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輝
目前,很多家長非常重視孩子智力方面的發(fā)展,卻忽視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尤其在隔代家庭中,常因擔心孩子吃不飽或者吃得太慢而直接喂,導致孩子無法獨立進餐。成人的包辦代替使得幼兒養(yǎng)成了事事依賴的習慣。另外,幼兒在開展自理活動時常因不懂方法而遇到困難,父母為了節(jié)省時間,有時就直接代替幼兒做。當幼兒學會一些自理能力時,會因為被成人表揚而堅持做,但是當幼兒完全掌握之后,興趣就會降低。此時,父母如果沒有堅持讓幼兒自己做,而是代替幼兒完成,時間久了,幼兒就不再愿意自己動手。
綜合以上原因以及“養(yǎng)根教育”的理念,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區(qū)直第三幼兒園在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凡是幼兒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讓幼兒自己嘗試,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自主鍛煉的機會。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既包含對幼兒堅持性的考驗,又包含對教師放手和家長放手程度的考驗,需要幼兒、教師、家長、園所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幼兒層面,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識,能夠在自己能做到的情況下先動手嘗試。教師層面,最大限度地放手,在一日生活和游戲過程中切實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家長層面,形成“凡是孩子能夠自己做的,就讓孩子自己做”的觀念,在家庭生活和幼兒園生活中對幼兒保持一致要求,并能夠實際做到。園所層面,形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方面的園本課程與班本課程,并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包括自己穿脫衣服、獨立進餐、洗漱、打掃衛(wèi)生等。具體來說,我們從環(huán)境上進行熏陶、在內容上進行篩選,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營造氛圍,保障策略實施。每班開展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養(yǎng)成活動,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通過班本教研進行討論,最終確定內容和形式,比如小班可以引導幼兒將看過的圖書放回原位;中班可以引導幼兒練習穿脫衣服、扣紐扣,養(yǎng)成整理物品的習慣;大班可以引導幼兒學習根據溫度的變化增減衣物,將物品分類整理。
自然滲透,注重策略研究。教師在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自然滲透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注意養(yǎng)成的策略和方法,引導幼兒形成自主、獨立的意識,避免流于形式和刻板說教。
形成課程,鞏固養(yǎng)成成果。通過培訓、跟崗、教研、閱讀書籍等方式,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解讀能力、捕捉幼兒生長點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歸納總結能力,形成操作性強、有助于幼兒發(fā)展的課程體系。
條件保障,促進研究落地。在項目專家和市區(qū)領導的指導下,我們將自主游戲的理念貫穿于幼兒生活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依托自主游戲的推廣,幼兒園將自主觀念滲透到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信幼兒是有能力的學習者,給予他們機會,讓他們自主成長。成立專門的教科研中心,形成全園、教研組、班組上下貫通的科研網絡。同時,在“自主進餐”環(huán)節(jié),教師獲得了扎實有效、具體可行的組織策略。充分利用園本教研,預留出充足的教研時間,班組之間交流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的階段性成果,取長補短。
幼兒時期是形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和家長應給予幼兒充足的動手空間,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讓幼兒從小事做起,獲得成就感。總之,正確的觀念和適度的放手才能有效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基。
(本文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四五”研究課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yǎng)成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2021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