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張 俊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眼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眼眶腫瘤是指發(fā)生于眼眶部位的腫瘤,多由眼眶部位機體變異細胞過度增殖或遠處轉移所導致,好發(fā)于中年女性群體。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習慣和生活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眼眶腫瘤發(fā)生率也逐年上升[1]。眼眶腫瘤早期無特異性癥狀,當腫瘤達到一定體積時才會壓迫視覺神經等出現眼球突出、疼痛、視力下降等癥狀,嚴重時導致顱骨損傷甚至失明[2]。目前,手術是治療眼眶腫瘤的重要手段,眼眶腫瘤切除術可快速、有效地治療病癥,但切除手術屬于侵襲性操作,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且眼眶解剖結構復雜,空間較狹小,集中較多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圍手術期護理不當會增加其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散大及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3-4]。研究[5]表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會影響治療效果。此外,術后較高并發(fā)癥和致盲風險都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探尋一種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降低患者并發(fā)癥,是改善康復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6]。傳統(tǒng)圍手術期護理干預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難以滿足患者臨床護理需求。近年來,隨著護理水平的提高,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在各類手術治療護理中被廣泛應用,且均取得較好效果,為臨床護理提供科學、全面、系統(tǒng)的護理流程依據?;诖耍狙芯窟x取2018 年9 月—2020 年12 月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06 例眼眶腫瘤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將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眼眶腫瘤切除術患者護理中的效果?,F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9 月—2020 年12 月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106 例眼眶腫瘤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53 例。參照組中男33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43.24±6.80)歲;平均病程(7.16±1.64)d。研究組中男32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43.27±6.81)歲;平均病程(7.14±1.63)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符合眼眶腫瘤診斷標準,具有溝通能力,符合手術指征,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臨床資料不完整,中途退出。
參照組進行口頭宣教,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協(xié)助完成檢查,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和飲食指導,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研究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建立由眼科主治醫(yī)師1名、護士長1名及護士4名組成的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對小組成員眼眶腫瘤危害、護理、飲食、用藥及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相關知識進行培訓。組員查閱數據庫,結合臨床經驗,初步確定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干預計劃,由護士長采用德爾菲法向院外眼眶腫瘤權威護理專家征詢2 輪意見,各組員結合專家意見對干預方案進行匯總,最終確定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方案,并以表單形式呈現,見表1。由責任護士按照臨床路徑表完成相關護理措施,護士長不定期對護理路徑表內容進行抽查,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
表1 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
(1)并發(fā)癥: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主要包括感染、眼球運動障礙及瞳孔散大。(2)康復效果:調查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主要包括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用時越短表明康復效果越好。(3)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7]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該問卷包括生活狀態(tài)等4 個維度評分,得分范圍為0~100分。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例(%)
實施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后,研究組患者切口愈合、住院及術后恢復時間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情況(±s) d
表3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情況(±s) d
組別參照組(n=53)研究組(n=53)t值P值切口愈合時間10.59±2.03 7.29±1.46 9.608<0.050住院時間12.85±2.79 10.19±2.43 5.234<0.050術后恢復時間19.07±3.41 11.59±2.16 13.491<0.050
實施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參照組(n=53)研究組(n=53)t值P值干預前60.16±8.58 60.21±8.61 0.030 0.976干預后71.49±9.26 81.71±10.37 5.352<0.05 t值6.534 11.613 P值<0.05<0.05
眼眶腫瘤患者通常會出現眼眶腫物、眼球運動受限及視力下降等癥狀[8]。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該疾病通常采用手術切除眼眶腫瘤的方式進行治療,可防止腫瘤細胞轉移,緩解其不適癥狀,但手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會引起患者產生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若圍手術期護理不到位,易導致患者出現感覺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瞳孔散大及感染等并發(fā)癥[9-10]。研究[11]表明,有效護理可降低眼眶腫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促進疾病康復。因此,如何降低術后并發(fā)癥,提高其生活質量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話題[12]。
傳統(tǒng)圍手術期護理多依據臨床護理經驗干預,缺乏標準化措施,導致患者治療及康復效果不理想,進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3]。研究[14]表明,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防止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患者康復。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整體護理模式,該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為患者制定具有時間順序性的圍手術期護理計劃,避免護理人員個人能力差異出現護理缺陷,同時能使患者明確護理目標,主動參與到疾病護理過程當中,其目的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為患者提供最優(yōu)質護理服務,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將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患者護理中,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專家意見,共同制定干預方案,可確保干預措施的科學性及有效性;通過為患者制定由入院至出院的護理計劃,嚴密觀察患者各階段的病情變化,促使護理人員有計劃、有預見性地主動實施護理措施,可避免由于護理人員計劃性差錯而影響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降低眼眶腫瘤切除術患者并發(fā)癥,提高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究其原因可能為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將護理過程標準化、細節(jié)化、階段化,術前從患者身心等方面做好干預,認真做好術前準備,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術中控制好室內溫度及濕度,并給予患者術中保溫措施,協(xié)助醫(yī)師進行麻醉,醫(yī)護人員操作過程中遵循無菌原則,確?;颊呤中g得以順利進行,術后正確評估術后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做好預防護理干預,有效防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提升患者生活質量。這與肖艷等[15]在關于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研究中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降低眼眶腫瘤切除術患者并發(fā)癥,提高康復效果,改善生活質量。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評價標準偏向主觀評價,今后研究中應增加研究樣本量和客觀評價指標,進一步為臨床實踐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