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峰
《紅樓夢》是新課標、新教材規(guī)定的高中生兩本必讀書(另一本為《鄉(xiāng)土中國》)之一,同時,《紅樓夢》整本書閱讀也被列為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的一個獨立單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數(shù)年前,在網(wǎng)絡流行一份“死活讀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上,《紅樓夢》卻位居榜首。
一邊是課標教材要求必讀,一邊是“死活讀不下去”,高中生面對這般困境,如何破解?也許,項目化學習是一個不錯的破解之道。因而,作為《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項目化學習的導讀課,需要承載一些獨特的功能,引導學生成功“入項”。
一、激趣
2020年上半年,在浙江省正式投入使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前夕,筆者曾針對浙南浙北幾所不同層次學校高中生的《紅樓夢》閱讀情況進行過一次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對《紅樓夢》不甚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之所以入選“死活讀不下去”榜單,《紅樓夢》確實有其自身的原因。從作品本身來說,小說中數(shù)量眾多的登場人物、復雜的人物關系、半文半白的語言和較長的篇幅等都對學生的閱讀體驗影響較大,而大量的詩詞、生僻字、古代風俗人情和文化知識等方面也為學生閱讀設置了不小的障礙。如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學生容易在《紅樓夢》的閱讀過程中逐漸喪失興趣,以致很難體會到這部偉大小說的魅力。因而,導讀課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孫元菁老師在導讀課中,先以1987年版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的三張劇照導入,讓學生猜測圖中人物是哪三位主人公,并順勢引入了“黛玉葬花”“共讀西廂”“木石前盟”“金玉良緣”等相關情節(jié),展示《紅樓夢》全書的一條主線—寶黛釵的情感線。然后再以前五回目錄引導學生探究《紅樓夢》全書的另一條主線—賈府的興衰線。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由淺入深、提綱挈領地梳理了本書的情感線和興衰線,抓住了本書的核心內(nèi)容,為學生進一步閱讀整本書搭建了絕佳的學習支架,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堂課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漸入佳境,有學生不禁發(fā)出了“《紅樓夢》的內(nèi)容原來這么豐富啊”的感嘆!可見這節(jié)課的激趣之效。可以預見,學生在課后主動閱讀《紅樓夢》的意愿、興趣和熱情均得到了提升。
二、評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幾項具體的要求:“在指定范圍內(nèi)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shù)架構(gòu),理清人物關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shù)價值?!盵1]11-12這些要求均需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得到落實。而導讀課則需要對學生的前期閱讀情況做一個大體的檢測和評估。
這節(jié)導讀課上,孫老師通過為學生提供電視劇劇照、文本語段、前五回目錄、黛玉和寶釵判詞等學習支架,設置了具有層遞性、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依次評估了學生對三位主人公之間的關系、黛玉和寶釵的人物形象、本書的“諧音雙關”“草蛇灰線”的創(chuàng)作手法、本書整體的藝術(shù)架構(gòu)的了解程度。這樣就對學生閱讀《紅樓夢》的前期情況做出了有效的評估,大致了解了學生對《紅樓夢》的閱讀到了何種程度,為后續(xù)項目化學習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依據(jù)。在完成這些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探究學習的狀態(tài)。課堂從以講授為主的模式轉(zhuǎn)變?yōu)橐蕴骄繛橹鞯膶嵺`活動,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思維發(fā)展,讓學生的能力與素養(yǎng)在情境與任務中得以生長。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評價信息處理的過程:學生達成處,教師肯定之;學生不足處,教師補充之;學生困惑處,教師點撥之。在這樣的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學、學習與評價都是圍繞統(tǒng)一的目標而展開,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教—學—評”的一致性,讓學習目標得以一一落實。
三、整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也指出了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閱讀整本書,應以學生利用課內(nèi)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不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專題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與交流。教師應以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平等地參與交流討論,解答學生的疑惑?!盵1]13對于教師而言,項目化學習是一種課程整合的方式,項目化學習也是一種整合性課程,以項目為核心,為學生提供豐富、開放、多元的課程體驗。無論項目化學習這個風箏放得多高多遠,新課標這條線切不可脫手。學科項目化學習應該有主題,無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會陷入散亂和分裂。而學習主題可以是主要問題、主要話題、主要議題等。因而,我們倡導整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項目化學習達成關于某個領域的整體認識和深刻理解。
這節(jié)導讀課處處體現(xiàn)了孫老師的獨到匠心與整合學習的特點:1987年版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劇照的導入體現(xiàn)了《紅樓夢》原著與電視劇的整合學習;“共讀西廂”環(huán)節(jié)中關于《中庸》《大學》知識的回顧梳理體現(xiàn)了學科新舊知識的整合學習;“木石前緣”“金玉良緣”的理解、前五回目錄的探究和判詞的解讀則體現(xiàn)了整本書內(nèi)部的整合學習……孫老師在教學開始時介紹,《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而又最復雜的作品。對于這樣一部巨著,孫老師帶領學生通過一堂課的整合學習,成功地幫助學生建立起了對這部偉大而復雜的作品的新領悟以及新期待。
《紅樓夢》開篇有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孫老師的這節(jié)導讀“入項”課,以學生興趣為起點設計導讀活動,引導學生饒有興致地走進經(jīng)典,讓學生對這部長篇小說做管中窺豹式的導覽閱讀,讓“解其中味”成為一種可能。之后,隨著《紅樓夢》文化藝術(shù)節(jié)大幕的拉開,一出好戲即將上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系溫州大學蘇步青學院甌江特聘教授)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