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政
雖然我們以往已經在各種科幻片中看到過空間站和浩瀚宇宙的CG畫面,但當實景出現(xiàn)在大銀幕時,還是有電腦技術無法模擬的真實與震撼。
一位俄羅斯國寶級宇航員在國際空間站執(zhí)行任務時不慎受傷,如得不到及時手術救治很可能會喪命,冒險返回地球也非常危險,而空間站醫(yī)療資源有限,隊友無法為他實施手術——千鈞一發(fā)之際,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當機立斷,決定將一位富有經驗的心胸外科女醫(yī)生發(fā)射上國際空間站,為宇航員實施一場“太空手術”。
3月15日在中國公映的俄羅斯電影《挑戰(zhàn)》,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也沒有運用許多特效來營造視覺奇觀——但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奇觀——因為發(fā)生在國際空間站內的劇情,全部在國際空間站中實拍。狹小的空間站、浩瀚的宇宙、巨大的藍色星球……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部在太空實拍的劇情電影,它創(chuàng)造了歷史。
就像電影里說干就干把女醫(yī)生發(fā)射到外太空一樣,這部電影也是“敢想敢做”。北京時間2021年10月5日,俄羅斯“聯(lián)盟-2.1a”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fā)射場點火升空,將“聯(lián)盟MS-19”飛船送往它的目的地:國際空間站。坐在飛船里的人有三個:一個是俄羅斯職業(yè)宇航員安東·什卡普列羅夫,另外兩位則完全是業(yè)余人士——電影《挑戰(zhàn)》的導演克里姆·斯彭科,還有時年37歲的女主角尤利婭·別列希爾德。三人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與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黎明號”小型試驗艙對接,在那里逗留了12天來拍攝電影。
此舉不能說不冒險。就在對接時,自動對接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幸好宇航員安東經驗豐富——他曾是俄空軍上校,此前執(zhí)行過聯(lián)盟TMA-11、聯(lián)盟TMA-15M、聯(lián)盟MS-07共三次國際空間站長期駐留任務,且三次任務均擔任指令長,累計執(zhí)飛長達533天——危急關頭他手動對接成功。
而另一種冒險還在于,電影導演和女演員完全是航天“素人”。導演克里姆此前和太空最大的聯(lián)系就是他曾經執(zhí)導過電影《太空救援》。而女主角尤利婭的有利條件也只有她強健的體魄——她曾主演過戰(zhàn)爭動作電影《女狙擊手》,還曾憑此片獲得過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獎。
就像電影前半段所展現(xiàn)的一樣,素人上太空之前,必須要經過培訓——電影里是短短幾天,而實際上他們兩人的培訓長達四個半月。原本報名參加女主角選拔的演員有3000余個,經過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體能等方面的層層篩選之后,只有三名女演員進入到培訓環(huán)節(jié),經歷了失重環(huán)境、離心機等多種艱苦的訓練,最終尤利婭·別列希爾德脫穎而出。
《挑戰(zhàn)》全片164分鐘(中國上映時精簡到120分鐘),大約有一小時完全是在國際空間站的實拍鏡頭。雖然我們以往已經在各種科幻片中看到過空間站和浩瀚宇宙的CG畫面,但當實景出現(xiàn)在大銀幕時,還是有電腦技術無法模擬的真實與震撼。
電影里的實拍場景,大都是尤利婭飾演的心胸外科專家在國際空間站內為宇航員(安東飾演安東本人)實施手術的鏡頭——她需要為他做一個肺臟去蒂手術(當然手術是假的),以便使他能夠恢復正常的呼吸,從而安全回到地面。這個手術本身的難度不大,但是在失重的環(huán)境下實施,就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最基礎的困難是,如何把醫(yī)生和病人分別固定住,不讓他們在手術中發(fā)生漂移。
而電影之外,最大的難度在于,拍攝這部電影能夠用到的人力和設備太有限了——在電影里我們能夠看到,除了安東和女主角,還有兩名宇航員作為手術的助手,而這兩人原本就是身在空間站的真實宇航員,可謂“就地取材”。為了省人力,女主角本人也同時兼任了服裝師和化妝師,而導演本人則全程擔任攝影師掌鏡——這部電影太空部分的專業(yè)攝制組,迷你到只有兩個人。這兩個人不僅要拍攝空間站內場景,更厲害的是,女主角還有在艙外“太空漫步”的鏡頭——第一次上太空就出艙行走,不啻又一項巨大的冒險。
可能是為了緩解緊張情緒,電影里還幽了一默:“你們怎么敢把女性外科醫(yī)生派到沒有引力的地方做手術?”“有俄羅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h3>充分體現(xiàn)人類矛盾心態(tài)
雖然《挑戰(zhàn)》的真實畫面很震撼,但并沒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奇觀——這可能是因為,雖然《挑戰(zhàn)》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在太空實拍的劇情電影,但是這些年來我們在紀錄片中也見到過不少由探測器和太空望遠鏡捕獲的真實太空影像,更不用說基于這些真實影像所作的CG特效科幻片——這一切都使得真實的太空影像離我們并不那么遠——我們早已被各種太空奇觀震撼過雙眼。
比如3D電影的開創(chuàng)者《阿凡達》里藍色皮膚的潘多拉星球,畫面如夢如幻。比如經典的《星球大戰(zhàn)》系列中展現(xiàn)的各種奇異星球,龐大而閃耀的星系不斷變換旋轉。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對各種天文奇觀的想象。比如紀錄片《地平線系列:被黑洞吞噬》中吞噬一切的黑洞。比如《木星揭秘》里由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為我們揭開的木星奇觀:它像一個層次分明的甜點一樣,由巖石、金屬、氫氣,一層層包裹起來。又比如《BBC地平線:宇宙火山》中壯觀的太陽系火山……浩瀚無垠的太空,神秘未知的宇宙,難以想象的奇觀——真沒有比太空題材更適合大銀幕的了。
而太空之美,不只美在奇觀??平唐姓鎸嵉奶沼跋?,常常也啟發(fā)了科幻片的創(chuàng)意,從而打開了科幻片的格局,引發(fā)出人類對于太空無窮的思考。
比如早期宇航員們在月球上生活和行走的影像,“阿波羅號”登月的全過程,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巡視探測的畫面,都啟發(fā)了后世大量關于月球的電影,從科幻片《月球》到科幻喜劇《獨行月球》不一而足——而他們的共同點是,渲染了宇航員獨自一人遠離整個地球的孤獨感。在電影《太空旅客》里,5000個人一起在國際飛船“阿瓦隆號”的休眠艙里飛往外太空尋找新家園,一個提前醒來的旅客明知喚醒其他人等于殺人,還是選擇為自己找一名同伴,因為一個人清醒旅行90年,實在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孤獨。
比如科幻電影《暗物質》中涉及的“暗物質”概念,如果我們看過《了解宇宙是如何運行的》系列,就能發(fā)現(xiàn),紀錄片中銀河系“中心隆起呈圓盤狀,有兩條曲臂成拋物線狀”的“造型”,早就出現(xiàn)在無數(shù)科幻電影中。而片中所展現(xiàn)的“恒星是由宇宙塵埃、氣體、星云,還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組成”,也成為《暗物質》的創(chuàng)意來源之一。銀河系有 2000 億個恒星,太陽只是銀河系億萬恒星中的一個。即便巨大如恒星,也有自己生死存亡的規(guī)律——對于地球上的人類,又怎會不成為一種啟示。
又比如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中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遙遠星系,以及一路穿越星系、直到宇宙黑洞的想象,對后來諾蘭拍攝科幻片《星際穿越》也有非凡的啟發(fā)??苹秒娪袄锼枋龅暮诙础⑾x洞、時間膨脹、時空穿越等情節(jié),實際上也都有真實科學發(fā)現(xiàn)作為理論支撐。
“聯(lián)盟MS-19”飛船的“乘客”:(從上到下)俄羅斯職業(yè)宇航員安東·什卡普列羅夫,女主角尤利婭·別列希爾德、《挑戰(zhàn)》的導演克里姆·斯彭科。
而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的“引力彈弓”“洛希極限”等設定,背后同樣也都有科學作為理論支撐。電影里,人類面對太陽即將毀滅的危機,決定將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前往新星系尋找生存的希望。這一設定本身也涉及了天文學中的恒星演化、行星運動以及星系間旅行等科學概念。
反過來說,雖然人類尚未涉足火星,但是由火星探測器所拍攝到的火星表面照片上,那些巨大的火山、紅色沙漠,都讓人對它寄予了很大的發(fā)現(xiàn)新生命的希望。受此啟發(fā),科幻片《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就被“發(fā)射”上了火星,還在火星上自食其力種起了土豆——這里的靈感可能也是來自于宇航員會在空間站里種西紅柿。而在另外一部科幻電影《異星覺醒》中,宇航員們真的在火星發(fā)現(xiàn)了新的生命——一種渾身都是大腦、渾身都是肌肉的觸手系生物——但它的恐怖力量卻最終將宇航員們集體“團滅”,連空間站都被這個一開始只有米粒大小的生物給摧毀。這些立意截然相反的科幻片充分體現(xiàn)出地球人對于外星生物的矛盾心態(tài):既想它存在,又怕它的存在會威脅到人類生存。
對廣袤宇宙和地外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然是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很多時候,我們熱衷于展示對外太空的想象,其實是對自己所居住的地球村、對自身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浩瀚的宇宙中,數(shù)以億萬計的星球中,人類顯得如此渺小,仿如一粒微塵。這種強烈的對比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價值、生命意義以及人類文明的未來。
“有俄羅斯女人的地方,就有引力?!?/p>
而當我們生存的地球面臨危機,人類應該怎樣應對,不同的思路里又蘊含了不同的文化——歐美大片里常常是“飛船派”占主流,讓宇航員帶著人類的DNA庫飛往外太空尋找新的家園。而《流浪地球》出于中國人對土地的牽掛,卻是眼見地球就快毀滅了也要“帶球跑”。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曾說:“年輕導演會關注科技屬性中的高概念,他們嗨的是技術。但我們不要忘掉科幻電影的本質是電影,而電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們的高概念、高技術和情感沒有關系的話,它就變成了科普?!?/p>
從這個角度來說,俄羅斯創(chuàng)造新歷史的這部太空實拍電影《挑戰(zhàn)》,確實沒有玩任何高概念,反而情感牌實實在在打了不少——女主角生活在地球上時,一邊忙著每天做幾臺手術,一邊還要應對青春期打架的女兒、患有心臟病的老母、陰晴不定的情人以及當年丈夫車禍死亡留下的心結……對每天活得焦頭爛額的她來說,突然被發(fā)射到太空,竟顯得像是一種救贖了。到了國際空間站之后,在手術過程中,她的“隊友”對她進行了無私的守望相助,這密閉空間里的一場醫(yī)療,不僅是對宇航員開刀,其實也像是給女主角的心理疏導。到最后手術成功,她獨坐在角落里流下眼淚,那個象征心結的小小耳環(huán),終于可以輕輕放下了——她拜托宇航員在下次出艙行走時,幫忙把它留在外太空。
電影的最后,女主角順利回歸地球村,在醫(yī)院的電梯里與她的男友重逢。男友問她:“太空怎么樣?”她回答:“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