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師應當緊抓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時機,以日常教學為依托,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文章初步解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及特征,重點探究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新課標;批判性思維
作者簡介:葛亞麗(1973—),女,江蘇省如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實驗初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將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語文課程目標,指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其中,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工具”,是學生在體驗語文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1]。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學生獲得學習語文的“工具”,提高語文認知水平和核心素養(yǎng)。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與特征
(一)批判性思維的內涵
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蘇格拉底法”。在蘇格拉底看來,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探究性質疑。杜威則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技能,將批判性思維視為反省性思維。恩尼斯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決定相信什么、做什么的反思性思維。基于國外研究成果,國內相關學者、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研究。在余黨緒看來,批判性思維是在做出合理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判斷、評估。鐘啟泉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根據(jù)自身的思考邏輯,針對某一事情、現(xiàn)象、問題等進行的合理思考。甘和平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個體對待事物及事物關系的判斷能力。
綜合如上觀點可知,批判性思維是不以否定為目的,而以實證、邏輯為基礎進行合理的質疑、判斷、反駁、分析、論證,做出合理評判的思維。
(二)批判性思維的特征
1.自主建構性
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在了解某個問題或某種觀點后,往往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矛盾點,從而產(chǎn)生疑問,提出問題。實際上,提出問題并不是思維的終點,而是運用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在提出問題后,該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論證、評價,并提出合理的觀點。在整個過程中,該學生既能夠拓寬視野,形成深刻的認知,又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提升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具有自主建構性。
2.合理性
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在面對某個問題或觀點時,會站在客觀的角度進行真實的評估,發(fā)現(xiàn)疑問,并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論證問題,得出可靠、可信的結論,由此做出科學的決策。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具有合理性。
3.反思性
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在接觸新觀點或新問題時,往往不會直接給出結論,而是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全面分析不同的觀點和問題,進行合理的反思。整個過程既包括對原有觀點或問題的反思,也包括對其他觀點的反思,還包括對論證過程、論證方法、論證結果的反思。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具有反思性。
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緊抓批判性思維的內涵及特點,聯(lián)系具體的教學內容,應用恰當?shù)姆绞揭龑W生進行思考、判斷、分析、推理、評判等,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
在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時,教師應當遵循適宜的原則,找準教學切入點,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
(一)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批判性思維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求同存異,也不是主觀臆斷、標新立異,而是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以學習內容為基礎,秉持開放的態(tài)度和質疑精神,從不同角度進行質疑、分析、論證、評價[2]。以《背影》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動情地描述了父親翻越鐵路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畫面,借助細節(jié)描寫歌頌了無私偉大的父愛。然而,作者父親的行為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應該給予批評。但是,《背影》這篇文章的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無私偉大的父愛。因此,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教師應當遵循客觀性原則,以寫作意圖為立足點,引導學生質疑、分析、論證、評價作者父親的行為,走進文本深處,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2.民主性原則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民主性原則,讓學生在民主的環(huán)境中踴躍思考,敢于質疑,樂于思考、分析、評判、評價,從而順利解決問題,形成深刻的認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例如,《散步》《秋天的懷念》都是描寫親情的文章,但兩篇文章中的母親表達愛的方式不同?;趦善恼碌墓餐c和不同點,教師應當遵循民主性原則,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親情關系是否矛盾。在開放性問題的作用下,學生會發(fā)散思維,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異同之處,認真總結,暢所欲言。
3.多元性原則
接受美學觀點認為,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文本是一個極具誘導性的文本結構,其中含有豐富的不確定性和空白處。這些不確定性和空白處為學生提供了多元解讀的空間。教師應遵循多元性原則,讓學生進行質疑、推理、判斷等,明確文本內涵;進行想象、聯(lián)想,補全空白,形成深刻的認知。以《皇帝的新裝》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場“騙局”。在整個“騙局”中,大臣、平民都沒有說真話,只有一個小孩子說了真話。作者通過對比大臣、平民和小孩的行為,揭示、諷刺了人性的弱點。在閱讀時,教師應當遵循多元性原則,讓學生對比分析大臣、平民和小孩的行為,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提出系列問題,如“為什么大臣和平民不說真話”“大臣和平民說真話會有什么結果”“為什么只有小孩說了真話”等。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能夠從文化背景、作者人生經(jīng)歷、成年人與小孩的特點等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
(二)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切入點
閱讀文本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支撐。教師應當批判性地解讀文本,找準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切入點,采用適宜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1.以文本主題為切入點
文本主題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意識,它貫穿閱讀文本始終[3]。文本主題深藏于文本的一字一詞一段中,需要學生進行質疑、判斷、分析、論證,從文字表層走向文本深處。學生探究文本主題的過程正是其進行批判性思考的過程。教師應當以文本主題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木蘭詩》一課中,作者高度贊揚木蘭堅毅的品質,展現(xiàn)出木蘭的兒女情懷。木蘭的兒女情懷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之一,作者借助木蘭的兒女情懷,側面歌頌木蘭的家國情懷。例如,在結束軍旅生活回到家鄉(xiāng)后,木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伴_、坐、脫、著、理、帖”這一系列動作展現(xiàn)出木蘭的女兒姿態(tài)。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勾劃描寫木蘭女兒姿態(tài)的語句并進行理性分析,體會木蘭身上的兒女情懷,深入探尋木蘭遠赴戰(zhàn)場的原因、經(jīng)歷等,感受木蘭的家國情懷。
2.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
人物是作者創(chuàng)作出的對象,可以彰顯作者的寫作意圖[4]。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面性。學生通過閱讀不同的事件可以了解人物的不同特點,塑造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深入探尋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教師應當以人物形象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剖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地了解人物特點,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變化,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金錢關系。于勒是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人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于勒的變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于勒的形象,探究于勒不告訴菲利普夫婦真相的原因,以及菲利普夫婦獲知真相后的所作所為,從而了解文本主題。這一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思考、分析、論證、評價,一步步了解人物形象及文本主題,形成深刻的閱讀認知,鍛煉批判性思維。
3.以文本細節(jié)為切入點
文本細節(jié)能夠展現(xiàn)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教師應當將文本細節(jié)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通過替換關鍵字詞等方式,走進文本深處,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贊頌藤野先生美好的精神品質。在第十五自然段中,“不但”“連”“一一”“骨血、血管學、神經(jīng)學”等詞語展現(xiàn)出了藤野先生的認真嚴謹、盡職盡責。教師可以這些詞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它們替換成同義詞,或去掉這些詞。在替換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對比、分析,了解關鍵字詞的使用效果,感受藤野先生的美好品質。此外,學生能夠掌握替換法,積累批判性閱讀經(jīng)驗,在后續(xù)的學習中自主使用這一方法進行閱讀,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三)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式
教學方式是推動課堂教學發(fā)展的“工具”。在確定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切入點后,教師要在遵循客觀性、民主性、多元性原則的基礎上,采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使其在理解閱讀內容的同時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1.補白
補白指補充文本中的空白之處。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聯(lián)想相關內容,進行補白,同時提出個性化的觀點,從而深刻理解閱讀內容,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老王》這篇文章中,“我”要付錢給老王,但是老王卻不肯收,甚至“啞著嗓子悄悄問我:‘你還有錢嗎?”?!扒那摹币辉~說明老王尊重知識分子、維護知識分子的尊嚴,詮釋了老王的真誠、善良。對此,教師可以“悄悄”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剖析老王悄悄地問背后的原因。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散思維,聯(lián)想文本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我”家當時的生活情況,認真分析,提出個性看法。在認知差異的影響下,不同學生會表達不同的看法,引發(fā)討論,由此自覺反思自身,并審視他人的看法,從而深刻感悟到老王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
2.辯論
辯論是促使學生表達個性觀點、碰撞思維、達成共識的活動,也是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途徑[5]。在教學中,教師應開展辯論活動,讓學生發(fā)散思維,深入文本語言文字背后,探尋不同的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得出自己的結論。
例如,在閱讀《愚公移山》時,不同的學生對愚公的所作所為產(chǎn)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愚公是一個愚人,沒有考慮子孫后代;有的學生認為愚公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面對學生的不同看法,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活動,讓學生反復誦讀文本,從字里行間探尋支持自己觀點的內容,并邏輯清晰地進行表達。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愚公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質,形成深刻的認知,同時鍛煉批判性思維。
結語
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以新課標要求為導向,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遵循民主性、客觀性、多元性原則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教學內容,以文本主題、人物形象、文本細節(jié)等作為切入點,利用補白、辯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有針對性地進行質疑、判斷、分析、論證,形成深刻的閱讀認知,發(fā)展批判性思維,提升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曼馨.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教學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3.
[2]姚佳節(jié).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J].學苑教育,2023(1):22-23,26.
[3]黃強.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以《帶上她的眼睛》為例[J].教師教育論壇,2022,35(10):35-37.
[4]張貴培.初中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相關策略[J].天津教育,2022(29):162-164.
[5]姚永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2(29):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