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超
(日照市嵐山區(qū)高興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日照 276800)
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是指在傳統(tǒng)的小麥種植技術基礎上,應用先進的種植理念、新技術以及新方法,在保證小麥生長環(huán)境和條件的前提下,使種植出來的小麥不受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有害物質的影響,從而達到綠色環(huán)保標準的一種小麥種植技術。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綠色小麥種植技術不僅能夠提高小麥產量,還能夠保障食品安全,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因此,相關部門要積極推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加大宣傳力度,使其能夠得到有效推廣。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高度關注綠色食品。綠色小麥與普通小麥在種植方面相比,前者更加符合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理念。隨著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種植人員將綠色種植技術應用于小麥生產中,明顯減少了以往秸稈焚燒現(xiàn)象。同時,在小麥病蟲害防治方面,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已經開始取代以往的化學防治,在保障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的同時,確保小麥的種植品質[1]。
隨著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種植人員開始應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提高了小麥的產量,將種植效益逐步轉變成為經濟效益。經由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所培育出的小麥,營養(yǎng)價值相對較高,符合人們對小麥食品的營養(yǎng)需求,使市場對于綠色小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谑袌鲂枨蟮脑黾?,可以有效擴大種植范圍,提高種植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當地綠色農業(yè)健康發(fā)展。
隨著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理念的深入與落實,人們高度重視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生態(tài)水平等方面的問題及保護措施,人們對食品安全質量問題也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和標準。普通小麥在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為了獲取更高產量,往往會使用較大劑量的化學肥料,不僅會對土壤造成影響,化學殘留物也威脅小麥的食品安全。與普通小麥不同的是,綠色小麥具有更高的產量及經濟價值,且在種植過程中,不會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損害或污染。
在農業(yè)蓬勃發(fā)展的工作下,這一種植轉變與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新要求相符合。采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可以為小麥種植人員提供更優(yōu)質、更現(xiàn)代化、更綠色的方式。而且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對于施肥方案、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也提出全新的實施思路,不僅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頻率,還有利于提升國內食品安全質量水平。
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選擇品種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需要考慮抗病能力、抗旱能力、抗凍能力以及耐瘠薄能力等方面。例如,某北方地區(qū)春季經常出現(xiàn)倒春寒天氣,需要選擇一些抗旱、耐寒、抗倒伏以及耐瘠薄能力比較強的品種。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需要根據當地氣候和環(huán)境特點來決定,如果當地氣溫較高,可以選擇早熟品種;如果當地氣溫較低,可以選擇耐低溫和耐瘠薄品種。因此,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種植習慣以及土壤條件等確定小麥品種,從而有效提高小麥產量。
甄選完小麥品種后,種植人員可以晾曬所選的種子,避免小麥種子因濕度過大,在種植過程中腐爛。此外,種植人員還可以對小麥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噴灑適量藥劑,從而提高小麥種子的抗病蟲害能力。但是在進行藥劑拌種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劑的噴灑劑量[2]。
不同種植區(qū)域中的地形與土質不一樣,土壤中的肥力與養(yǎng)分情況也不同。小麥種植土地的環(huán)境較差時,會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在選地時,優(yōu)先選擇土壤土層深厚的種植區(qū)域,并考慮田間排水性能、澆灌條件等因素。也可以邀請專業(yè)的農業(yè)技術人員對土地中的有機物含量或肥力進行檢測,保證種植人員可以科學合理地選擇小麥種植地。選擇完小麥種植地,要進行整地與施肥工作,整地時的翻整深度為25 cm 左右,同時保證小麥種植地表層土壤平整。土壤內部松軟多氣孔,有助于空氣在土壤中流通,為小麥茁壯生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與支持。在小麥種植田中,可能會出現(xiàn)深淺不一的地塊,應使用土地深松機進行深松處理。整地后,就可以對小麥種植區(qū)域進行施肥處理。
種植人員需要根據不同的小麥品種,確定不同的播種時間。播種時間過晚過早都將對小麥種植品質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種植人員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天氣情況以及室外溫度,合理選擇小麥種植的密度以及播種方法。一般情況下,綠色小麥的苗帶寬度不能低于8 cm,平行距離不高于25 cm,播種深度需要控制在3~5 cm。分蘗量相對較低的小麥品種,播種量需要控制在300 萬株/hm2內;分蘗量相對較高的小麥品種,播種量需要控制在255 萬株/hm2內。同時,種植人員在種植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機械化設備種植小麥。機械化種植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小麥種植效率,使小麥種植形成規(guī)?;?,幫助種植人員增產創(chuàng)收,減輕種植壓力。
田間管理是綠色小麥種植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切實做好田間管理,也是有效提升綠色小麥種植效益的重要途徑[3]。
種植人員需要定期對小麥田進行松土與除草,提高土壤通透性,還可以有效清除田間病蟲害。定期清除田間雜草,也是保證小麥健康生長的必然之舉,雜草過多會與田間小麥爭奪養(yǎng)分,從而影響小麥的產量。因此,種植人員需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需要注意的是,在對雜草進行清除的過程中,需控制除草劑的劑量,防止除草劑對小麥造成不良影響。
種植人員需要進行育苗與補苗。在小麥播種后,種植人員需要對小麥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播種10 d后,種植人員需要對田間缺苗的區(qū)域進行補種,針對一些小麥生長過盛的區(qū)域,需要對其進行抑制,避免過分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對周圍的小麥生長造成不良影響。
種植人員需要對小麥田進行科學施肥。根據小麥的不同生長階段,對小麥追加不同的肥料,倘若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葉片發(fā)黃的問題,種植人員可以對小麥追加尿素或鉀肥。在小麥的生長發(fā)育階段,種植人員需要控制氮肥施用量,施用量不能過多,保證小麥不會出現(xiàn)徒長現(xiàn)象。
種植人員需要對田間進行科學灌溉。應根據當地天氣情況進行灌溉,在澆灌的過程中,需要控制灌溉水量,避免灌溉水分過多,從而導致小麥根部出現(xiàn)腐爛的情況。
種植人員需要切實做好防倒伏措施。綠色小麥在生長的中后期,比較容易出現(xiàn)倒伏問題,從而對小麥的質量和產量造成影響。因此,種植人員需要針對該狀況,及時制訂防倒伏措施。
在早晨露水干后收獲小麥,應注意安全,防止機械損傷。收獲后,應及時晾曬、儲藏,防止霉變。晾曬后的小麥要放在通風干燥的地方,以便儲存時間更長。在收獲過程中,注意將小麥穗與地面保持一定距離,防止穗頭被風吹走或被風吹落。此外,在收割過程中應盡可能避免小麥秸稈的殘留和碎草等雜物的殘留[4]。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發(fā)生病蟲害,因此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小麥常見的病蟲害有蚜蟲、赤霉病、白粉病等,可以采用農業(yè)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等。
蚜蟲卵和幼蟲在小麥根部越冬,小麥抽穗后蚜蟲會轉移到麥穗上,嚴重影響小麥產量。防治蚜蟲應以農業(yè)措施為主,控制麥田雜草生長,在小麥生長中后期及時噴施殺蟲劑。也可以采取天敵防治的方法,如瓢蟲、食蚜蠅、草蛉等。
赤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現(xiàn)為小麥穗部發(fā)生病害。防治赤霉病時,可以采用種子處理、農業(yè)措施和物理措施等,如選擇抗病品種、種子處理和拌種等。在小麥抽穗前進行灌根處理,可以有效控制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赤霉病發(fā)生后要及時噴藥防治,以免造成更大損失。
防治白粉病時,可以采取農業(yè)措施與物理防治相結合的方法,如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減少病菌源等。同時,通過輪作倒茬和清理麥田雜草,降低病害的發(fā)生概率。
倒伏會對小麥產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和損失,當小麥幼苗順利度過生長初期,進入中后期生長階段,有可能發(fā)生小麥大面積倒伏的問題。為了降低小麥倒伏的發(fā)生風險,需要合理把控小麥施肥量,避免小麥徒長。當小麥逐漸進入拔節(jié)期,可以重點對小麥幼苗的葉面部分進行施肥,幫助小麥逐步提升自身的抗風、抗倒伏能力,也可以噴灑質量濃度較低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小麥葉片光合作用的進行,提高小麥的抗性,避免發(fā)生倒伏。
就當前的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工作而言,雖然有關部門做到了有效推廣,但是推廣范圍卻有待擴大。因此,有關部門需要加大推廣宣傳力度,擴大推廣宣傳影響。
切實利用好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通過專業(yè)的科學設備,將網絡信息作為推廣宣傳核心,將新媒體技術作為推廣與宣傳的平臺,打破以往推廣與宣傳工作的時空限制,使越來越多的種植人員可以通過智能移動終端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進行全面了解,真正實現(xiàn)無邊界的種植技術宣傳。基于“互聯(lián)網+”模式的綠色小麥種植技術宣傳,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視頻、音頻以及圖文信息對種植技術進行宣傳。推廣人員可以設置關鍵詞,使種植人員借助關鍵詞對自身所需的種植技術進行檢索,從而極大提高種植人員的檢索效率。同時,推廣人員可以與種植人員現(xiàn)場連線,針對種植人員的一些專業(yè)問題進行解答。推廣人員可以和推廣區(qū)域的種植人員建群互動,使種植人員與技術人員在同一個微信群中交流種植經驗與技術要點,保證種植人員可以更為深入地了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明晰綠色種植技術推廣的價值與意義。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宣傳效果,對此,技術人員可以聯(lián)合示范種植基地,建立專項信息交流平臺,吸引更多種植人員參與到綠色小麥種植中,為小麥種植人員與技術研究人員提供一個更暢通的交流合作機制。
由于種植人員的年齡相差較大,一些中老年種植人員對于小麥種植的關注程度相對較高,但是由于中老年種植人員對于新媒體技術的接受程度相對較低,使得推廣工作受到一定阻礙。推廣人員可以充分利用傳統(tǒng)媒體推廣種植技術,使中老年種植人員可以借助電視、廣播或報紙等,對種植技術要點進行了解與掌握,保證各個年齡階層的種植人員都可以了解綠色小麥種植技術。
為保證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順利推廣與宣傳,有關部門可以指派專業(yè)種植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對種植人員進行現(xiàn)場指導,并組織種植人員定期學習種植技術,從而切實提高種植人員對于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掌握程度,并發(fā)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在切實擴大宣傳與推廣范圍的同時,還可以幫助種植人員更好地明晰小麥市場形勢以及需求。
技術人員應深入種植一線,幫助種植人員解決綠色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拉近與種植人員之間的距離,獲取信任與理解。同時,技術人員可以組織種植人員進行技術學習,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深入了解種植要點,將種植技術充分落實在實際種植中。我國應用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時間相對較晚,可以學習與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先進種植技術,并對其進行改良,使其可以切合符合我國的基本種植情況。
除此之外,推廣人員需要定期接受有關部門組織的教育學習,以此提升自身的推廣技巧以及思想道德意識。推廣人員需要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進行全方位掌握,并鍛煉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加強推廣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推廣人員可以從內心重視推廣工作[5]。
當地有關部門可以積極主動構建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區(qū),從而使種植人員可以直接觀察到綠色小麥種植技術的價值與作用。也可以讓種植人員親身參與到綠色小麥種植區(qū)的構建中,從而使種植人員可以直觀感受到傳統(tǒng)種植技術與綠色種植技術之間的差異。同時,在對技術的推廣過程中,需要根據示范區(qū)建設的實際情況,對推廣資金進行調整,建立健全基礎設施,彰顯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效能,全面提升綠色小麥種植技術推廣效益。
在構建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的過程中,推廣人員可以邀請種植人員參觀基地,使附近的種植人員可以近距離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以及先進的設備進行觀摩,進而從多個方面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進行了解。在構建示范基地時,當地政府需要提供有效支持,保證綠色小麥種植示范基地可以快速建成。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目前我國小麥種植面積約占全部耕地面積的60%以上。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綠色食品已成為人們生活消費中追求的新時尚。為了滿足人們對綠色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當地有關部門需要從科學種植和管理方面著手,建立綠色小麥生產技術體系,對綠色小麥種植技術進行全面推廣,切實促進當地農業(yè)經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