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由從美國歸來的火箭專家錢學森任院長,專門研究導彈。后來,中央軍委進一步明確“兩彈(導彈、原子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把導彈擺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東風一號”:首枚仿制近程地地導彈
1956年底,蘇聯(lián)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在尖端技術援助領域開始有所松動,向中國提供兩枚供教學用的P-l模型彈(該導彈是蘇聯(lián)仿制德國 V-2導彈所生產的),一發(fā)是供教學用的解剖彈,一發(fā)是完整的可供拆裝的導彈。這兩發(fā)P-l導彈在我國導彈事業(yè)創(chuàng)建史上發(fā)揮了特殊作用。通過拆裝、測繪和反設計,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五院)的研制人員初步掌握并作了技術上的準備。
1957年9月,聶榮臻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中蘇正式簽署《國防新技術協(xié)定》。根據協(xié)定,蘇聯(lián)同意在導彈、原子彈試驗方面對中國予以援助。12月,從蘇聯(lián)引進的兩枚P-2導彈及一套地面設備運抵北京。 P-2導彈是P-l導彈的改進型,并非蘇聯(lián)的最先進型號。
1958年春,五院明確仿制P-2導彈的分工:一分院負責總體設計和彈體、發(fā)動機研制,二分院負責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五院和解放軍炮兵司令部等單位聯(lián)合組建了教導大隊,進行導彈運輸、測試、起豎、指揮、發(fā)射和實戰(zhàn)操作等訓練和演習。
經過不懈努力,研制團隊終于在1960年下半年研制出“1059”導彈,準備11月5日試射。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發(fā)射導彈。11月5日清晨,聶榮臻在錢學森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指揮所。9時整,隨著一聲巨響,大地顫抖起來,10分鐘后,導彈準確地命中550千米外的預定目標區(qū)。發(fā)射場爆發(fā)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和潮水般的歡呼。1960年12月6日和12月16日,第二發(fā)、第三發(fā)“1059”導彈再次發(fā)射成功,既而先后生產了兩批30發(fā)導彈。
1964年,“1059”導彈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其名字來源于毛澤東的名句“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皷|風”家族的第一位成員誕生。
“東風二號”:首枚自行研制中近程導彈
“1059”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仿制階段將要結束,開始轉到自行研制階段了。
1960年3月,五院一分院就組織了自行研制導彈的方案制訂與論證工作。六七月間,“東風一號”導彈仿制進入關鍵階段,一分院已經完成了“東風二號”的方案設計。
從仿制到自行研制是一個質的飛躍,“東風二號”研制團隊迎難而上,很快完成了初步設計。1961年春,設計圖紙陸續(xù)下達試制廠,研制團隊攻克了各個技術難關,不到一年時間,彈體、發(fā)動機和控制系統(tǒng)都相繼生產出來,隨后對彈體結構進行了靜力試驗,對發(fā)動機進行了各種試車,并完成了控制系統(tǒng)地面仿真試驗。
1962年3月21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枚“東風二號”導彈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然而,起飛后幾秒,導彈即出現了擺動和滾動,并明顯地偏離射面,18秒時發(fā)動機起火,隨即關機,69秒時導彈在離發(fā)射塔680米處墜毀,數十噸液氧、酒精燃起大火,冒起的煙塵形成像核爆炸一樣的蘑菇云,地面被炸出一個深6米、直徑22.6米的大彈坑。現場人員都驚呆了,不少人流下了痛心的眼淚,有的甚至號啕大哭。
面對首發(fā)失敗,錢學森傳達了聶榮臻的慰問和鼓勵:“不要追查責任,但要總結經驗教訓。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吃一塹長一智,通過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zhàn)?!痹谄D苦而細致的分析、研究、計算、試驗的基礎上,1962年5-6月,召開了9次故障分析會議,最終找到了試驗失敗的原因。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研制團隊先后完成了大量的研究、設計、試制和試驗工作,成功地進行了發(fā)動機性能和可靠性試車,以及多次全彈地面試車。
1964年6月29日,經過改進的“東風二號”導彈再次進行發(fā)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7月9日和11日,又連續(xù)發(fā)射兩發(fā)“東風二號”導彈,均獲得成功。從此,中國導彈科技隊伍初步掌握了自行研制彈道導彈的技能,邁出了獨立設計、研制的堅實的第一步。
“東風二號甲”:首枚導彈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舉世震驚。但有西方媒體嘲笑中國“有彈無槍”,說的是原子彈只是“子彈”,沒有導彈這支“槍”配套。
其實,1964年5月,五院和二機部就開始了“兩彈結合”早期方案的研究、設計和論證,開始為原子彈造“槍”作準備了。同年9月17日,領導中國尖端武器研制的中央專門委員會正式對“兩彈結合”試驗作了部署,要求抓好“小”“槍”“合”“安”四件大事。
“小”指的是原子彈要小型化;“槍”指的是研制原子彈的運載工具,改進“東風二號”導彈;“合”指的是“兩彈結合”,為適應原子彈的要求,導彈必須要作許多相應的技術改進;“安”指的是安全。按照中央的要求,“兩彈結合”先分導彈、核彈頭兩條線進行。就原子彈頭與導彈的“結合”問題,二機部、七機部的科技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多次技術論證與協(xié)調,并按分工開展了研究試驗工作。
1966年10月26日凌晨,裝載導彈、核彈頭的運輸車,頂著大風駛往發(fā)射陣地。27日凌晨,完成導彈與核彈頭的對接,9時,核導彈點火騰空而起,向西飛行。頭體分離后,核彈頭按預定彈道,經過894千米的飛行,飛到彈著區(qū)上空,9時9分14秒,核彈頭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生成一個巨型蘑菇云,測定爆炸威力為1.2萬噸TNT當量,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兩彈結合”試驗成功,標志著中國有了能用于實戰(zhàn)的核導彈。1967年12月,“東風二號甲”改進型導彈定型,隨之進行小批量生產。1969年,“東風二號甲”改進型導彈正式列裝部隊,是第一代為我國站崗放哨的戰(zhàn)略核導彈。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打擊能力的國家。
“東風五號”:首枚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五號”導彈的研制于1965年3月啟動。剛剛完成“東風二號”研制任務的一批科技人員轉戰(zhàn)到“東風五號”的研制現場。到1966年7月,“東風五號”大部分方案設計報告完成,只有控制與彈頭兩個分系統(tǒng)還在繼續(xù)論證?!皷|風”二號、三號、四號三者之間都有技術繼承性,而“東風五號”研制的技術跨度較大。研制團隊面臨著大推力火箭發(fā)動機技術、計算機制導技術、推力矢量控制技術、新型突防技術、地下井熱發(fā)射技術等十大關鍵技術的攻關難題,且個個都是“攔路虎”。
1970年5月,在北京地區(qū)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東風五號”大會戰(zhàn),北京市共有11個工業(yè)局、5個區(qū)、6所高校以及中央部屬的12個單位參加。當年11月,“東風五號”開始總裝測試,因每個分系統(tǒng)都是帶著問題組合起來的,各分系統(tǒng)接口之間匹配存在很多問題,導致總裝測試中問題迭出。導彈一般總裝測試只需要1個多月,而“東風五號”從進入總裝廠開始,沒日沒夜地一干是100天。1971年6月,“東風五號”導彈01批次首發(fā)遙測彈終于完成總裝。6月25日,首發(fā)遙測彈出廠運往發(fā)射基地?;販y試中問題依然不斷,結果又搞了將近100天,最后所有問題基本解決。從開始研制到豎立發(fā)射場,“東風五號”已歷時5年。
1978年10月5日,“東風五號”02批第一枚遙測彈,在酒泉試驗基地低彈道飛行試驗獲得成功。1978年、1979年又進行了6次試驗,均獲成功。國防科委決定,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從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發(fā)射,試驗代號“580”。
1980年5月18日凌晨2點,我國首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矗立于酒泉試驗基地的發(fā)射臺上。上午10時整,“東風五號”拔地而起,直刺云天。導彈飛行29分57秒,橫跨南北半球,穿越6個時區(qū),射程9070千米,飛向了預定海域。
(摘自《黨史博采》梅興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