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張暉 秦幗英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和時代價值。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化,黃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著壓力。如何讓黃河文化與當代社會相結合,發(fā)揮其獨特的價值,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我們應積極探索和研究黃河文化的核心特征與時代價值,加強對其保護與傳承,使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
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一個漫長而豐富多樣的歷史過程。大約在7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逐漸孕育出了一系列獨特而卓越的文化現象。在這片土地上,先民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藝術形式和社會制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的發(fā)展經歷了多個階段。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化開始顯現出初步特征。隨后,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大型禮器文化和城邦文化,標志著黃河文化進入了一個高度發(fā)展的階段。在商代,黃河文化與中原王朝相結合,形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隨著時間的推移,周代的封建制度、儒家思想的興起,以及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為黃河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土壤。
在歷史長河中,黃河文化不斷吸納外來文明,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尤其是在唐宋時期,黃河文化達到了巔峰,在詩詞、書畫、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黃河文化的核心特征
黃河文化作為一種深邃博大、涵蓋廣泛的文化復合體,其概念非常豐富,既包括政治制度、經濟成就、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方面的內容,也囊括了文化概念中所包含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和情感模式,即民間信仰、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內容。從廣義上來說,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的廣大勞動人民在從事相關生產實踐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其主要特征來看,黃河文化具有多元性、延續(xù)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等核心特征,而這些核心特征又賦予了黃河文化重要的時代價值。
黃河文化的多元性
黃河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在黃河流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地理、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使得該地區(qū)的文化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
首先,黃河流域從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4 個地貌單元。豐富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為人們提供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發(fā)展路徑。例如,黃土高原地區(qū)的農耕文化與塞上草原地區(qū)的牧民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
其次,黃河上游地區(qū)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之一,多個少數民族在這里保留了獨特的傳統文化。如漢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回族文化等在此地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和特色,豐富了黃河文化的多元性。
最后,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朝代的統治者對該地區(qū)的影響和管理也不同。這導致黃河流域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歷史遺跡和文化傳統,例如夏、商、周等古代王朝在這里留下了重要的歷史遺跡。
黃河文化的延續(xù)性
中華文明發(fā)祥于黃河流域,中華民族發(fā)源于黃河流域。正是在黃河文化的豐富滋養(yǎng)下,諸多區(qū)域文明中唯有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的中原文明綿延不斷持續(xù)發(fā)展,最終成為華夏文明的主體。
首先,黃河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至今仍然在黃河流域地區(qū)有著深厚的影響力。從古代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到后來的夏、商、周文化,再到現代的民俗、民間藝術等,這些文化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黃河流域的重要文化遺產。
其次,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農耕區(qū)之一。黃河流域對農耕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耕種植技術、農事習俗、糧食文化等都在黃河流域得到了廣泛傳承和發(fā)展。
最后,黃河文化延續(xù)性的特點體現在它對社會制度演變的影響和適應能力上。黃河流域歷史上經歷了多個王朝的更迭,不同社會制度在這里相繼興衰。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當代社會,黃河流域的人民都積極探索、適應并延續(xù)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
黃河文化的開放性
黃河流域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交匯之地。無論是最早中國的二里頭遺址,還是恢宏雄偉的漢長安城,抑或是氣象萬千的漢魏洛陽城等,這些黃河文化主地標不僅見證了炎黃時期多部族的融合、秦漢時期漢民族的形成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匈奴、鮮卑、羌、羯、氐等多民族的交融,更蘊含著“和合”“大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和主流意識。最終形成了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的黃河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紐帶。從先秦時代起,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就在各民族人民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開拓中奠定了藍圖。通過對重大考古遺址的展示與挖掘,能夠充分證明,黃河流域的中原民族與邊疆民族在不斷的交流碰撞中,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核心,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
黃河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
黃河文化在其延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各地的先進文化、先進技術和生產經驗。古代典籍中記載了嫘祖養(yǎng)蠶繅絲,倉頡造字,黃帝造舟車、教民播種、馴化鳥獸等。這些都表明黃河流域先民在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黃河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還可以在黃河流域的眾多考古發(fā)現中找到證據:鞏義雙槐樹遺址的桑蠶牙雕,襄汾陶寺古城的古觀象臺,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的城壕布局和版筑技術,偃師二里頭的都城規(guī)劃、綠松石龍形器和青銅冶煉技術等。這些重要考古發(fā)現都有力地證明了黃河文化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賡續(xù)著中華文明的旺盛生命力。
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黃河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資源
中華5000 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古代四大發(fā)明和《詩經》《易經》《道德經》《論語》《史記》等經典著作。
“國學”一詞,產生于西周的洛邑,是以先秦諸子經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及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學所涉及的這些內容,其主體是在洛陽形成的,它們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我國學術思想的歷史淵源,是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資源。
黃河文化是國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
黃河文化中有大量的中華倫理道德和民族精神,是國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資源。比如:《道德經》《論語》等經典著作中蘊含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禮義仁智信”是對人性品格的道德要求;《易經》中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思想及社會人倫價值系統是黃河文化的精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寶貴的精神遺產。
黃河文化社會價值的核心就是教人如何成為人,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系統化地研究黃河文化遺產,提出現代道德人文建設的思路,從而讓大眾認識到,什么是古典文化底蘊和優(yōu)雅情懷,什么是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榮辱觀,什么樣的道德水平、審美情趣和人格素養(yǎng)才是從周公到二程所追求的目標。黃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就是通過整合這些精神遺產,重塑國魂。
黃河文化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
和諧是黃河文化的主題詞。中國人的和諧思想源遠流長,洛陽是和諧思想的發(fā)源地,集和諧思想大成者是《易經》?!兑捉洝泛椭C思想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心物同一的宇宙觀。
和諧觀念貫穿黃河文化的方方面面。洛陽古代都城建設、園林建設貫穿“天人合一”等和諧理念。熱愛和平、期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黃河流域無數先賢圣哲的理想追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
黃河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精神力量
黃河流域人民在與黃河相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以及團結合作、互助互愛的群體精神。這些精神品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和動力,對于強化民族凝聚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黃河文化以其磅礴的氣勢和久經滄桑的歷史,塑造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黃河的波濤洶涌、奔騰不息象征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奮發(fā)向前的精神追求。這種民族氣質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和寶貴財富。
黃河以其浩蕩壯闊的氣勢和激昂豪邁的歷史,喚起了中華兒女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這種愛國主義情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推動國家繁榮富強的重要力量。
黃河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了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