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如果你認為只有動物能聽、能看、能吃東西、能發(fā)出聲音,那就錯了。這幾點,植物同樣能做到。植物也有“五官”,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植物也愛“聽音樂”
有研究表明,愛聽音樂的奶牛比不愛聽音樂的奶牛產(chǎn)奶量要多。同樣,音樂對于植物的影響也很大,有些類型的音樂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美國有一位學(xué)者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每天對著大豆苗播放《藍色狂想曲》,20天后聽音樂的大豆苗的重量竟然比未聽音樂的高出1/4。還有人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每天早晨為含羞草播放25分鐘古典樂曲,它的生長速度會明顯加快。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植物的葉片表面分布著許多氣孔,它們是植物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和蒸發(fā)水分的“窗口”。當音樂響起時,植物葉片表面的氣孔受到聲波的刺激,開放度會變大。氣孔變大后,植物加速吸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光合作用變得更加活躍,越來越多的有機物質(zhì)形成。這也加快了植物的呼吸頻率,植物的生長獲得了更多能量,植物因此更加生機勃勃。
植物也愛“看日出”
植物雖然沒有眼睛,但是它們可以“看到”光。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也是調(diào)節(jié)植物生長發(fā)育的重要信號。植物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zhì),叫作“光感受器”,可以感知不同波長和強度的光,并根據(jù)光的變化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yīng)。
植物對光線也非常敏感。不同的植物可以識別不同的光線,以促進自身生長發(fā)育。植物的“眼睛”是細胞中的一種色素——視覺色素。植物就是憑借這種“眼睛”,從根部到葉尖形成一種極為靈敏的感光系統(tǒng),對光產(chǎn)生既定反應(yīng)。
植物也愛“吃肉”
很多人吃飯的時候“無肉不歡”,有些植物也是“肉食主義者”。植物雖然沒有舌頭,但是它們也可以品嘗味道。品嘗味道可以幫助植物感知土壤的營養(yǎng)狀況,并選擇性地加以吸收和利用。植物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zhì),叫作“味覺受體”,也被稱為“味覺通道”,可以感知并轉(zhuǎn)運土壤中的不同離子或分子,并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yīng)。
“吃肉”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也叫肉食植物)。這些植物的葉子非常奇特,它們有各種各樣可以“吃肉”的“嘴”,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帶子,有的像貝殼。比如豬籠草,它的“嘴”像瓶子,可以散發(fā)香味引誘蟲子,然后分泌黏液,把蟲子消化掉。
植物也會“聞香識人”
植物雖然沒有鼻子,但是它們也可以聞到氣味。氣味可以幫助植物交流,并影響其生理行為。植物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zhì),叫作“嗅覺受體”或“氣味受體”,可以識別并結(jié)合空氣中的揮發(fā)性化學(xué)信號,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yīng)。
例如,菟絲子是一類寄生植物,幾乎沒有葉綠體,只能靠吸食其他植物體內(nèi)的營養(yǎng)存活。為了尋找合適的宿主,菟絲子通過聞氣味,識別出不同種類植物根部釋放出來的揮發(fā)性化合物。當聞到甲基水楊酸的氣味時,菟絲子就會向該方向生長,并鉆入宿主的根部,吸食其汁液獲取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