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因為雪的導熱本領很差,在北方,一層厚而疏松的積雪,就像給小麥蓋了一床御寒的棉被。 雪中所含的氮素,易被農(nóng)作物吸收利用。據(jù)測定,每1 升雪水里,約含氮化物7.5 克。雪水滲入土壤,就施了一次氮肥。此外,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
“涇渭分明”這個成語大家一定聽過,一般用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xiàn)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這個成語的起源,卻源自兩條河流。
你可能已經(jīng)猜到了,一條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另一條則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
兩條河流在西安市高陵區(qū)交匯時,會呈現(xiàn)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
“涇渭分明”由此而來。
“涇渭分明”怎么形成?
“涇渭分明”最直觀的表現(xiàn)就是水的顏色不同。
是什么原因造成河流水色的差異呢?簡單來說,就是兩條河流的含沙量不同造成的。渭河作為黃河的最大支流,上游河道泥沙沉積多,河水常年渾濁;而涇河發(fā)源于六盤山腹地的馬尾巴梁,上游雖流經(jīng)黃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巖層,大多數(shù)時候泥沙少,河水較為清澈。
那這樣看來,“涇渭分明”是不是就意味著涇河清,渭河濁?
盛行于春秋時期的《詩經(jīng)》中記載著——“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大意:涇水因渭水流入而變濁,水底卻清澈如故)。這說明,在春秋時期,涇河清澈,渭河渾濁。
從唐代詩人杜甫的《秋雨嘆》——“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我們又可以知道:涇河渾濁,渭河清澈。
據(jù)資料記載,歷史上涇、渭兩河的清濁變化有六次反復。
涇渭清濁的演變——一部小型農(nóng)耕史
涇渭兩水的清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人類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2400 多年前,我國正處在西周鼎盛時代,人們在渭河流域上游聚居并迅猛發(fā)展,造成了渭河流域,特別是上游水土流失加劇,渭河水由此變得渾濁起來。而這個時候的涇河流域人類活動較少,因而水質(zhì)比較清澈。于是就有了《詩經(jīng)》對“涇渭分明”的第一次文字記載。
秦漢時期,涇河上游地區(qū)接收了大批移民。隨著農(nóng)田面積不斷增大,以及森林的砍伐和草場的破壞,使得水土嚴重流失。涇河上游的馬連河,當時被稱作“泥水”,可見河中有大量的泥沙,那時的涇河是渾濁的。
地理啟蒙
·八年級地理上“河流”
· 河流在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與枯水期、含沙量、結冰期等方面的特征,統(tǒng)稱為河流的水文特征。
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族南下,農(nóng)耕族內(nèi)遷,大片耕地轉變?yōu)槟翀觥?jù)《水經(jīng)注》記載,“泥水”在當時已經(jīng)改稱為“白馬水”,可見植被的變化讓涇河上游水質(zhì)有了轉變。到了唐代以后,相應地區(qū)承受了更大的人口壓力,森林破壞加劇,涇河又轉而渾濁。渭河流域植被變化對河中泥沙量的影響,也有同樣的規(guī)律。
詩人杜甫長期居住在長安,有機會親眼看到?jīng)芪挤置鞯淖匀黄嬗^,因而在他的詩篇中自然就有了“濁涇清渭何當分”的詩句。還有詩云“旅泊窮清渭,長吟望濁涇”??梢?,在唐代,渭河水確實是清澈見底的,而涇河水是渾濁的。
現(xiàn)在,涇、渭兩河并不是所有季節(jié)都完全分明,兩條河流的清與濁常隨著季節(jié)發(fā)生交替變化。夏季豐水期,山洪會把大量泥沙沖刷入涇河,短時間內(nèi)涇河含沙量會比渭河高得多,這時的涇渭交匯處,就會看到兩河“同流合污”,甚至涇河比渭河更為渾濁。
但到了冬季枯水期,涇河的含沙量會降到雨季的千分之一左右,這時候就會呈現(xiàn)出“涇渭分明”的標志性現(xiàn)象。
中國“涇渭分明”的奇觀不止一處
除了涇河和渭河,中國還有很多“涇渭分明”的河流。
重慶朝天門——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
重慶朝天門碼頭位于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在此交匯,平時江水顏色不會有太大的差別。你們看到的交匯處形成清濁分明的“鴛鴦鍋”景觀通常是汛期限定款:如果某一條江的上游遇到強降雨等天氣,江水泥沙含量會在短時間內(nèi)發(fā)生變化,江水渾濁,導致兩江交匯處的分界線就異常明顯。
武漢——長江與漢江的交匯處
漢江,中國長江最大的支流,發(fā)源于陜西寧強縣秦嶺南麓,經(jīng)陜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和中部,在武漢市注入長江。每年春夏,隨著降雨量增多,江水上漲,長江的含沙量大于漢江的含沙量,因此呈現(xiàn)出長江水渾濁,漢江水清澈,兩條河流在交匯處形成一條清濁分明的分界線,顏色互不相容。
黑龍江——松花江匯入黑龍江
松花江為中國七大河之一, 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內(nèi)的最大支流。松花江行至同江段,水量充沛,氣勢磅礴。在這里,松花江匯入黑龍江,形成了“雙色水”奇景,青墨色的黑龍江與褐黃色的松花江猶如兩條巨龍,在江中并行向前,場面蔚為壯觀。
南京——長江與秦淮河交匯處
秦淮河可以說是南京的母親河,它有兩個源頭,東源發(fā)源于句容寶華山,即句容河;南源發(fā)源于溧水東廬山,即溧水河。兩條河流在南京明城墻東南隅的通濟門一分為二,一支匯入外秦淮河,另一支注入長江。注入長江的支流,在交匯處形成了河水與江水“涇渭分明”的現(xiàn)象。
甘肅——黃河與洮河交匯處
甘肅永靖縣境內(nèi),黃河與洮河交匯處,水面上出現(xiàn)了黃、綠兩色分界。河水青綠色的是黃河——這里地處黃河上游,還未進入黃土高原,河水還比較清澈;河水渾黃的是洮河,因為它穿越了隴西黃土地區(qū),裹挾了大量的泥沙,在這里反而客串了“黃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