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小時候,每逢快過年的時候,村子里的人們總會念叨這樣一句話。不知不覺,日子便飛奔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做過年時的最后幾件事——往自家土坯墻上刷糨糊、貼對子,在院子里劈柴、壘旺火。
■貼對子過年,“旺火沖天”
那時,家家戶戶的對子都是拿進(jìn)城趕集時在供銷社買回來的紅紙,去村里會寫大字的老先生那兒紅紙黑字寫成的。除夕一大早,老先生家里就擠滿了來寫對子的村民。我們一群小孩子也跟著大人往人多處湊熱鬧。聽到街頭傳來二踢腳的響聲,又一窩蜂地向炮響處跑去。
寫對聯(lián)、貼對聯(lián)是過年前所有大事中的最后一件事了。喂養(yǎng)一年的年豬早在大雪節(jié)氣前后就宰殺了,臘八的紅粥吃過后,女人們就開始準(zhǔn)備各種年貨。那時日子雖然過得有點窮,但家家戶戶都傾盡全力地備辦著各種年貨。女人們把一年都舍不得吃的好東西拿出來,壓粉條、做豆腐、蒸花饃、煮肉、煎糕、炒瓜子;男人們趕著毛驢車去城里“大肆”采購,用生產(chǎn)隊分紅不多的錢買來窗花、紅紙、水果糖、花生、瓜子、柿餅,然后用剩下的錢給小孩兒買幾掛小鞭、二踢腳。家里富裕的人家還會買幾瓶酒、幾盒紙煙,順帶著給小孩買點起火、大地開花、銀蛇飛舞、串天猴等花炮。
除夕那天,男人們拿著寫好的對子回到家中,吃過午飯后,從面甕里挖出半碗玉米面,摻一瓢涼水,在火爐上熬成黏稠的糨糊。一個人踩著凳子爬高走低,在泥土墻上貼對子。紅底黑字的對子上了墻,把老舊的小院映襯得也有了幾分喜氣。貼好對子后,左右打量,總覺得還有什么地方不合適。猛然,用粗糙的手一拍腦門,挑起水桶向井臺走去。不一會兒,一擔(dān)清亮的井水潑在了黃土院子里,順手拿起立在門框旁的掃帚,把院子打掃一遍。從柴火垛里抽出一截枯樹根,揮起斧頭劈成一堆木條,把木條交叉搭在三塊石頭上,一座小巧玲瓏的三角形“旺火”便壘好了。在老先生家里寫的對子,除了窗口、門上貼的對子外,還給家里的米面甕寫了“糧油滿倉”,堂屋墻上寫了“抬頭見喜”,大門口寫了“出門通順”,牲畜圈門上也寫了“騾馬成群 六畜興旺”等。當(dāng)然,剛剛壘好的旺火上也不能缺一副對子,“旺火沖天”就是最好的對子,寓意著家里的日子來年會興旺發(fā)達(dá)。
做完這些,天就漸漸黑了下來。每家的屋檐下吊著一盞15瓦的白熾燈泡。此時,整個村莊靜靜地伏臥在一團(tuán)暖黃色里,空中偶爾傳來幾聲二踢腳的響聲和狗叫聲。家家戶戶牛進(jìn)圈、雞上架,屋子里升騰起一團(tuán)團(tuán)熱氣,土炕上擺上了小方桌,男人和孩子們盤腿坐在炕上,女人在鍋臺邊忙活著,一碟子豬頭肉和一盆豬肉燴菜擺在炕桌上,四周的碗里盛著糜米撈飯,條件好的人家碗里盛的是白米飯,男人往往還要喝幾盅酒。這頓飯叫“跨年撈飯”,寓意著“去舊迎新”,在新的一年里頓頓能吃上肉菜、米飯。
性急的孩子們端起飯碗,搛幾筷子肉菜,胡亂塞嘴里吃幾口,便換上媽媽年前給做好的新衣服,口袋里裝一把拆散的小鞭炮,跑出門找小伙伴玩去了。出門前,大人會說:“別太晚了啊,趕‘接神’前回來。”
此時,按民間的說法,臘月二十三小年時“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那兒匯報完一年的工作后,正在趕回人間的路上。孩子們整天聽村里的大人們說這些民間傳說,心里也有了敬畏感,對一些逢年過節(jié)的講究都會認(rèn)真遵守。按說好的時間回來和大人一起“熬年”的孩子,架不住瘋跑瘋玩一天的勞累,守著自己的一小堆鞭炮,沒幾分鐘上下眼皮就開始打架,大人們拉開被褥,讓穿著衣服的孩子躺進(jìn)被窩里。
■記憶中濃烈的年味
小時候,村子里過年響炮的時間和現(xiàn)在城里人響炮的時間不一樣。村里過年,都是等孩子睡好一覺、天微微亮?xí)r,才把孩子叫醒,開門、接神、點旺火、響炮、烤花饃、供神,等這些事做完,天也就放亮了。這時候,孩子們又開始在村子里四處瘋跑著拜年了。那些年,村里人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孩子們上門拜年討喜,也僅能拜來一把炒蠶豆、幾顆水果糖。
春節(jié)那天早上,吃過早飯的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聚在村中央的街頭。男人們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過好年了吧?”回答的話也是:“過好了,你也過好了吧?”互相說著客套話然后扎進(jìn)人群里閑談。男孩們則聚在一起,從口袋里掏出拆零的小鞭在顯擺;女孩們穿著花衣裳,跳起了皮筋。女人們照舊在家里包餃子、揀豆芽,開始準(zhǔn)備春節(jié)的午飯。家家戶戶院子里未燃盡的旺火向天空中飄起絲絲縷縷的青煙,空氣中充斥著鞭炮燃放后的硝煙味,屋頂上、地面上尚未消融的雪上落下一層紅紙屑,就像瑤池里的點點紅梅飄落人間報喜送福。樹枝上落滿了早上被響炮驚飛的喜鵲、麻雀,嘰嘰喳喳地吵個不停,間或有一只鳥兒飛落地面,快速地啄食幾下,又呼啦一聲飛回樹枝上,互相交頭接耳啄弄著羽毛。
不覺間,家家房頂?shù)臒焽瓒济俺隽藵鉄?,到了吃春?jié)午飯的時候了。不用家里女人吆喝,男人們招呼著自家孩子便往家里走去,邊走邊和人打招呼,“有空來家坐啊。”剛進(jìn)院子,便有香味從簡陋的屋子里飄出來,孩子們加快了腳步,三步并兩步地沖進(jìn)家里。一年之中最豐盛的一桌飯擺在了炕中央,爐火上的水缸里給男人溫著一壺酒,女人們還在鍋臺前忙碌著。
“前面來了一群鵝。撲通撲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漲三次,一股腦兒趕上坡?!睅煼懂厴I(yè)、在村子里當(dāng)教師的父親出了一道謎題,我和弟弟妹妹們抓耳撓腮也猜不到謎底。經(jīng)父親再三提示,剛上小學(xué)一年級的我,在母親的眨眼暗示下,終于猜到了謎底是鍋里正在煮著的餃子。吃過午飯后,家里就陸陸續(xù)續(xù)有人來了,炕上、地上坐滿站滿了人。父親忙著給男人們發(fā)煙,母親提著暖壺沖茶,炕上的木盤里放著蠶豆、瓜子、花生、水果糖。
街頭上零星地傳來幾聲二踢腳的響聲,我和弟弟妹妹們從木盤里抓起一把瓜子和水果糖,便出門玩去了。家里養(yǎng)的那條小黃狗也分外有精神,從除夕那天開始,就緊跟在我們后面寸步不離,搖著尾巴撒歡,用“汪汪汪”的叫聲表達(dá)著狗子過年的欣喜。
鄉(xiāng)下人過年,雖說有點寒酸,但畢竟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他們便把年扯得老長老長,一直到元宵節(jié)。更有人家說,過了二月二才算過完年。從正月初三開始,娘家在外村的女人們開始回娘家拜年,路上騎自行車的、趕毛驢車的,拖兒帶女滿臉喜氣地帶著年前做好的“好吃食”回到娘家。這時,親戚們的走動開始密切起來,正月十五以前,今日東家、明日西家,家家戶戶都在互相請客吃飯。平時相處好的人家,通過一頓飯,進(jìn)一步增進(jìn)了友情;有些小矛盾的人家,酒盅一端,雙手一握,也“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接下來,便是把酒言歡、暢敘友情,在酡顏赤面、互相檢討中消盡芥蒂,重歸于好。
■那些年,這些年
90年代初,大學(xué)畢業(yè)參加工作后,我在縣城娶妻生子成了家。兒子四歲時,小城里的過年氣氛還是很濃厚的。那時,城鄉(xiāng)居民的經(jīng)濟條件大有好轉(zhuǎn),進(jìn)入臘月,市場上除了各類吃食外,最熱銷的商品就是鞭炮、對聯(lián)和紅燈籠。那時,市場上出現(xiàn)了機器印刷的對聯(lián),再也不用擠著排隊去請老先生寫對子了。城里的貨攤前每天都擠滿了從村里來趕集的人,對聯(lián)攤子前也是人頭攢動,站著、蹲著、看著、問著,把家里需要貼對子地方的對聯(lián)全部買齊。孩子們依舊喜歡往煙花爆竹攤子跟前湊,拉著大人的衣袖,直到把他們看中的煙花爆竹全部買齊才算。
那時,我家已經(jīng)從有院子的平房搬到了樓房,每到過年時,小區(qū)居民便合伙在空地上壘起一個大大的炭旺火。城里過年和小時候在村里過年的習(xí)俗不一樣,每當(dāng)時鐘在午夜敲響12下時,電視上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也接近了尾聲,樓上的大人便領(lǐng)著自家孩子,從地下室?guī)旆坷锉е淮笙渥訜熁ū?,來到小區(qū)壘旺火的空地旁,十幾個大箱子圍著旺火擺了一大圈。待到這些花色繁多的煙花爆竹燃放完,東邊的天空也透出了朦朧的亮色。幾個小時過去了,回到家的兒子仍然興致勃勃,意猶未盡地吵嚷著讓我和他在陽臺上燃放彩煙花。
那些年,城里的元宵節(jié)才算真正把春節(jié)的熱鬧推向了高潮。春節(jié),是城鄉(xiāng)居民一家一戶單獨著過,元宵節(jié)則成為城鄉(xiāng)居民的一次集體活動和城鄉(xiāng)聯(lián)合狂歡。過罷年一上班,城里的各個機關(guān)單位就忙活起來了,除把自家單位披紅掛彩裝飾一新外,還制作了彩車,在街頭上懸掛起彩色燈籠;有的單位排練了節(jié)目,出動了秧歌隊、高蹺隊、旱船隊;每個鄉(xiāng)鎮(zhèn)和大點的村子都派出了鬧紅火的隊伍。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整整三天,縣城的大街小巷都人頭攢動。元宵節(jié)那天,更是街道上人最多的一天,十里八村的人幾乎傾村而出,村子里通往縣城的大道小路上都是進(jìn)城“趕十五”的人。
整整一天的熱鬧喧鬧結(jié)束后,城里人回家去吃晚飯,村里人圍在街上燃起的旺火旁烤火,都在等著看晚上八點整燃放的大型煙火,擺放在城外空地上的煙火燃放器,就像迫擊炮架一樣。八點整一到,十幾架炮口里發(fā)出一聲聲的轟隆聲,響聲過后,天空中便炸開一團(tuán)團(tuán)錦繡,迸射出七彩的焰火。此時,月色如水,在七彩焰火的映照下,抬頭仰望觀看的人群連連發(fā)出嘖嘖贊嘆,孩子們高興地笑著、跳著。半個小時后,焰火燃放接近了尾聲,住在城里的人紛紛往家走去,村里人也趁著月色照路相伴著往家趕,一路上七嘴八舌熱烈地議論著今年“趕十五”的體會。
年,就在一聲聲炮響、一句句問候聲中過完了,男女老少帶著幸福滿足的心,又開始期盼著下一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