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燕
2014年3月,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指向三個維度: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把數學核心素養(yǎng)表述為“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我從課堂教學實踐案例入手,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以深度教學理論為指導,進行小學生深度學習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探索出促進小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整體設計,把握數學學科知識本質
數學課程改革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與理解,教師上課前要整體解讀教材,不僅要清楚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同時要關注其縱向銜接,還要根據需要進行內容整合,重構補充。使教學結構更加豐滿,讓每節(jié)課都能切中知識要害,落實到數學本質。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教學內容,教材分為《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圓的面積》三塊,共8課時。每塊內容由新授課及練習課組成,圓的面積中還涉及以“圓與方”為載體的解決問題教學內容。
上課時,我對課時進行了“立”“改”“整”“拓”等一系列操作?!傲ⅰ薄趫A的本質“一中同長”,設計了《圓的認識》;“改”——設計了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圓的周長》和《圓的面積》。前者根據直徑和周長的關系,探究圓周率,后者推導圓面積公式,轉化中初步感受極限思想;“整”——整合練習和例題學習,變?yōu)閼霉浇鉀Q問題的綜合性學習,多樣面積公式推導發(fā)展幾何推理能力;“拓”——基于學生學情,以圓與方為主題,將面積差比拓展到倍比,溝通圓與方的關系,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模型。
策略二:問題引領,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發(fā)展
問題是一切探究活動的根源,沒有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優(yōu)化數學問題情境的設計,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發(fā)展。如利用數形結合,使學生數學思維可視化;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使數學思維靈活化;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質疑的機會,鼓勵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進一步探究,使數學思維深刻化。
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單元時,學生認識了周長這一概念。為了在實際教學中挖掘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關注形狀的變化引起周長變化,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重要特征。我設計了如下兩道練習題:(一)將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小長方形,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和跟原來的長方形比,有什么變化?(二)將兩個一樣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想一想,有幾種拼法?怎樣拼周長最短?怎樣拼周長最長?讓學生通過剪拼,理解剪一刀,周長增加兩條邊,周長變長;兩個長方形拼成一個圖形,周長減少兩條邊,周長變短。然后繼續(xù)將問題聚焦“怎樣拼周長最長,怎樣拼周長最短”,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計算,有目標的拼組,從而發(fā)現重合的邊越長,周長越短,重合的邊越短,周長越長,思維層次進一步提升。
策略三:思想滲透,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是數學的靈魂。學生只有掌握了隱含在數學知識體系中的思想方法,才能更全面更深人地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一節(jié)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數學課,留給學生的是持久的數學思考和非常受用的解決問題的數學方法。
如我國古代數學的經典趣題“雞兔同籠”, 可以滲透這些思想。(一)化繁為簡思想。通過古人的大數據——35個頭、94只腳算分別有幾只雞兔,到例題的小數據算雞兔分別有幾只。(二)枚舉思想。讓學生嘗試利用列表的方式將雞兔的所有情況列出來,從而解決問題。(三)數形結合思想。用畫圖法解題,如圖,用○表示頭,用 / 表示腳, 直觀的得出出結論。(四)假設思想。有假設置換法、抬腳法等。(五)模型思想。在探究雞兔同籠問題中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假設——檢驗——提煉——應用”。(六)方程思想。設雞或兔任意一種為x只,然后根據雞、兔的只數與腳的總只數的關系尋找等量關系來列出方程。教師潛移默化地把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科學地思考問題、探索規(guī)律、獲得解題的策略,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
策略四:多維評價,激發(fā)學生深度學習潛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建立目標多元、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重視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評價目標著眼發(fā)展: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尊重差異,彰顯特長;評價主體實施多元:加強學生自評、他評、互評,師生交互評和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內容走向增值:除了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評價之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努力程度、品德、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成長;評價方法選擇多樣,如可采用數學檔案袋、數學反思日記、數學作文、數學口試、觀察記錄、數學調查報告等評價方式。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主要載體是學科知識,主要路徑是學習活動,主要保障是課堂評價,起主導作用是學科教師。教師要通過教師深度的教和學生深度的學的有機結合,引領學生超越表層的知識學習,深入知識內在的邏輯思維,挖掘知識本質特征和豐富內涵,在教學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