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萍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江蘇 南通 226300)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币訌娙鐣穹ㄖ嗡仞B(yǎng)建設,尤其在高中階段,更要重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促進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2023 年6 月1 日發(fā)布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22)》顯示,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趨勢,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梢姡匾暩咧须A段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特別是加強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增強高中生知法、守法的能力。同時,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重要任務,法治意識是其中必備素養(yǎng)之一。本文結合政治與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相關內容,就高中生法治意識的提升路徑展開探討,為夯實學生法治思維、助推法治中國建設,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高中政治與法治教材在法治教育內容上更加系統(tǒng)、全面,契合高中政治課改目標。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首先要界定其內涵,明晰其培養(yǎng)價值。
法治意識,其內涵強調法治思維,引導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解決與法律相關的問題。法治意識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表現(xiàn)在憲法的權威性、權利與義務意識、規(guī)則意識、平等意識等方面。憲法是國家法律及維護社會秩序的最高法律規(guī)范,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規(guī)則意識是以法律規(guī)則為指導,發(fā)自內心地對規(guī)則的遵守;平等意識體現(xiàn)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沒有特殊公民,更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任何特權。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法治教育彰顯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高中生要從法理層面了解國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規(guī)范,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履行應盡的義務。
高中階段法治教育,其任務主要有:理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必要性,明晰全面依法治國的主要舉措及內容,增強高中生應有的法治素養(yǎng)。其價值體現(xiàn)在三方面:首先,從知識層面看,政治與法治模塊將政治與法治建立統(tǒng)合,闡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整冊教材為學生科學理解法治內涵,理解黨領導中國人民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提供依據(jù)。同時,一些高中生對法律權利、義務辨識不清,缺失對國家的責任感,教師教學中要對接學生生活,讓學生懂得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自覺學法、守法、用法。其次,對照課標,培養(yǎng)學生法治素養(yǎng)。高中思想政治課標強調,挖掘政治與法治育人資源,增強學生法治觀念、意識的培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育人宗旨。通過解讀法治知識,從思想、智力、行為上,端正學生的法治觀念,讓高中生嚴守道德與法律底線,成為未來合格的接班人。最后,法治教育與建設法治國家具有內在一致性。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維護法律尊嚴,每個高中生都責無旁貸。通過政治與法治的學習,要讓學生認識到法治建設與自身密切相關,知法、守法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礎。高中生要形成對法治的普遍認同,塑造法律價值觀。
結合高中政治與法治課程,教師作為施教者,要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對標先進育人理念,提升自身法治素養(yǎng)。
課標強調,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業(yè)質量作為育人任務。教師要梳理課標要求,深入研讀教材,找出制約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效果的因素,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增強學生法治素養(yǎng)奠定基礎。法治意識是課標的重要內容,也是構成學科素養(yǎng)的必備品格。比如,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從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方面,讓學生了解法治中國的現(xiàn)實意義;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中,從立法、執(zhí)法、司法以及守法四個方面,闡述法律的重要性。教師要解讀教材內容,主動滲透法治意識培養(yǎng),增強學生守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在落實法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做好榜樣和示范。高中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其向師性越來越明顯,教師要注重自身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為學生提供學習典范。比如,在知識層面,教師要全面學習法治知識,精通政治、法治等觀念,尤其要加強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在意識層面,教師要注重學生思想引領,特別是法治觀念的滲透,要讓學生體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學生自覺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教師要注重學生行為層面的糾偏,特別是部分學生出現(xiàn)不當?shù)姆ㄖ斡^念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做到身正示范,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懂得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法治教育,關鍵在于師資。高中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工作,應加強政治教師教研與培訓,依托各項專業(yè)培訓,強化教師法治意識,轉變教師育人理念。教師要理解學科素養(yǎng)對立德樹人的獨特價值,同時,圍繞法治素養(yǎng)教育開展主題研討,邀請名師、專家參與學科交流,對全體高中政治教師進行定期的業(yè)務培訓。學校應制訂“法治素養(yǎng)”培訓教學計劃,組織政治教師每周集體備課,對法治教育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教研,提高政治教師法治教學能力。
課型設計體現(xiàn)了教師整體教學能力。以法治意識培養(yǎng)為目標,教師要靈活選擇不同的課型,激發(fā)學生法治意識,促進學生法治思維的養(yǎng)成。
教學目標設計中,要確立學科核心素養(yǎng)育人導向,注重課型設計形式與內容的創(chuàng)新。法治意識是課程設計的出發(fā)點,要設計“知識理解”“知識遷移”“知識創(chuàng)新”三級目標。知識理解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知識遷移側重于過程與方法的掌握,知識創(chuàng)新側重于學科思維的獲得。顯然,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順應知識從理解到遷移再到創(chuàng)新的邏輯遞升規(guī)律,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挖掘每節(jié)課蘊含的法治資源,以貼近學生的方式貫穿于教學實踐中。同時,要兼顧課標及學業(yè)要求,將法治教育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任務。比如,人教部編版必修三第八課“法治社會”,教學目標設計如下:一是政治認同,要求學生理解法治社會的意義,認同法治社會建設任務;二是科學精神,要求學生能運用法治思維,分析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三是法治意識,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法治社會,增強法治信仰;四是公共參與,學習法治知識,自覺遵法、用法。教師在課堂上要借助法治知識點,加強學生法治思維的啟發(fā),讓法治教育更加具體、真實,幫助學生理解法治社會,共同構建和諧有序的社會。
教師對知識的講解,要重視學生的活動與體驗,從活動型課程設計中滲透法治意識。法治類相關理論和知識點相對抽象,與學生生活關聯(lián)較小,學生參與性不強。教師要善用議題活動,結合法治知識,提煉學習議題,從議題出發(fā),讓學生參與討論,在活動中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議題活動型課堂要抓住兩點:一是明確議題。每個議題活動,要指向具體的法治知識點。在議題活動中,學生要運用法治知識解決議題。議題的選擇要適切,要強調學生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的獲得。二是建立測評表。結合法治意識培養(yǎng)活動,教師要對活動實施情況進行評測,細化評測表,著力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比如,學習人教部編版必修三第九課“公正司法”時,參照課標,教師設置“為什么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議題,由該議題搭建“模擬法庭”,由學生參演具體角色,對一起民事勞動合同爭議進行仲裁,分析案例詳情,分配人物角色,準備相關庭審資料和物品,展開法庭辯論與評議,讓學生切身感受法庭氛圍與司法程序,并對法庭審理過程進行評價。模擬法庭活動體驗讓學生興致高漲,對相關知識點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學生能真正體驗法律,學法、用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增強法治素養(yǎng)。
思辨是激活法治思維、深化認知的重要途徑。辨析式課型就是鼓勵學生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自主辨識與分析,在思維碰撞與交流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法治能力。在政治與法治教材中,辨析式課型設計要把握兩點:一是辨析內容要體現(xiàn)時代性。所選辯題要多關聯(lián)當下社會熱點,特別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一些信息存在價值觀歪曲的現(xiàn)象,教師要綜合梳理,提取易造成學生思想混亂的辯題,如社會關注的法律事件、法治新聞等,從中讓學生分辨對錯,明白是非。二是強調教師的導向性。教師在學生辨析過程中,要做好思辨引領,對學生信息來源的可靠性進行判斷,對學生得出觀點的依據(jù)進行法理性分析。教師的參與更要發(fā)揮價值引領作用,要適時啟發(fā)學生,糾錯偏激觀點,總結各類觀點,去偽存真。比如,圍繞法律道德熱點“基因編輯嬰兒”問題,展開“為什么要禁止基因編輯嬰兒”的辨析活動,從該問題延伸至與之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及道德倫理,鼓勵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闡述觀點,教師要做好統(tǒng)合與評判。
法治課堂中,真實性、生活化的案例更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認知。教學中發(fā)現(xiàn),大多高中生贊同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特別是對法律知識的講解,案例與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法治思維。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jù)需要多引入案例,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要強調生活化,將抽象的法治理論知識呈現(xiàn)在生活化情境中,依托法治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對法治知識的識記和應用。比如,關于社區(qū)噪聲污染是否違法的問題,教師提出案例:張某酷愛搖滾音樂,經常在晚上播放搖滾歌曲,聲音很大,鄰居不堪其擾。對此,張某認為聽音樂是合法的,鄰居無權干涉。如果你是鄰居,如何處理?教師圍繞該案情,結合“全民守法”知識點,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探討中,著重強調“維護正當權益”,讓學生既要做到守法,還要懂得用法。
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校內與校外活動的銜接,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參與法治文化的學習和實踐。比如,開展校園法治文化節(jié)活動,以“法治”文化為主題,組織不同的普法、學法、守法教育,增強學生對法治活動的參與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校外法治實踐活動,走出校門,以社會為舞臺,引領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社會。比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必修三第九課“科學立法”時,圍繞“公民參與立法的原因與渠道”展開討論,并組織學生參與“旁聽立法聽證會”活動,認識立法的意義。在學習人教部編版必修三第八課“法治社會”時,圍繞“法治如何讓世界更美好”議題,組織學生走訪社區(qū)居民,記錄法治社會給居民帶來的新變化,參與社區(qū)普法活動,讓學生從中強化法治意識。
總之,政治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重要目標。法治意識本質上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法治知識、法治思維認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教師要結合學情,重視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型,加強學生法治思維、方法、能力的獲得;教學中教師要突出法治教育的連貫性,引導學生堅持學以致用,讓法治意識教育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