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水清
(安順日報社,貴州 安順 561099)
在2018 年8 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diào)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chuàng)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盵1]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貴州新聞工作者認真踐行“四力”,守正創(chuàng)新,推出一大批榮獲貴州新聞獎的精品力作,這些新聞獎獲獎作品為貴州新聞人踐行“四力”提供了標桿和現(xiàn)實路徑。對這些精品力作加以研究分析,可啟發(fā)貴州廣大新聞工作者在進一步的新聞業(yè)務實踐中如何踐行好“四力”要求,提供范本。
“四力”中,腳力是基礎。好新聞都是“走出來”的。增強“腳力”貴在走,走在路上,才能把握社會脈搏的律動;走到基層,心里才能知曉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走進現(xiàn)場,心里才會收獲人世間的溫暖。
新聞界素有“七分采訪,三分寫作”的行話,說明增強“腳力”的重要性。新聞工作者只有邁開雙腳走在路上,才能得到鮮活的素材、生動的細節(jié),才能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zhì)”記錄時代印記的優(yōu)秀作品。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如何書寫脫貧攻堅大時代背景下貴州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績,是貴州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顿F州日報》趙國梁、劉丹兩名記者從省城出發(fā),來到離貴陽近200 公里外麻山深處的紫云自治縣大營鎮(zhèn)打哇坪村,與村民一起同吃住,陪村民就醫(yī),一起感受脫貧攻堅時代背景下,麻山深處醫(yī)療條件發(fā)生的“驚艷蝶變”,完成的作品《“從15 年零接生到分娩不出鎮(zhèn)——貴州麻山深處一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的驚艷蝶變”》,題材新鮮、寫法生動活潑、以小見大,深刻反映新時代中國農(nóng)村醫(yī)療條件的歷史巨變。該作品最后榮獲第三十六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
2016 年2 月19 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寄語新聞工作者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深入基層,到群眾去,只有深入基層,心里才有群眾,才會與群眾心相連,心貼心,為群眾的利益鼓與呼,為群眾的利益擔當堅守[2]。
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是《30 年的民生溫度 10 厘米的民生厚度》?!顿F州日報》記者深入畢節(jié)市黔西市水西社區(qū)基層一線,多次走訪,與社區(qū)干部及當?shù)厝罕娚钋薪徽?,了解到黔西市水西社區(qū)30 年來,把為民辦理的每一件實事都記錄張貼,公示欄上覆蓋了厚厚10 厘米的紙條,交出了一份“為群眾辦實事”的滿意答卷。作品樹立了“為民辦實事”的典型,為貴州持續(xù)深化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為群眾辦更多好事、實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歷”,新聞界有句行話“腳底的泥土有多少,筆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要寫出優(yōu)秀、富有感情溫度的新聞作品,一定要走進新聞現(xiàn)場,與群眾交心、談心,了解真實想法,建立真摯的感情。
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作品是《夫妻守護烏江 一守就是35 年》?!顿F州都市報》記者尚宇杰深入到位于黔南州甕安縣的烏江邊,與盧錫永、冉戌英夫婦交心、談心,獲得他們的信任,走進夫婦倆心里,用心體會他們對保護烏江的真實想法和情感。記者走進烏江現(xiàn)場,更走進群眾的內(nèi)心世界,用心用情記錄了夫婦倆三十五年如一日,堅持定期巡河護河、收撿垃圾,愛護烏江的感人故事。
俗話說“心明才能眼亮”。在新聞實踐中,眼亮才能真正做到心明。錘煉一雙“新聞慧眼”,方能挖掘到現(xiàn)象背后的事實、表象背后的真相,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深度的新聞精品。
藝術家羅丹說過,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新聞實踐同樣需要發(fā)現(xiàn)?!鞍l(fā)現(xiàn)力”強的記者能夠敏銳地從新聞事件中的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別人未能發(fā)現(xiàn)的新聞點,思考到其他同行未能領悟或體會的新聞維度,正所謂“見人之所見,又能見人所未見”。
第三十六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是《三張照片講述“田坎村過坎記”》?!顿F陽日報》記者走進開陽縣南龍鄉(xiāng)田坎村的村史館,看到一面文化墻上掛著一些泛黃的“老照片”??梢哉f,走進村史館見到過類似“老照片”的記者不在少數(shù),然而能通過這“老照片”發(fā)現(xiàn)“新聞點”的記者卻很少?!顿F陽日報》記者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新聞的“新聞眼”,從眾多的老照片中挑出名為“采茶”“挑水”“砍柴”的三張照片,知微見著,通過對比村里的過去與現(xiàn)在,講述了田坎村的脫貧攻堅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辨別力”強的記者,善于去偽存真、撥云見日,“站在天門上看問題”,用宏觀的視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觀性的新聞現(xiàn)象、新聞素材,從而確定符合時代、有深度的新聞主題。
第三十六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作品《“七遷”出深山——貴州瑤鄉(xiāng)之變濃縮極貧地區(qū)脫貧攻堅奮斗史》,講述的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xiāng)246 戶1 045名瑤族同胞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過上新生活的故事。按照常規(guī)思維習慣選題,一般僅報道2017 年以來的搬遷成效,而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以較強的“辨別力”,挖掘到1949 年以來,瑤山先后成功搬遷了7 次這個重要新聞事實,從歷史的宏觀維度,抓住“七遷出深山”這個宏大主題,報道濃縮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極貧地區(qū)脫貧攻堅的卓絕與成就,既有深度,也飽含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俗話說“獨具慧眼才能明察秋毫”,增強“眼力”不是簡簡單單地多看,既要有敏銳的眼光和高度的敏感性,也要有超乎常人的“判斷力”,應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深層次考慮問題,做問題的“透視鏡”,判斷新聞事件背后存在的重要新聞價值。
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作品《村BA:一種精彩的平凡生活》是2022 年度貴州新聞獎典型報道中的“典型”。2022 年,黔東南臺盤縣“村BA”借助火爆的人氣,在網(wǎng)絡火出了圈,關于臺盤縣“村BA”的報道覆蓋了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但能榮獲貴州新聞獎一等獎的少之又少。該作品能脫穎而出,關鍵在于記者擁有較強的新聞“判斷力”,不僅看到了“村BA”的火爆場面,更看到了火爆背后當?shù)厝罕妶F結(jié)奮進、拼搏向上的精神傳承,并從籃球場上聯(lián)想到人生的賽場,詮釋了人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腦力”處于“四力”的核心位置,是一名記者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腦力”,要求記者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的新聞工作實踐中,勤學不倦、多思善謀、知行合一,堅持勤奮學習提升理論的高度,認真思考拓展思考問題的廣度,知行合一挖掘新聞的深度,使得新聞報道更具思想性、針對性、有效性。
《論語》中有句話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要把讀書學習與思考結(jié)合起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理論框架,拓寬自己看問題的視野。作為新時代黨的新聞工作者,應勤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學習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提高自身政治理論素養(yǎng),從而增加新聞報道的理論厚度。
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貴州日報刊發(fā)乾興平署名文章《衷心擁護“兩個確立” 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寫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際》,從堅決做忠誠核心的捍衛(wèi)者,堅定做現(xiàn)代化建設的奮斗者,主動做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始終做為人民謀幸福的奉獻者,篤定做新發(fā)展理念的踐行者,自覺做偉大工程的建設者等六個方面深入闡述了貴州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的實踐路徑,7 000 余字的長篇述評,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既有理論厚度,又有思想深度,足以看出記者對中央精神的領會學習之深刻以及自身長期的理論積累基礎,該作品榮獲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特別獎。
問題是時代提出的課題,多思善謀,是提出問題的前提。提升“腦力”,要學會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用心思考與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分析與研究問題,透過現(xiàn)象弄清問題本質(zhì),不斷拓寬問題的廣度,最終找到問題癥結(jié)并解決問題[3]。
貴州是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2019 年,在脫貧攻堅沖刺階段,筆者所在的安順市僅剩紫云自治縣格凸河鎮(zhèn)個別搬遷點的群眾不愿意搬。其它地方都搬了,為何這里的群眾不愿搬?筆者帶著問題出發(fā),深入思考,分析搬遷過程中存在的“三塊地”產(chǎn)權歸屬以及旅游開發(fā)利益分配等問題。找到問題癥結(jié)后,接著提出“盤活‘三塊地’,促進搬遷群眾增收是搬遷關鍵”的可行性建議,形成內(nèi)參,推動該易地搬遷點成功搬遷。報道榮獲第三十五屆貴州新聞獎內(nèi)參報道獎(等同于一等獎)。
思想認識是構(gòu)建深度報道中“深度”的靈魂。提升“腦力”,針對新聞事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要“知行合一”,在深度思考的前提下,繼續(xù)探究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本質(zhì)與社會價值。
2022 年2 月15 日,編號為“0000001”的貴州首張林業(yè)碳票在黔西市發(fā)行。針對此新聞事件,一般記者發(fā)一條簡單消息就完結(jié)?!顿F州日報》記者不滿足于此,而是進一步深入探究貴州首張林業(yè)碳票是如何誕生的?這一改革創(chuàng)新背后又蘊含著怎樣可借鑒的改革經(jīng)驗?帶著問題深入采訪調(diào)研,抽絲剝繭破解問題,最后完成頭版頭條深度報道《推動生態(tài)價值機制創(chuàng)新 拓寬生態(tài)價值變現(xiàn)渠道:我省首張林業(yè)碳票誕生記》,該作品榮獲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
無論“腳力”多么雄勁、“眼力”多么敏銳、“腦力”多么聰慧,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到基本的“筆力”上來。只有淬煉高超的“筆力”,才能寫得好、寫得精、寫得巧,講好新時代多彩貴州的生動故事。
“筆力”看似是說文筆,本質(zhì)是說“文風”。淬煉“筆力”,首先要從改進文風著手,要努力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寫群眾身邊事,說群眾聽得懂的話。從近年貴州新聞獎作品來看,其寫作語言上不僅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而且講述的大多是群眾的身邊事[4]。
第三十四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作品《阿妹戚托小鎮(zhèn)的搬遷故事》以楊進菊、柳世澤、陳紅珍等多名搬遷戶搬遷前后的生活變化為主要內(nèi)容,說的都是群眾的生活日常,穿插相關扶貧干部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講述,將“阿妹戚托小鎮(zhèn)的搬遷故事”娓娓道來,講述的故事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語言通俗易懂,以發(fā)生在群眾身上的故事透視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的大主題,富有感染力。
在融媒體時代,淬煉“筆力”,還要創(chuàng)新報道的呈現(xiàn)和表達形式。從近年獲貴州新聞獎的融媒體作品來看,無一不采用了新媒體技術手段,融合視頻、音頻、圖片、H5 等新媒體形態(tài),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讓作品更具形象、直觀、互動性,增加報道的吸引力,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及影響力[5]。
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期間,如何把安順的成就報道做得有趣、好看,頗費心思。筆者牽頭創(chuàng)作的互動融合作品《互動H5|十年大考 “考生安順”已交卷,請打分!》以新穎的形式將讀者變成了“閱卷人”,安順十年來的發(fā)展成就變成了脫貧攻堅、綜合實力、城鄉(xiāng)面貌、生態(tài)環(huán)境、民生福祉五個“考試科目”,讀者可通過填空、連線的體驗方式了解安順過去十年的偉大成就,給讀者呈現(xiàn)的不再是“填鴨式”灌輸,起到良好的傳播效果。該作品榮獲第三十八屆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淚飛最是感人處”,在新聞寫作中,不動真情,難以寫出打動人的故事。淬煉高超的“筆力”,我們的“筆尖”要充滿情感,少一些空泛說教,用每一個字呈現(xiàn)好每一份深情,用每一份深情感動每一位讀者。
第三十五屆貴州新聞獎一等獎、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麻山“大遷徙”——望謨麻山萬人易地扶貧整鄉(xiāng)搬遷紀事》,從不到老麻山不知“貧中貧”的辛酸史入手,講述麻山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吃,填飽肚子靠包谷;穿,補丁打了一大摞;住,以山洞為家;行,全靠雙腿;地,人均只有5 分地。一字一句里,鐫刻著麻山群眾的困苦,深深打動讀者,引發(fā)讀者共情。
貴州新聞獎獲獎作品為貴州新聞工作者在新形勢下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中踐行“四力”提供了借鑒和啟示。筆者認為,增強“腳力”,行走在路上,才能更好地接近事實;錘煉“眼力”,造就一雙“新聞慧眼”,才能更好地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提升“腦力”,做一個有心人,勤思深問,才能更好地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學懂弄通做實,既宣傳好又落實好;通過淬煉“筆力”,講好精彩故事,才能更好地讓主流思想入腦入心。新時代貴州新聞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守正創(chuàng)新,推出更多新聞精品,講好新時代多彩貴州的精彩故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貴州實踐新篇章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