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黑桂兩省區(qū)的文旅互動,讓黑龍江的蔓越莓走進了公眾視野,還為全國人民科普了“撫遠市是目前全國乃至亞洲面積最大的蔓越莓種植基地”這一冷知識?!安氐脡蛏睢钡暮邶埥o人一種“反差萌”,而伴隨“蔓越莓效應”的發(fā)酵,網上正在掀起一場家鄉(xiāng)新特產大調查:吉林藍莓、四川魚子醬、甘肅南美對蝦、貴州抹茶、安徽鵝肝、新疆三文魚、山西大閘蟹……隨著上榜產品越來越多,網友們開始驚呼,“到底還有多少驚喜是我不知道的!”哈爾濱爆火的外溢效應在燃旺消費市場的同時,勾起了無數游子的故鄉(xiāng)情,提振著各地發(fā)展的精氣神。
挖掘“隱藏款特產”,驚喜連連
隨著網友對家鄉(xiāng)特色農產品的深入了解,驚喜更是頻頻出現,很多特產更是連本地人都被“蒙在鼓中”。
比如,黑龍江撫遠市著眼和北美相似的自然條件,當地在2014年從北美地區(qū)引入蔓越莓,當地氣象局成立專門服務團隊提供全流程指導,直到 2019年才迎來豐收,填補了國內的市場空白;四川雅安,目前全球60%的魚子醬產自中國,四川擁有全國第二的魚子醬產量,而最大的魚子醬生產基地就位于雅安,占據了全球魚子醬12%的市場份額;安徽六安的法式鵝肝,六安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法國朗德鵝發(fā)展養(yǎng)殖和填飼肥肝產業(yè)以來,銷售一直以出口為主,近年來隨著消費結構的變化,這些小眾農產品也在借助電商平臺開拓國內市場,“外香內也香”的趨勢逐漸凸顯??梢哉f,每一份特產都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背后都有一個支撐當地發(fā)展的產業(yè)鏈條。
中國味為何愈發(fā)豐富?
特產持續(xù)上新,中國味也越來越豐富,如此喜人的場面是如何實現的?猶記課本上的描述,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從南海之濱到白山黑水,從江南水鄉(xiāng)到大漠高原,不同的氣候、地形、土壤成就了各具特色的農業(yè)生產條件,這為孕育特色產品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勤勞的中國人沒有被動地看天吃飯,而是始終積極地借力科技手段,尋求新的突破。
借助科技的力量,一些原本不具備生產條件的地區(qū),也能產出地道風味。比如甘肅和新疆在人們的印象中屬于內陸,與海鮮產地搭不上邊,而事實上,甘肅張掖通過“海鮮陸?zhàn)B”模式探索工廠化養(yǎng)殖南美白對蝦,解決了由于氣候干旱導致活蝦運輸難、空運活蝦價格高等問題;新疆科研機構通過添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調配出了人工海水,讓無海的海鮮養(yǎng)殖從想象變成了現實,讓內陸消費者吃上了更加實惠新鮮的海產品。新技術新設施的推廣,打破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限制,讓越來越多農產品“一年賣四季,南北皆生產”。
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處處皆風景,地地有寶藏。誠如歌中所唱:“我們世世代代在這田野上生活,為她富裕,為她興旺”。新技術、新業(yè)態(tài),帶來了新希望、新動能,期待在更多人的努力下,這片廣袤的熱土能夠回饋更多驚喜,托舉起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