,若概由上海華洋義賑會負責籌款、施工,主權似多侵越,其只能補助官方力量的不足[《內務部咨全國水利總局文》(1923年2月8日),檔號:09-21-00-013-02;《內務部咨全國水利總局文》(1923年2月9日),檔號:09-21-00-013-02。]。財政部也認為,此事關系主權甚大[《財政部咨全國水利總局文》(1923年2月26日),檔號:09-21-00-013-02。]。
可以說,北京政府有關部門皆不贊成齊燮元之導淮呈請。同一時期,得知相關情形后,江蘇籍國會議員邵長镕等致函全國水利總局總裁江天鐸,從主權立場高度肯定了該局的表態(tài)[《邵長镕等致江天鐸函》(1923年2月8日),檔號:09-21-00-013-02。]。
全國水利總局將意見上呈國務院并分咨主管各部核復。國務會議議決,由財政、內務兩部與全國水利總局會商辦法后再議決。1923年3月初,全國水利總局就齊燮元的密電內容“分條簽注”,在前次意見基礎上指出:第一,全國水利總局自成立以來,辦理導淮測量調查已近十載,各項施工計劃業(yè)已擬具,國家未能舉辦之因,在于款巨難籌。上海華洋義賑會能否成此盛舉,仍應以有無經費為前提。從徐秉鈞所呈該會書記美國人費吳生(George A.Fitch)的《導淮計劃》來看,最少須款1200萬元,但是,齊燮元等對于該會有無款項以及如何籌集,“一字未提”。而有關該會已籌定之測量調查費,實乃中央賑務處所撥之賑余(事實如此,詳見第三部分)。至于籌款、施工,該會亦無任何決定,加之齊曾致函導淮委員會,主張不借外債,工款或由政府籌撥,或由團體及個人等籌集,此可證明“該會并未籌有絲毫款項”。所稱籌款、施工由該會負責,不過專為取得導淮“一切全權”。此外,費吳生受齊燮元委托參加了1922年在檀香山舉辦的太平洋商務會議,提出并議決導淮案。費在《導淮計劃》中寫道,該提案于“將來要求中國及他國政府予以贊助以及磋商借款必收良好之效果”,這顯然與齊鼓吹的“不借外債”相矛盾。若不借外債,則導淮所恃者仍為政府。第二,導淮委員會名譽會長名單內尚有英、法、美駐滬總領事,駐寧領事等,該會主要部門即經濟、執(zhí)行兩部亦半數(shù)為西人,若準所請,無疑將有損主權。至于齊燮元等所稱“倘猶有妨害主權問題,仍當隨時會同磋議,妥慎辦理”一節(jié),上海華洋義賑會主要由外人設立,應照約禁止前往內地測量,而一旦立案,后續(xù)即便有妨害主權行徑,如欲再收回自辦,窒礙難行。因此,齊燮元等所稱“妥慎辦理”等語,并無意義[《全國水利總局意見書》(1923年3月2日),檔號:09-21-00-013-03。]。各部定于3月26日[《全國水利總局致財政總長等公函》(1923年3月16日),檔號:09-21-00-013-02。]在全國水利總局會商辦法。由于內務部對會議提出的治淮方略有異議,故一直未簽畫送回,致使會商辦法遲遲未能上呈國務院[《內務部致農商部公函》(1923年4月14日),檔號:08-21-00-002-04。]。但有關部門對齊所請之意見并未改變。
與此同時,鑒于張謇在全國特別是在江蘇的影響力,及長期致力于導淮等緣由,北京政府亦向其征詢意見。3月7日,齊燮元致函國務總理張紹曾說道,已就此事與張謇達成共識,張“極贊同,迭經來人表示一致”[《齊燮元致張紹曾函》(1923年3月7日),檔號:08-21-00-002-04。]。從齊所附張謇抄電內容來看,兩人觀點確屬一致[《齊燮元致張紹曾函》(1923年3月1日),檔號:08-21-00-002-04。]。4月19日,張謇在給張紹曾的密電中稱,齊已有不予上海華洋義賑會主權、不另事測量之表示,故北京政府所慮“可以釋然”⑩[ 《國務院致全國水利總局公函》(1923年4月24日),檔號:09-21-00-013-03。]。
因3月26日各部門會商辦法一直沒有上呈,國務院結合張謇意見,再請有關部門查照,會核辦理⑩。鑒于此,全國水利總局遂將前次會商結果致函國務院。其一,皆以測量事務業(yè)經全國水利總局辦理數(shù)年,如僅為規(guī)劃施工,圖表已足夠應用,似可無須另測。多年來未能施工之故,全在于無款。而這一點,上海華洋義賑會亦未擬有具體辦法。其二,導淮為國家要政,應由中央和地方協(xié)籌興辦,不便由該會代為負責[《全國水利總局致國務院函》(1923年5月9日),檔號:09-21-00-013-03。]。隨后,全國水利總局致函齊燮元、張謇,稱本局意見不過是職責所在,并無“絲毫成見”,只能待閣議解決[《全國水利總局致張謇函》(1923年6月4日),檔號:09-21-00-013-03;《全國水利總局致齊燮元函》(1923年6月6日),檔號:09-21-00-013-03。]。需要交代的是,在倪嗣沖主皖期間(1913—1920),針對導淮,其宣稱自籌辦法,無須全國水利總局主持測量。因蘇、皖兩省訴求無法調和,故即便由張謇督辦導淮,亦難推進。基于此,早在齊燮元呈請前,關于導淮,經內務、財政、農商三部互商同意,以牽涉兩省,利害不能盡同,應由全國水利總局“直接辦理”,將來施工時,蘇、皖兩省長官會同辦理。并經國務會議“議決照辦”[《農商部咨財政部文》(1922年7月20日),檔號:08-21-00-002-03。]。故而齊燮元所請,與北京政府既定方針相悖。
概言之,北京政府有關部門對齊燮元主導呈請的導淮案,從主權、經費、工程已有基礎、省際沖突等方面提出質疑,立論有理有據(jù),難以辯駁,這在實質上已經否決了齊之呈請。此后近半年,幾未見他再與北京政府論及此事。
二 爭論焦點的轉向與解決方案的達成
1923年5月12日,大總統(tǒng)黎元洪在給張謇等蘇、皖、豫士紳代表的電稿中寫道:據(jù)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呈稱,疏?;春佑谘鼗慈£P系極巨,該會已備有測量調查款,至于將來導淮經費,“可于美國退還庚子賠款尚未指明交出之美金一千余萬元內商請撥用,已與美議員戴爾氏接洽,并已呈美總統(tǒng)鑒核”。同時,在蘇北、皖北的50余名美國傳教士亦聯(lián)名向美國政府呈請此議案,稱數(shù)月內可提交國會。為推進此事,中方“應請迅派治淮督辦,開始測量,庶美國政府及人民有可取信”。黎請三省士紳推舉選定能勝任督辦之人[《就導淮經費事及督辦人選事致張謇等電稿》(1923年5月12日),張黎輝等編輯:《天津市歷史博物館館藏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六)》,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8~1229頁。]。因收電文者甚多,加之媒體宣傳,故此事廣為人知。有關齊燮元急謀導淮督辦一職的報道很快就甚囂塵上[參見《華洋義振會提倡導淮》,天津《大公報》,1923年5月27日,第3頁;《國內專電》,《申報》,1923年5月28日,第3版;《華洋義振會導淮意見》,上?!睹駠請蟆罚?923年5月29日,第6版。],并引發(fā)多方反對。參、眾兩院皖籍全體議員致函北京政府,稱上海華洋義賑會之導淮設想已引起美國政府的積極響應,允以援助,可謂千載良機,“第茲事體大,全賴主持得人,必系物望所歸,確信其能為國為民,而又肯躬親勞瘁者方可膺此巨任,絕非功高威重遙領虛銜所足語于此也”。希望稍寬時日,由皖省旅京、旅外紳耆公舉相當之人,再呈請中央考察、委派。所以,導淮督辦一職,懇予從長計議⑤[ 《國務院致全國水利總局公函》(1923年6月1日),檔號:09-21-00-013-04。]。此舉顯然意在反對齊燮元擔任此職。與此同時,江蘇旅京同鄉(xiāng)會亦給北京政府去電:“聞導淮將設督辦,假名借款,另有作用?,F(xiàn)有人為齊督燮元運動此席,事關三省利害,蘇居下游,尤為切身……本會開緊急會議,一致反對?!雹萃?,由皖北18縣知事、各縣省議員、地方士紳共同成立的“皖淮水利協(xié)會”致電北京政府,提及聽聞因美國退還庚款相助,導淮將有成議,但重點強調:“督辦一席非任命蘇、皖、豫鄉(xiāng)望素著之人,皖民誓不承認。務乞政府審慎鄭重,以免糾紛。”[《皖淮水利協(xié)會就任命導淮督辦事乞審慎電》(1923年5月27日),張黎輝等編輯:《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藏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卷(六)》,第1233頁。]而直隸籍“軍閥”齊燮元自然不屬“鄉(xiāng)望素著之人”。
其實,從北京政府角度而言,此時所謂齊燮元謀取導淮督辦一職,似屬流言,且北京政府亦未有明確意向。因為5月3日農商部在致外交、內務、財政三部與全國水利總局的密函中提到,早在1919年,經財政、內務與農商三部會呈北京政府“會核張謇治運意見請確定方針案”內,呈準導淮由全國水利總局直接辦理,不另設督辦,俟施工時,由蘇、皖兩省長官會同辦理[《農商部致外交部等密函》(1923年5月3日),檔號:08-21-00-002-04。]?;诖?,6月下旬財政部在咨復上述吁請時說道,江蘇旅京同鄉(xiāng)會,參、眾兩院皖籍議員或稱將設導淮督辦假名借款,或言公舉導淮督辦并由中央選派,實屬誤會[《財政部咨農商部文》(1923年6月25日),檔號:08-21-00-003-01。]。10月中旬,財政部在咨復農商部關于安徽省教育會等反對齊燮元運動導淮督辦究應如何辦理時,還稱“并未收到此項文件,諒非事實”[《財政部咨農商部文》(1923年10月19日),檔號:08-21-00-003-01。]。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齊燮元已流露出爭取導淮督辦之意向。在得知北京政府相關部門反對其呈請后,齊燮元致函全國水利總局,再次強調,上海華洋義賑會籌議導淮,“因其純屬慈善事業(yè),既官斯土,誼當扶持”,此事原委,局外不明真相,臆測殊多,并附其致江蘇省議會議長徐果人函稿,其中提到1922年12月上海華洋義賑會向他出示的議案內有“議決呈請中央特任燮元為導淮督辦一條”。據(jù)齊所言,雖經力辭,但“仍強聒不已,并由該會徑呈中央,請加任命……燮元固無由制止也”[《齊燮元致全國水利總局函》(1923年6月13日),檔號:09-21-00-013-04。]。然而,由于北京政府態(tài)度業(yè)已明朗,且前案決定不設導淮督辦,故此后近半年,未見齊燮元就該案有何舉動。
1924年1月17日,已官至蘇皖贛巡閱使、在直系內部地位似可比肩吳佩孚的齊燮元致電北京政府,舊事重提,催請“核準立案”。與前次流程相仿,國務院要求全國水利總局與相關各部派員至院商討[《國務院致全國水利總局公函》(1924年1月21日),檔號:09-21-00-013-05。]。主管部局于3月10日召開“導淮會議”,主要議決,重申擬仍依據(jù)前述1919年中央指令內務、財政、農商三部會呈辦法進行,即由全國水利總局直接辦理導淮,不派督辦;由三部與全國水利總局另具呈文,設立導淮委員會,并咨行蘇、皖、豫推派公正紳士充任委員,共同討論研究辦法;對于上海華洋義賑會等所請導淮委員會立案及特派導淮督辦,“均無庸議”[《惲棨森呈總裁、副總裁文》(1924年3月11日),檔號:09-21-00-013-05。]。3月14日,全國水利總局總裁江天鐸在給導淮測量處長沈秉璜的電文中重申了該決議[《江天鐸致沈秉璜代電》(1924年3月14日),檔號:09-21-00-013-05。]??梢哉f,此時北京政府仍未改變初衷,并決定由國家組設導淮委員會。3月21日,齊燮元再次致電北京政府,流露不滿。電文首先提及北京政府曾復電,稱其領銜1923年年初之呈請交由主管各部門會商辦理,但事隔經年,尚未復準。其次認為原電聲明甚詳,“決無其他流弊,似無須過事審慎,即祈迅照原電所請,早予定案”。最后就重要的“先決問題”做“鄭重聲明”:“永遠不得募借外債”,用人行政“完全為中國主權”,一切技術人員任免權全在導淮督辦[《齊燮元致國務院等電》(1924年3月21日),檔號:09-21-00-013-06。],旨在向北京政府索要導淮督辦一職。
齊燮元大概在3月底得知上述3月10日“導淮會議”結果,當即致電北京政府,不滿之情躍然紙上。他認為,此事“本無疑問”,然“不蒙中央鑒諒”,“顧瞻前途,可勝太息”。而北京政府之所以重提1919年議決之導淮規(guī)劃,“因美國退還庚子賠款,撥充導淮經費”。電文最后,請北京政府準其所呈[《齊燮元致國務院等電》(1924年4月1日),檔號:09-21-00-013-05。]。質言之,在齊看來,北京政府未允準的根源是為獲取庚款。這一強硬態(tài)度,引起北京政府的高度重視,內務、財政、農商三部與全國水利總局一反常態(tài),做出讓步。當天就“詳加復核”,認為齊所請“對于內政主權似尚均無不合”,擬請即由北京政府特派督辦一員,專司執(zhí)行導淮事宜,將來所有關于籌款、施工等計劃,仍應由督辦隨時與主管各部門會商辦理。并強調應注意三點:第一,導淮委員會由北京政府主管各部門會同蘇、皖、豫三省長官派員組織,專司討論導淮事宜;第二,特派導淮督辦與設立導淮委員會,“完全由中國政府主持”;第三,導淮測量業(yè)經全國水利總局辦理完備,將來如有必須復測、補測之處,應由督辦隨時會商北京政府主管各部門查核辦理[《內務部致財政部等函》(1924年4月1日),檔號:08-21-00-003-02。]。這一提請立經國務會議議決通過[《內務部致農商部公函》(1924年5月10日),檔號:08-21-00-003-02。按,國務會議對“應行注意之點”第一項略加修改,即在導淮委員會的組織方中加上三省“公正紳士”。]。4月3日,即距齊燮元前電僅兩天,北京政府發(fā)布“大總統(tǒng)令”:“特派齊燮元兼任督辦導淮事宜?!保邸洞罂偨y(tǒng)令(中華民國十三年四月三日)》,《政府公報》第2887號,1924年4月4日,第55頁。]值得注意的是,此令尚未公布前,3月31日、4月1日,京津等地報紙即相繼披露齊燮元將任導淮督辦之命令,其中有言:隨著連續(xù)催逼,國務總理孫寶琦不敢得罪齊,遂派內務總長程克赴江天鐸處疏通[《導淮督辦命令將發(fā)表》,《民聲》,1924年3月31日,第2版;《齊燮元導淮督辦命令將發(fā)表矣》,天津《大公報》,1924年4月1日,第3頁。]。從隨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來看,此非空穴來風。不過,以齊燮元當時的權勢,據(jù)吳佩孚的秘書呂咸稱:“吳將軍繼曹錕為直魯豫巡閱使,開府洛陽,舉足重輕。江蘇巡閱使齊燮元與吳分庭抗禮,一言九鼎?!保圳w恒惕等編:《吳佩孚先生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8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63~364頁。]加之雙方已達成由國家組設導淮委員會,及在齊燮元宣稱不借外債等前提下,要個導淮督辦頭銜,于其而言,易如反掌。
與此前相似,沿淮三省多種力量起而抗爭,茲不贅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8月底,參議院議員丁銘禮等31人提出限國務院“三日內明白答復”之質問。他們指出,《憲法》第24條明確規(guī)定,兩省以上之水利及河道應由國家立法,而立法權當屬國會,但政府并未提出此項法案,咨交國會議決,即任命督辦、會辦,已屬違法。至于各部門會呈《導淮委員會章程》并將“以命令執(zhí)行”,既不遵照憲法,尊重國家立法權,又置地方民意于不顧,乃以導淮委員會名義,“自便私圖,進乃借款”。故依憲法辦理,不生效力[《國務院致農商部公函》(1924年8月30日),檔號:08-21-00-003-02。]。由于曹錕“賄選”后,國會議員聲名狼藉,加之武人力量進一步膨脹,抗爭難以掀起波瀾。
至此,該案基本告一段落。但是,其中謎團重重,如上海華洋義賑會果能自籌導淮經費,而無借債之意?業(yè)已督蘇兩年的齊燮元,何以突然對難度頗大、需款極巨且民國以來政府都無力解決的導淮“尤具熱心”?特別是在局勢向緊之際,為何急謀導淮督辦一職?
三 “導淮”訴求之本相
1913年12月,率部鎮(zhèn)壓了二次革命的馮國璋出任江蘇都督,此后直到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敗北,蘇省一直由直系掌控。馮督蘇期間,雖幾經裁兵,但軍費支出項目不斷增加,費用劇增,若按財政部預算案,缺口甚大[參見熊群榮:《馮國璋督直及督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88~290頁。]。1917年7月底,馮國璋赴京就任代理大總統(tǒng),蘇省由其心腹李純接管。當時江蘇年財政收入約1800萬元,其中軍費支出占據(jù)大宗。而且李還私自舉借外債。他的種種行徑遭到江蘇紳民的強烈反對[參見孫宅巍、王衛(wèi)星、崔巍主編:《江蘇通史·中華民國卷》,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8頁。]。李于1920年10月身亡,后由齊燮元繼任督軍,然蘇省財政似有進一步惡化之勢。1922年3月,江蘇士紳張謇之兄張詧等聯(lián)名上呈北京政府,稱江蘇每年軍費支出逾千萬,占全省收入三分之二,遠超過往,舉債為常,財政恐慌已達極點,故請裁兵節(jié)餉,以紓財困[《江蘇士紳吁請裁兵節(jié)餉以紓財困呈文》(1922年3月),章伯鋒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第4卷(直系軍閥的興衰),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第429~430頁。]。時方值各派系圍繞政權與地盤展開激烈爭奪之際,維系與發(fā)展軍事力量以強化權勢,無疑是地方實力派的首要目的。當時江蘇號稱富庶之區(qū),但作為中國工商業(yè)中心的上海雖屬蘇省,卻掌控在皖系軍閥盧永祥手中。李純主蘇時就想奪取上海,這也是齊燮元督蘇期間江浙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釀成戰(zhàn)爭的重要緣由[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修訂本)》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2版,第798~799頁。]。齊急于奪取上海,也從側面反映蘇省財政狀況之一斑。
處此困境,當上海華洋義賑會提出由該會籌集巨款導淮,并以齊燮元主持時,對齊而言,無疑是釣取巨資的重要契機。曾與上海華洋義賑會就導淮案有過聯(lián)系的柏文蔚,在后來的文章中提到,齊燮元自請為督辦,與擬提用該會“保留導淮之賑余”有莫大關系[柏文蔚:《導淮說明書》(1928年2月),孫彩霞整理:《柏文蔚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版,第388頁。]。在收到上海華洋義賑會請求伊始,可能是對其籌款能力沒有信心,齊并未急于上呈北京政府。當?shù)弥?922年10月將在檀香山召開的太平洋商務會議日程中有“如何預防世界米荒”一項時,齊以導淮與備荒關系極大為名,函請該會書記費吳生代表他出席,并請關心太平洋問題之各國政府注意此事[《江蘇督軍署徐咨議呈全國水利總局文》(1923年2月8日),檔號:09-21-00-013-01。]。這也引起了北京政府外交部的警惕,并于1923年1月初專門咨文內務部提及此事,稱太平洋商務會議召開前,外交部咨商北京政府有關部門派員與會。會上,財政、交通兩部代表發(fā)現(xiàn)費吳生提議之導淮問題,亦為此次表決案之一。會議贊成相關治淮計劃[《內務部咨全國水利總局文》(1923年2月1日),檔號:09-21-00-013-01。]。據(jù)代表中國參會的畢云程、穆藕初編校的參會日記載,費吳生在演說中希冀大會議決“請中政府及其他關心太平洋商務與產米之政府,贊助導淮計劃”,并獲通過[畢云程編,穆藕初校閱:《參與太平洋商務會議日記》,出版地點與時間不詳,第105、125頁。]。如此一來,齊燮元所謂上海華洋義賑會導淮不借外債、不妨主權等言論不免令人生疑。
1923年6月13日,針對5月底《新聞報》有關推薦導淮督辦之目的在于借款的報道,上海華洋義賑會宣稱:“本會籌備導淮,純?yōu)榉罏钠鹨姟惶責o借債之事,且無借債之意?!保蹍⒁姟稜帄Z導淮督辦之索隱》,《新聞報》,1923年5月31日,第2張第2~3版;《上海華洋義賑會來函》,《新聞報》,1923年6月13日,第3張第2版。]然而,1924年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刊行的報告中明確載有:“導淮為全國水利計劃中之最關重要者,本會自成立以來,對之甚為注意,且自信一俟政局稍定,將工程區(qū)域詳細劃出,并能確實擔保,商議借款,此事定能進行也。”[《華洋賑團工賑成績概要》,《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八號)》,1924年8月,第3頁。]概言之,導淮經費主要依靠借款。從該會發(fā)布的信息來看,直到北京政府統(tǒng)治結束,導淮經費也只有數(shù)十萬元,且主要來自前文所提1922年賑務處所撥之賑余。此后入賬幾近依賴這筆款項的利息收入,捐款僅有3000元[《民國十三年度賑務報告書:上海華洋義賑會導淮委員會會計報告(1922年5月11日—1924年9月30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十三號)》,1925年3月,第37頁;《民國十四年度賑務報告書:上海華洋義賑會導淮委員會收支賬略(1923年10月1日—1925年9月30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十七號)》,1926年6月,第37頁。]。如欲導淮,可謂天方夜譚。據(jù)路透社消息,1925年3月14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年會決定收回曾撥付上海華洋義賑會作治淮經費之余款,移辦急賑[路透社太平洋專電:“追回前撥450000美元賑災基金”(Reuter’s Pacific Service,“Seek Return of $450,000 Famine Fund Held Here”),《大陸報》(The China Press),1925—03—17,第2版;《外交部致上海交涉員電》(1925年4月29日),檔號:03-19-165-02-030。]。其所持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數(shù)年來政局未靖,導淮原議難策實行?!保邸吨袊A洋義賑救災總會致外交部函》(1925年5月12日),檔號:03-19-165-02-038。]從隨后雙方的爭論來看,這筆經費即前文齊燮元所言上海華洋義賑會已籌備之導淮測量調查款,實乃1922年賑務處所撥,用于江、浙、皖賑災的海關附加稅之余額,而非上海華洋義賑會所籌,更與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無關[《特派江蘇交涉員許沅呈外交部文》(1925年6月27日),檔號:03-19-166-01-009。]。
總之,導淮經費并非像齊燮元所言不借外債、完全由上海華洋義賑會籌措。而齊之所以時隔近半年再次呈請導淮案且態(tài)度強硬,與美國退還庚款導淮的傳聞及隨時會爆發(fā)的戰(zhàn)事有著較大關聯(lián)。因為清末《辛丑條約》規(guī)定的賠款即庚款數(shù)遠超各國實際之損失,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率先通過退還多余之賠償。1917年,中國加入協(xié)約國陣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從該年起,協(xié)約國同意中方緩付庚款5年[俄國以其所獲賠款最多,占庚款總額28.97%,只接受緩付其中的34.5%,其余仍按月照付(參見王樹槐:《庚子賠款》,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版,第242頁)。]。中國方面認為,庚款既可退還、緩付,似亦能做進一步爭取。在有關人士的努力下,1921年美國會參議員洛奇(Henry Cabot Lodge)提出退還庚款全部余額議案,但因眾議院恐他國援例拒付一戰(zhàn)借款等,致此案流產。然而,中美兩國有關人士并未放棄,1923年,美新一屆國會即將開幕,曙光再現(xiàn)[王樹槐:《庚子賠款》,第274~287、298~300頁。]。
當時傳聞此次庚款退還部分甚至全部將用于導淮,并設督辦。前文提到,1923年5月黎元洪在給張謇等人的電稿中稱,據(jù)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呈文所述,已商請美國政府于退還中國、尚未指明用途的一千余萬美元庚款中撥用導淮,進展順利,相關議案很快就會提交國會。同時,為獲取美方信任,請速任命導淮督辦。參、眾兩院皖籍全體議員還致函北京政府道:“適有美國工程家著測量圖說,慈善家擔任導淮籌款,引起美政府好意,允以退還庚子賠款一部分作為導淮基金。”[《國務院致全國水利總局公函》(1923年6月1日),檔號:09-21-00-013-04。]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在1923年度賑務報告書中亦稱,美國政府對中國賑務“素切關懷,熱誠資助”,此前有議員經過中國時,詢及對退還庚款作何用途,俾使全國受益,“中西人士僉謂善莫善于充為導淮經費,足使中國人民獲永久利益,庶不負美國之盛意”;本會代表費吳生正在美國與當局要員“接洽并力為宣傳”,亦有在華“歷負經驗之工程專家”會同襄助一切[《民國十二年度賑務報告書:上海華洋義賑會十二年度賑務報告書(1922年10月1日—1923年9月30日)》,《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叢刊(甲種六號)》,1924年2月,第12頁。]。在美國眾議院議決退還庚款用于文化教育事業(yè)后,安徽導淮水利協(xié)會等致電駐美公使施肇基還提到,庚款“專作導淮經費”,曾經眾議院“通過”,“久已騰諸報章,喧傳萬國”[《安徽導淮水利協(xié)會等致施肇基電》(1924年5月13日),檔號:03-12-006-05-018。]。齊燮元本人對此似亦深信不疑,前文談及1924年4月1日的電文中,他就強烈質疑北京政府不批準其呈請,根源在于欲掌控美國退還的用于導淮之庚款,這顯然是齊極力爭取北京政府通過其呈請的重要緣由,特別是導淮督辦一職。1924年2月16日,齊燮元的駐京代表閻祖培拜訪了農商總長顏惠慶,顏在日記中寫道:談及導淮委員會事,“齊急于想取得職位”[顏惠慶著,上海市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1921—1936)》第2卷,1924年2月16日,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頁。按,譯文誤作“嚴祖培”。]。
有研究認為,自李純督蘇以降,江浙摩擦不斷,幾釀沖突,而1923年8月19日《江浙和平公約》的簽訂,使和平似乎有了保障。直到1924年夏,因遭到直系軍隊重創(chuàng)的閩軍臧致平等部退至浙江境內,被盧永祥編入浙江邊防軍,遂引起直系,尤其是江蘇方面的極大不安,從而導致江浙戰(zhàn)爭[B12][ 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修訂本)》下冊,第798~800、789~797頁。]。其實,據(jù)齊的內弟、1923年年初至1924年年底擔任江蘇督軍署機要處書記官的李鵬圖回憶:“齊燮元既督蘇,時思統(tǒng)一淞滬,此為江浙戰(zhàn)爭之主因?!保劾铢i圖:《我所知道的齊燮元》(1962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2冊(晚清·北洋)下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614頁。]另據(jù)長期跟隨李純、齊燮元的田仲韜所述,圍繞派系、地盤之爭,特別是直系正位中央后盧永祥的態(tài)度,導致江浙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田仲韜:《齊盧之戰(zhàn)前后》(1965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2冊(晚清·北洋)下卷,第183~188頁。]。吳佩孚的秘書呂咸也回憶稱:人盡皆知直奉戰(zhàn)爭不可避免,盧永祥乃“皖系而連奉者”,“蘇浙勢成對立,日日在備戰(zhàn)之中”[趙恒惕等編:《吳佩孚先生集》,第366頁。]。質言之,《江浙和平公約》的簽訂并未減少雙方矛盾。1923年8月底,直系江西督軍蔡成勛致電大總統(tǒng)曹錕時就提到,吳佩孚、齊燮元此前動議對浙作戰(zhàn),并令其出兵三個旅[《軍事處致吳佩孚密電稿》(1923年9月4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吳佩孚檔案資料選編》,南京:民國檔案雜志社2009年版,第170~171頁。]。后因戰(zhàn)略調整,曹錕、吳佩孚于1923年11月24日密電齊燮元,稱待西南平定后,“再行徐圖運轉”[《總統(tǒng)府軍事處關于曹錕吳佩孚對浙省改變方針致齊燮元等密電》(1923年11月24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軍事”(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頁。]。當時陸錦、孫傳芳等直系軍政要員皆認為對浙戰(zhàn)爭恐難避免,甚有主張先訴諸武力者[《靳云鵬關于如何解決浙粵奉問題的意見致陸錦呈》(1923年11月28日)、《總統(tǒng)府軍事處關于孫傳芳主張對付浙督盧永祥采取調離或武力辦法致吳佩孚等密電》(1923年12月17、26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3輯,“軍事”(3),第145、146~147頁。]。1924年1月初,顏惠慶在日記中連續(xù)記載稱江浙之間將發(fā)生戰(zhàn)爭[顏惠慶:《顏惠慶日記(1921—1936)》第2卷,1924年1月1日、2日,第105頁。]。1月5日,新疆駐京代表錢桐在給閻錫山的密電中亦寫道:“江浙問題日趨緊急,直已在松滬設兵站,將王部移駐松江。”齊燮元請蔡成勛“會師浙江”[B15][ 《錢桐電閻錫山江浙問題日趨緊急》(1924年1月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號:116-010101-0019-004。]。3月1日,錢桐密電閻錫山稱,聞吳佩孚堅持江浙不能挑起戰(zhàn)爭,但齊“力主中央下令討浙”[《錢桐電閻錫山齊燮元力主對江浙用兵》(1924年3月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號:116-010101-0019-006。
按,檔案標題中的“江浙”有誤,根據(jù)內容,應為“浙江”。
]。而閩軍臧致平等部直至6月份才進入浙江。因此,盧永祥收編臧致平等部并非江浙戰(zhàn)爭主因,充其量只是導火索。重要的是,此時粵、皖、奉三方已經形成的反直同盟日漸穩(wěn)固成熟[B12]。上海是同盟活動密集之地,也是對蘇戰(zhàn)爭前哨。1923年11月14日,總統(tǒng)府軍事處函告齊燮元,“滬杭黨人勾結為害”[《江蘇督軍齊燮元為請防滬杭兩地民黨聯(lián)合致大總統(tǒng)府軍事處處長陸錦函》(1923年11月14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第49冊,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年版,第375頁。]。次日,總統(tǒng)府軍事處在致齊燮元的密電中稱,據(jù)駐滬探員確報,盧永祥已秘密添兵兩師,請“密為注意”[《大總統(tǒng)府軍事處為浙江盧永祥秘密增添兵力致蘇浙皖巡閱使齊燮元電》(1923年11月15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第49冊,第389~390頁。]??梢哉f,戰(zhàn)爭已成箭在弦上之勢。
軍費是軍隊建設、鞏固與開拓勢力范圍的重要基礎,當時正常年份蘇省軍餉已較緊張,這很可能也是身為蘇皖贛巡閱使的齊燮元令江西督軍蔡成勛“會師浙江”,因無法滿足蔡之餉械要求而“無以應”的重要緣由[B15]。齊燮元在沉寂近半年后,向北京政府重提導淮案并言辭激烈的根源,顯然并非其所言身為一方長官要有拯救百姓之舉。他最關注的其實是導淮督辦一職,及深信由此能夠獲取的巨額經費。故而,導淮督辦一職到手后,齊即頻繁致電外交部與駐美公使施肇基,請與美方交涉庚款“導淮”事宜。在北京政府任命尚未公布前,齊應已得知內幕。故在任命正式公布前兩天,就致電施肇基,稱聽聞美國國會參議院曾提出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導淮,并經相關會議通過,現(xiàn)委托人員赴美接洽[《齊燮元致施肇基電》(1924年4月1日),檔號:03-12-006-05-008。]。3日后,齊在給施的電文中寫道:美國退還庚款充作導淮經費,“正在進行”,請鼎力維持,設法催促[《齊燮元致施肇基電》(1924年4月4日),檔號:03-12-006-05-009。]。但是,齊的美夢很快破滅。5月7日,施告知他,美議院對庚款導淮言論,“反對者頗不乏人”,“經雙方互相疏通,始定以退還之款用于我國文化教育事業(yè)為通過之條件”。同時強調:“局中人并密告,不可再生枝節(jié),致壞全案?!保邸妒┱鼗慢R燮元電》(1924年5月7日),檔號:03-12-006-05-013。]暗示齊之所請已無可能,從全局出發(fā),不可再爭。但齊并不死心,又致電外交部,希望將“導淮”納入已定的庚款用途之中,即以該款的一部分充作“導淮經費”[《外交部致施肇基電》(1924年5月9日),檔號:03-12-006-05-015。]。12日,繼7日眾議院議決庚款用于文化教育事業(yè)后,美參議院亦議決通過[《施肇基致大總統(tǒng)、總理電》(1924年5月12日),檔號:03-12-006-05-020。]。然而,齊燮元卻再請外交部轉電施肇基,于商訂退款詳細用途時,將“導淮”納入其中[《外交部致施肇基電》(1924年5月15日),檔號:03-12-006-05-021。]。但,此事已無轉圜余地。
幾乎與齊燮元積極呈請導淮案同步,他的另一舉措,為證實其根本無意導淮提供了注腳。1855年黃河北徙后,淮河下游河道進一步淤塞,全淮借道長江出海,這不僅導致淮河流域社會生態(tài)進一步衰敗,甚至影響長江一帶。因此自黃河改道以降,導淮之議遂興,而故道向為最重要的路線選擇之一。鑒于此,民元以來江蘇歷屆省議會均有議決案:“不準官產處放墾河灘各地。”因一經放墾,則權有專屬,平毀耕植,稍遇水年,漫淹堪虞。此外,運河在夏秋盛漲時,也賴故道分流。所以,放墾故道之地將使本已災難深重的淮河流域雪上加霜,而將來導淮興工,又需回購放墾之地,得不償失。然而,自1922年7月起,齊燮元無視北京政府水利機構反對與地方社會抗爭,公開放墾黃河故道之地,甚至包括故道大堤[參見李發(fā)根:《黃河故道之變與土地權屬之爭(1855—1937)》,《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2期,第19~25頁。]。如此行徑,無疑為導淮增加了許多障礙,進一步加劇了導淮難度。此與齊燮元竭力鼓吹的導淮言論大相徑庭。
總之,基于進項之需,尤其是為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尋求軍費支撐,才是齊燮元積極推動導淮案的主要緣由。這或許也是表面上支持齊燮元的張謇,在收到黎元洪請其推舉導淮督辦后,復電不僅未提及齊,反而“甚為贊同”其他士紳代表主張的由旅京三省同鄉(xiāng)會聯(lián)席會議公推一人的做法[張謇:《復黎元洪電》(1923年5月23日),李明勛、尤世瑋主編:《張謇全集》第3冊,“函電”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67~1168頁。]。前文已提到,三省旅京代表強烈反對齊燮元涉足導淮,這大略也反映了張對齊出任導淮督辦的真實態(tài)度,表面上的支持,更多只是限于時局之變化。
四 美國利益、時局演變與導淮委員會的走向
自美國動議第二次退還庚款后,中國國內輿論,包括一些在華美國人都言之鑿鑿,認為庚款導淮將成甚至已成事實。其實,在連續(xù)收到齊燮元請求推進美國庚款導淮“議案”的電文后,1924年4月5日,施肇基復電,先是祝賀齊出任導淮督辦,但絲毫未提及導淮,只言庚款議案還在美國會眾議院委員會討論,后續(xù)進展,尚無把握[《施肇基致齊燮元電》(1924年4月5日),檔號:03-12-006-05-010。]。至于美方對庚款用途之考量,北京政府亦不明了。7日,外交部致電施肇基:“聞美上院動議退還庚子賠款余數(shù)為我國導淮之用各果確實,希設法促成?!保邸锻饨徊恐率┱鼗姟罚?924年4月7日),檔號:03-12-006-05-011。]然而,庚款用途問題,主導權不在中國,亦非完全基于中國利益考量,追根溯源,還是取決于美國自身利益與認知。
1908年,美國率先通過退還庚款案,但此舉并非像當時美方甚至部分國人宣稱的那樣,純屬正義、公道與無條件的,而是作“文化投資”(cultural investment),即主要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最終增進中美貿易與培植受美式教育出身的領袖人才,從而保持美國的在華地位③[⑤ 王樹槐:《庚子賠款》,第281~292、299~300、302~305頁。]。所以,此次討論退款用途伊始,美方就警惕庚款落入中國政府之手,被挪作他用。據(jù)施肇基稱,美國參議員洛奇第一次提出退還庚款議案無果之際,正值施于華盛頓會議后“請使四國”,待1923年5月回到美國后,才賡續(xù)退款運動。然而,當時中國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臨城劫車案”,導致北京政府的國際形象跌至谷底,加之“我國對于在美所借之各種零星學務借款,數(shù)年以來,本利全無”,故美方反對退還庚款者大有人在。美國前國務卿甚至指出:“中國政府難資信托,若再退還賠款,徒助長其內亂。”后歷經多方運動,1923年年底洛奇再提退款議案[《施肇基致外交部函》(1924年5月30日),檔號:03-12-006-05-024。]。次年1、2月,另有議員提出類似議案,并于3月底4月初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公開聽證會③。與前次相仿,此次美國雖表明仍主張無條件退款,但實際附加要求更多。5月12日,美國參議院會議,國務院遠東司長馬慕瑞(John V.A.MacMurray)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如果僅將退款交給中國政府,顯然不會達到美國的期望——無論是改善中美關系還是中國自身環(huán)境[美國國會:“免除中國賠款”(United States Congress,“Remission of Chinese Indemnity”),第68屆國會參議院第一次外交會議(United StatesSenate,68th Congress,F(xiàn)irst Session on Foreign Affairs),1924年5月12日,第7頁,美國國會文獻信息數(shù)據(jù)庫(ProQuest Congressional):https://congressional.proquest.com/congressional/
docview/t47.d48.8221_s.rp.518?accountid=41288,[發(fā)布日期不詳]/2021—06—05。]。這與當時中國軍閥戰(zhàn)亂,政治環(huán)境遠不及第一次退款時有很大關系。為了防止退款被軍閥侵占,助長內亂以及第一次退還時固有之考慮,美國最終還是決定將其用于文化教育事業(yè)。5月21日,經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總統(tǒng)批準,正式生效,退款總金額為12 545 437美元⑤。其實,尚在5月15日,合眾社(United Press)已刊文,明確指出,退款用途被限定在“美國戰(zhàn)略”(U.S.Action)范疇之中[合眾社:“美國戰(zhàn)略主導退還庚款的用途”(United Press,“Useof Boxer Fund Limitedin U.S.Action”),《大陸報》,1924—05—16,第1版。]。
有觀點認為,北洋軍閥背后皆有帝國主義國家扶植,直系依靠英美,日本支持皖系、奉系,他們不過是列強在華統(tǒng)治的代理人,甚至軍閥間戰(zhàn)爭亦被渲染為實質乃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沖突?;谶@一邏輯,1924年爆發(fā)的直皖戰(zhàn)爭亦是如此。當時甚至有人將子虛烏有的退還庚款導淮理解為美國對直系和齊燮元的支持。但新近的系統(tǒng)研究表明,美國在此次戰(zhàn)爭中的基本態(tài)度,首要考慮是確保美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維持上海的對外交通,同時嚴守中立[應俊豪:《江浙戰(zhàn)爭中列強的態(tài)度與因應之道(1924)》,欒景河、張俊義主編:《近代中國:文化與外交》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第630~633頁。]。檢索這一時期美國國會檔案,所謂退款導淮不過是中國國內盛行的傳言,根本就未形成議案。僅在馬慕瑞的報告里點到中國各界提出的利用退款計劃中,有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代表愛德華茲(Dwight Edwards)主張之導淮委員會方案[美國國會:“中國賠款”(United States Congress,“Chinese Indemnity”),第68屆國會眾議院第一次外交會議(United State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68th Congress,F(xiàn)irst Session on Foreign Affairs),1924年4月29日,第5頁,美國國會文獻信息數(shù)據(jù)庫(ProQuest Congressional):
https://congressional.proquest.com/congressional/docview/t47.d48.8228_h.rp.600?accountid=41288,[發(fā)布日期不詳]/2021—06—05;美國國會:“免除中國賠款”,1924年5月12日,第8頁。]。翻閱當時的國會文件,亦未見美國對直系、對齊燮元支持的相關記載。只有1924年外交關系文件中提及8月26日自中國的來電表明,吳佩孚、齊燮元與盧永祥、張作霖之間也許會發(fā)生沖突,有報道稱江浙已進行了戰(zhàn)爭動員,可能由此引發(fā)直奉戰(zhàn)爭[“北京公使館(貝爾)致國務卿電”(1924年8月26日)[“The Charge in China (Be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1924—08—26)],美國國會:“美國外交關系文件(1924年)第1卷”(United States Congress,“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24,Volume I”),華盛頓:美國政府印刷局1939年版,第361頁。]。基于前述緣由,在齊擔任導淮督辦后,有輿論認為這將加快美國對華侵略。如《向導》就刊文指出,齊燮元任導淮督辦會有兩種結果,一是以導淮之名向美國大借款,用于平浙等事;二是齊背后是美國人操縱的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導淮將使相關河道變?yōu)榱袕姽补?,加快對中國內地的經濟侵略[仁靜:《導淮與外患》,《向導》第60期,1924年4月2日,第479頁。]。不過,從史實來看,齊主要希冀借導淮之名獲取庚款。至于所謂齊燮元擔任導淮督辦后即以導淮之名向美國借款,甚至美方為其發(fā)動戰(zhàn)爭提供巨額“導淮借款”的相關論說[參見陳旭麓主編:《五四后三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頁;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修訂本)》下冊,第798頁。],當屬空穴來風。除前述所論外,1924年4月底,針對報載江蘇以“筑無線電臺為導淮借款交換條件”,齊燮元致電國務院各部等“鄭重聲明”,絕無此事[《齊燮元致國務院各部等電》(1924年4月29日),檔號:03-02-058-02-038。]。1925年,駐京美國使館向外交部抄送“關于中國及有關中國之現(xiàn)有成約”中,涉及導淮借款部分亦無齊燮元所借項[《外交部致全國水利總局函》(1925年8月26日),檔號:09-21-00-014-08。]。尤其不應忽視的是,就大環(huán)境而言,1920年直皖戰(zhàn)爭后,政局更加動蕩,出現(xiàn)信用危機,外債擔保很難獲得信任,美國政府就曾放棄了為中國提供貸款的計劃[參見張侃:《中國近代外債制度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06~330頁。]。正如時人針對輿論擔憂齊燮元可能會以導淮名義大借外債時所說:“在眼前中國經濟上對外失信已達極度的時候,這大批的導淮借款著手頗為困難?!盵B12][ 南雁:《蘇皖豫人反對導淮督辦及借款》,《東方雜志》第21卷第9號,1924年5月10日,第12頁。]
柯立芝批準退還庚款案后,施肇基隨后向北京政府外交部報告了此案的大致經過。雖然他沒有完全厘清相關事件背后的美國利益要素,但亦點出,向美國會提出退還庚款導淮與所求適得其反。據(jù)施所言,1924年4月美眾議院委員會請“公眾陳述意見”時,中國華洋義賑救災總會代表愛德華茲稱:以庚款撥充導淮經費,美國可獲巨大利益,因為以中國治水成例,凡水害治平之處,美孚煤油極為暢銷。另有美國中國學會(The China Society of America)會長麥克羅伊(Robert McElroy)主張用于教育。但鑒于此人曾著書鼓吹銀行家,其中有言:“賠款退還后,中國可用以償還欠美銀團之借款。”故大受議員詰責。有議員指出:退還庚款“并非使在華之一二美商得藉此從中漁利也”。眾議院最終指定“用于中國之文化教育為限”[《施肇基致外交部函》(1924年5月30日),檔號:03-12-006-05-024;《駐美施公使報告美國退還庚款情形函》(1924年5月30日),尹壽松編:《中美條約及公文匯纂》,北京:外交月報社1935年版,第466~468頁。]。施肇基甚至認為,“該款本有無條件退還之希望”,正是因為愛德華茲所謂“導淮之利益”,才造成“議員大加反對,遂發(fā)生指定用途之結果”[《施肇基致外交部電》(1924年5月17日),檔號:03-12-006-05-023。],甚至一度面臨流產,后經多方運動才得以通過[《施肇基致外交部函》(1924年5月30日),檔號:03-12-006-05-024。]。因此,基于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齊燮元以“導淮”之名掌控庚款之相當部分甚至全部的愿景,在設想伊始,結果似乎就已注定。而齊曾一度寄希望于施肇基相助,但施恐亦不會真正配合齊燮元這樣的軍閥。即便在給齊的電文中,施稱收到囑托后“即相機進行”[《施肇基致齊燮元電》(1924年5月7日),檔號:03-12-006-05-013。],可能只是敷衍之語。施在回憶駐美時的文章中特別談道,爭取此次退款,“予唯一之目的及政策,端在此款之安全……避免政治、軍事之干與(預)而已”[施肇基:《駐美六年之回顧談》,《新紀元周報》第1卷第8號,1929年4月15日,第3~4頁。]。
由于齊燮元多次表示不借外債,而北京政府每月籌集的經費“僅能使中央政府茍延殘喘”,國家建設更是無從談起[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204頁。],上海華洋義賑會則“款少不濟事”,甚至寄希望于借款。當此時局,“導淮經費”的“唯一希望”只能寄托于美國退還之庚款[B12]。謀取庚款無望后,導淮督辦一職已成懸疣附贅,直至1925年1月兵敗下野,齊燮元幾無任何治淮舉措,與其前述表現(xiàn)可謂天壤之別。1924年7月,一份有關江蘇督軍署問題中的“導淮”報道,大體反映了齊燮元在謀取庚款無果后的“導淮”動向。其中稱,齊燮元擔任導淮督辦已數(shù)月,庚款希望破滅后,齊以導淮經費為數(shù)太巨,無從籌劃,遂致導淮無法進行,連本擬用于設立導淮督辦處之房屋,亦充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校舍[《蘇軍署最近之三問題》,《時事新報》,1924年7月13日,第2張第1版。]。檢閱史料,齊在導淮督辦任上僅有的“作為”是在1924年8月,即江浙戰(zhàn)爭前夜,致電北京政府,以淮河流域綿亙蘇、皖、豫,關系民生、水利至重且大,將來施工等事,自應由三省民政長官通力合作,擬請?zhí)嘏扇∈¢L兼任導淮會辦,以利進行[《齊燮元致大總統(tǒng)等電》(1924年8月8日),檔號:08-21-00-003-02。]。不應忽視的是,至少此前一個月,齊已在積極準備對浙開戰(zhàn)。據(jù)吳佩孚的親信、直魯豫巡閱使署政務處長白堅武7月9日日記:齊燮元來電,討論對浙問題,吳佩孚告之蘇閩贛代表分路同時行動,皖亦響應,“可計日而決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杜春和、耿來金整理:《白堅武日記》第1冊,1924年7月9日,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頁。]。據(jù)呂咸回憶,得知盧永祥將閩軍編入浙江邊防軍后,吳佩孚大怒,認為此舉乃對蘇開戰(zhàn)前奏,應先發(fā)制人,遂命齊燮元、孫傳芳在吳處之代表持親筆函,星夜返回,發(fā)動戰(zhàn)事??傊?,隨著盧永祥率先布防,戰(zhàn)事已成定局[趙恒惕等編:《吳佩孚先生集》,第366頁。]。大戰(zhàn)來臨之際,齊的“導淮”之舉大概率只是在謀取庚款失敗后,為明知無果的導淮尋找更多的承擔者,以淡化自身責任罷了。前文提及,早在1919年,北京政府已議決,將來實施導淮,特派蘇皖兩省長官為會辦?;诖?,1922年,當全國水利總局以導淮計劃編竣,提出請照原案呈請北京政府特派兩省長官會同辦理時,財政部堅持俟經費有著落再進行,因此會辦一事從緩[《財政部咨農商部文》(1922年7月20日),檔號:08-21-00-002-03。]。按此,經費無著落,齊燮元請北京政府任命沿淮三省省長為會辦,于導淮無實質意義。宋希尚后來的點評亦從另一角度隱喻齊燮元謀求導淮督辦職非為導淮。他指出:黃河改道以降,雖經各方呼吁,但導淮僅停留于紙面,果真因經費沒有著落所致?僅以江浙戰(zhàn)爭而言,江蘇一省即耗軍費三千萬元以上,齊身為導淮督辦,吸盡民脂民膏,不為民生,專用于內戰(zhàn)[宋希尚:《說淮·自序》,南京:京華印書館1929年版,第2頁。]。
1924年11月,因在直奉戰(zhàn)爭中敗北,直系大勢已去,基本喪失了問鼎中樞的實力。奪取北京政府政權后,奉系進一步南下打擊盤踞在長江一帶的直系勢力。雖然齊燮元在吳佩孚兵敗后不斷向臨時執(zhí)政段祺瑞示好,并做以退為進之試探,但遭張作霖無視。12月11日,經臨時執(zhí)政府國務會議討論通過,段祺瑞下令免去齊燮元江蘇督軍職。因奉軍南下、內部分裂倒戈等原因,齊在12月底離開南京,于次年1月大敗于奉軍,遂下野[來新夏等:《北洋軍閥史(修訂本)》下冊,第896~902頁。]。值此之際,全國水利總局上呈段祺瑞,指責齊燮元督辦導淮期間,應辦各工“未有若何計劃”,故請裁撤導淮督辦。國務會議議決,交內務、財政、農商三部核復,三部均主張裁撤[《農商部咨復內務部文》(1925年1月14日),檔號:08-21-00-003-03。]??赡苷且驗閷Щ炊睫k于導淮無益,甚至有損政府形象,1925年2月2日段祺瑞下令,將導淮督辦、會辦一并裁撤[《命令:臨時執(zhí)政令》,《內務公報》第138期,1925年4月,第1頁。]。后直至政權鼎革,在官方文件中幾乎未再提及導淮委員會,涉及導淮的不過只是相關部門例行公事時提出的一些老生常談之方略,再經反復商談,流于形式,鮮于實踐。
五 結" 語
20世紀20年代以后,北京政府派系政治日益盛行,政局混亂,地方勢力不斷膨脹,無論從中央還是地方角度而言,導淮環(huán)境較之晚清更為惡劣?;诖?,當上海華洋義賑會希冀導淮,并由江蘇督軍齊燮元積極呈咨北京政府時,其真實意圖與導淮前景難免令人生疑。事實是,上海華洋義賑會僅有的導淮經費,還是源自北京政府賑務處所撥,專為賑濟江浙皖款項之余額。隨后數(shù)年,該會幾未籌得任何導淮經費,同時卻一再設想依賴舉債。反觀齊燮元,時江蘇年財政收入僅能勉強維持軍政開支。新一輪的直奉戰(zhàn)爭不可避免,與其個人命運休戚相關的江浙戰(zhàn)爭更是一觸即發(fā),此時齊燮元全部精力勢必集中于軍事力量的維系與發(fā)展,斷難分心導淮。特別是自其掌控江蘇以來,不僅未見任何實質治淮言行,相反卻有著幾乎公認的毀壞導淮之基的行徑,即公開放墾被視作導淮主要路線之一的黃淮故道之地,乃至大堤,此舉將會直接加劇淮域水災。
齊燮元的真實訴求乃為增辟財源,無關民生。落實導淮,至少需款上千萬元,當上海華洋義賑會提出能夠籌集款項并由齊主持時,對財政艱難,且攸關生死的派系、地盤之戰(zhàn)隨時爆發(fā)的齊而言,自然是獲取財政支撐的重要契機。在謀取本以為希望極大的美國所退庚款無果后,直至兵敗下野,齊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治淮舉措。這與其此前極力鼓吹導淮并索取導淮督辦一職的言行不啻天淵。奉系入主北京后,隨即裁撤導淮督辦、會辦。雖然此時北京政府政事荒廢,但相關機構裁撤如此之迅速,或許從另一方面反映了導淮委員會及導淮督辦、會辦的設立恰恰是與民生背道而馳的政治行為。
總之,黃河奪淮以降,尤其是明清以來,國家在淮河流域治水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甚至成了一項國家大政。然而,區(qū)域社會生態(tài)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愈發(fā)衰敗,積重難返。個中緣由,傳統(tǒng)社會大河治理通常被賦予民生屬性之外的意蘊,為政治所左右。到了政權式微之際,往往無暇大河治理,任其自便,進一步加速流域衰敗。而伴隨地方勢力膨脹,“治水”甚至會成為地方軍政利益訴求與中央籠絡地方的工具??v覽歷史,即便對于如貧困已極的淮地,央地亦能常以“民生”等名義,借助另類方式,各取所需。
收稿日期 2022—08—16
作者李發(fā)根,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山東,濟南,250100。
The Power and Profit Strugg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ittee for the Dredging of the Huai River by the Beijing Government in Republican China
Li Fagen
In 1922,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proposed to set up a committee for the dredging of the Huai River.It requested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officials in Jiangsu,Anhui,and Henan provinces to submit the proposal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or approval.Later on,Qi Xieyuan,the military governor of Jiangsu province,secretly sent a telegram to the Beijing government for ratification.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futed his proposal on the grounds of sovereignty and funds,so the proposal was temporarily suspended.Half a year later,Qi sent continuous telegrams to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garding this issue,his words were fierce,and his focus turned to recommending himself as the supervisor of the committee for the dredging of the Huai River.Althoug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sisted on its previous resolution and there were various opposition forces from provinces along the Huai River,a compromise was quickly reache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Qi’s power and other factors:the central government would set up the Committee for the Dredging of the Huai River,and Qi served concurrently as its supervisor.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Qi’s real demand was to create more sources of revenue in response to factional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However,Qi failed to obtain funds,and he did not take any substantive measures to dredge the Huai River until he was forced to relinquish power in early 1925.This incident to some degree reflects the political ecology in the late period of Beijing government.
N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Committee for the Dredging of the Huai River;Boxer Indemnity;Qi Xieyuan
【責任編校 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