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君/整理
【編者按】1月24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chuàng)研規(guī)劃處、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承辦,《中國美術報》社協(xié)辦的“謳歌時代楷?!袊鴩耶嬙河⒛H宋镏黝}美術作品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畫院明德樓111會議室召開。研討會上,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首先致辭,與會專家王鏞、陳池瑜、李曉柱、于洋、朱劍、董雷、王海濱、陳思、張鵬、尹成君、王治、李文超、楊燦偉就“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民形象”“當代人物畫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新”“人物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拓展”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研討。研討會由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負責人陳明主持。
徐漣(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謳歌時代楷模——中國國家畫院英模人物主題美術作品展”是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展覽。近兩年來,我們策劃組織了“勞動者最美 為人民而作——大型寫生作品系列作品展”“守護好一江碧水——中國國家畫院長江主題美術作品展”“中國畫 畫文物——北京中軸線主題寫生作品展”等一系列主題性創(chuàng)作展覽與研究,體現出中國國家畫院作為國家美術創(chuàng)作和研究機構,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文藝創(chuàng)作引領社會風尚方面的重要作用。
藝術創(chuàng)作如何真正起到謳歌英模人物、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最終還是要以作品說話,要以精湛的技藝、充沛的情感、鮮明的形象打動人心。英模人物創(chuàng)作不是新鮮話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不同藝術門類對于英模人物的創(chuàng)作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優(yōu)秀作品。那么今天我們舉辦英模人物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展覽,應解決哪些新的學術問題,在藝術語言的革新、藝術題材的拓展和人物形象的開掘方面,包括在對英模人物的理解上,如何更進一步?既然是英模人物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那么,一些以場景為主、人物為輔的作品算不算是人物畫?與20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英模人物創(chuàng)作相比,21世紀的英模人物如何體現其人物面貌的時代性與人物精神的時代性?對于表現英模人物,如何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實現更多樣化的展現和更豐富的語言表達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召開學術研討的重要議題。希望各位專家暢所欲言,從英模人物主題創(chuàng)作中的題材開拓、人物塑造、主題深化、語言表達等諸多方面做深入探討,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不斷地推動藝術語言的探索和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未來的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出現更多打動人心的優(yōu)秀作品。
陳明(研討會主持、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負責人):今天的學術研討會,我們邀請了美術理論家和部分參展畫家一起研討,就“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民形象”“當代人物畫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新”“人物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拓展”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所談的內容涉及廣泛,包括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語言和觀念等等,體現了理論研究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緊密聯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人物形象的時代性和精神性是專家們關心的一個重要課題。人物畫創(chuàng)作可以反映出當代社會的精神和狀況,也可以體現出創(chuàng)作者對描繪對象的洞察能力。專家們也討論了不同時代人物形象的表現方式和特征,深入分析了人物形象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塑造方法。這些討論為認識和描繪當代人物形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此外,討論中還多次提到了此次“謳歌時代楷?!袊鴩耶嬙河⒛H宋镏黝}美術作品展”的實踐價值,參展畫家分享了許多實踐經驗和技巧,如怎樣通過個性化的造型來表達當代人物的特點和情感,怎樣利用光線和色彩、環(huán)境來傳達人物的性格和時代的精神等,這些實踐經驗將為當代主題性人物畫創(chuàng)作提供寶貴的參考,對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尤其是人物題材的創(chuàng)作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民形象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一系列展覽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此次“謳歌時代楷?!袊鴩耶嬙河⒛H宋镏黝}美術作品展”較圓滿地表現了謳歌時代楷模的主題。同時,對展覽提三點建議:
第一,主題性創(chuàng)作需要深化作品主題的精神內涵,主題性創(chuàng)作成功的關鍵在于作品能不能提煉主題、升華主題,以此次展覽的主題“謳歌時代楷?!睘槔?,謳歌哪一種時代精神?是人性的關愛,還是勇于犧牲、獻身的精神?每個作品的主題都應進行深入的挖掘。第二,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真實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要切身體會,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一個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鬃系闹袊嫛陡瓯谀赣H——金茂芳》、苗再新的中國畫《尼瑪頓珠》、鄧柯的雕塑《布茹瑪汗·毛勒朵與“中國石”》等,人物造型真實、生動、感人,值得學習。第三,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傮w上看,此次展覽的作品偏于單個人物的肖像表現。此外,在堅持現實主義精神之外,我們還要表現浪漫主義的情懷,發(fā)揮藝術的想象力。這次的展覽作品中有些突破了純寫實表現,如張江舟的《雪域信使》,將“信”創(chuàng)作成了“鴿子”,表現出浪漫的想象力。
總之,主題性人物的創(chuàng)作應在豐富多元的基礎上,貼近當代審美,發(fā)揮出藝術創(chuàng)作謳歌時代、引領時代的作用。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教授):展覽首先在題材上拓展了我們對于英模人物范疇的理解,各行各業(yè)的代表與我們身邊平凡的勞動者進入藝術表現視野,無論在題材還是表現手法上,都是一個很大的創(chuàng)新突破。同時此次展覽推出了很多青年藝術家,“80后”“90后”藝術家的比例大大增加,這都是此次展覽非常成功和有啟示價值之處。
具體而言,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呈現出四個方面的特點:其一,多人物敘事的圖譜建構。在中國本土繪畫傳統(tǒng)中并不以群體肖像見長,而此次展覽中的作品都展現了藝術家短時間內組織復雜構圖的能力,在人物群像的處理上顯現出新意;其二,富有紀念碑性的“豐碑式”單體肖像表現。展覽中的作品特別從大寫的人、站立的人的造像角度入手,以人物肖像描繪凸顯人格精神,為我們在繪畫中如何真正樹立起人物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其三,個性符號和題材表現的選擇。參展畫家中諸多名家的新作、新風貌比較凸顯,如苗再新、趙奇、李曉柱、王輔民、盧志強、尚可、趙培智等藝術家都把帶有個人特色的藝術語言更推進一步,通過沉重與輕盈、悲愴與歌頌的轉換,實現對于當代人物的新表現;其四,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新和形式的延展,則特別體現在版畫和雕塑作品中,出現了很多新的表現手法,如袁慶祿、宋光智、郭慶文、沙永匯的版畫,鄒鋒、鄧柯、劉元捷的雕塑作品,都給我們帶來了較新的感受。
陳思(吉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首先,我談兩點對于本次展覽的個人感受。第一,展覽的策劃精良、視角新穎。展覽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專家撰寫選題方案、遴選英模人物,其中既有大英雄,也有小人物,展出的作品用小人物映襯出大時代,所以說這個展覽是一個具有社會價值導向的美術展覽。第二,展覽組織動員了全國畫院的畫家參與創(chuàng)作,我注意到吉林省畫院崔宇、孫影等優(yōu)秀青年畫家參與創(chuàng)作并入選展覽,發(fā)現本次展覽著重推出這些關注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青年畫家,著意引導青年美術創(chuàng)作者從事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以此推進現實性美術創(chuàng)作力量培養(yǎng)與代際傳承。所以說,這個展覽是一個培養(yǎng)和推新的美術展覽。
其次,不同于一般的人物畫表現,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的英模題材繪畫在解決形象塑造、形式創(chuàng)新、風格強化等問題的基礎上,亟須關注的是作品如何立意——來選取典型視角表現對象;如何寫意——來表現作者情感和觀念立場;如何會意——來直擊觀者內心傳遞審美與升華精神,從而實現情感和形式的有機融合。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藝術家和學者持續(xù)關注的。
最后,中國國家畫院通過組織本次項目和展覽,有效引導藝術家去真誠地表現主題性美術、引導當下社會共同弘揚這些時代楷模的精神價值。繪畫是人類情感的圖像形式創(chuàng)造,在新時代如何不斷推出經典性的、精神性的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如何突出典型性特征、去除模式化形式等應該都是我們未來創(chuàng)作表現需要持續(xù)研究和思考的問題,而本次展覽在此方面特別體現出了問題意識和實驗價值。
張鵬(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我談兩點思考。第一,系統(tǒng)梳理、總結20世紀以來畫史上英模主題創(chuàng)作的經驗。在20世紀50-70年代的主題性人物畫創(chuàng)作中,直接刻畫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是一部分,還有更多的作品是表現普通生活中的楷模。畫史上誕生了一系列經典作品。之后在主題圖式和語言形式上開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突破,當時文化部中國畫創(chuàng)作組和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組織召開的中國畫人物畫的專題研討會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成果。如第五、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的《人民和總理》《太行鐵壁》等作品都在英模形象刻畫上有了全新思考。2000年之后,幾次國家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中,關于英雄和相關情節(jié)的刻畫也是主要的選題。同時藝術家們開始關注普通大眾中展現出的“英雄”元素,“人民”和“英雄”就成為可以深入融合的題材,這條線索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的主題性人物畫創(chuàng)作。所以說,20世紀以來的主題創(chuàng)作經驗是不可忽視的,頗多可繼承和發(fā)揚的內在藝術元素。
第二,現實人物題材中的“情感”問題。本次展覽中很多英模形象均來自現實生活,怎樣在作品中融入創(chuàng)作者的真情實感,并以一種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路徑進入創(chuàng)作,也是一個比較難的點。20世紀50-70年代創(chuàng)作里面更多的是主流精神的感召,80年代后,很多畫家開始注重本體個性的表現,而2000年之后的主題性人物畫創(chuàng)作又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情感的同質化、平面化現象。我們今天的英模人物塑造需要來自人間萬象的種種體驗,也可以來自能夠充分牽動創(chuàng)作者深度情緒的一種具有歷史感的往昔題材,正如陳寅恪晚年撰寫80萬字的《柳如是別傳》之初衷。當畫家的畫筆與真情實感融合為一體之時,畫中的英模人物和情節(jié)畫境才可能具有可親可感的韻調,才有??闯P碌纳?。
當代人物畫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新
陳池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近年來,中國國家畫院舉辦了一系列很有特點的、具有研究性的主題性展覽。當下,面對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對精神文明的建設應當愈加重視,特別是在英雄勞動模范的宣傳方面,更應進行廣泛的教育,發(fā)揮其對社會正面導向的作用。此次“謳歌時代楷?!袊鴩耶嬙河⒛H宋镏黝}美術作品展”就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用中國畫、油畫、版畫 、雕塑 、書法等形式語言塑造新時代英模人物形象,使題材內容和主題思想與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較好地結合起來,在當代英模人物藝術形象塑造方面作出新的探索,總體來說質量是比較高的。
我對展覽提出兩點建議:第一,展覽作品以中國畫為主,而其中大部分是水墨畫,應增加工筆畫在造型、表現人物,尤其是英模人物方面的作用,豐富藝術創(chuàng)作的類型,加強工筆畫方面的人才儲備。第二,藝術家應深入生活,懷抱遠大的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技法。如今,各種圖片資料、影像資料繁多,但藝術家仍應該盡量觀察生活,如此次展覽的主題是英模人物,如何通過細節(jié)表現出他們的精神內涵,是需要在生活中觀察和體悟的。同時,用藝術的方式傳達深刻的思想,要不斷有新的藝術表現語言,才能產生新時代的經典作品。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創(chuàng)作出謳歌新時代的新的藝術精品。
朱劍(中國美術館藏品征集部主任):當下的藝術家在進行主題性創(chuàng)作時,很難對自己的描繪對象產生共情心理。因為沒有共情,所以會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形式感的琢磨上。事實上,真正有生命力的形式,絕不可能是為形式而形式的產物,需要藝術家充沛的情感投入?;蛘哒f,這里的形式就是內容。而失去共情的表達對象,無論形式看起來多么具有個性特點、多么有“新意”,都無法與觀者產生共鳴。這是現在主題性創(chuàng)作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另外,我認為在創(chuàng)作主題性人物畫時,畫面中的一些非關鍵性要素,如色彩、明暗、造型、道具、環(huán)境氛圍等,會讓作品變得更生動、更有意思。以李琦創(chuàng)作的中國畫《毛主席走遍全國》和彭林的《走向勝利》為例,這兩幅畫面中,主要人物手中的草帽都具有一種“親民”“全國性”的符號意義。適當運用這樣的“符號”,可以深化對人物精神世界、胸襟格局以及在不同歷史階段之地位價值的闡釋。
總結來看,在塑造人物時,我們可以把握三個“并存”以輔助創(chuàng)作: 第一,真實性和建構性并存,既要表現真實的一方面,同時也要根據當時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價值觀念來建構語境;第二,描述性與象征性并存,既要對事件人物進行視覺性描述,同時也可以通過符號對人物進行隱喻,傳達藝術家本人對人物、對事件的理解;第三,獨特性與兼容性并存,一方面要有自己獨特的符號內涵,同時也要配合文學性的符號,這樣才可以創(chuàng)作出更有“看頭”的作品。
王海濱(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將英雄楷模作為年度主題美術創(chuàng)作題目,組織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表現英模人物的犧牲奉獻、艱苦奮斗,用藝術形式為英模立傳,推出了一批力作,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每個人心中都有英雄。中華民族自古崇尚英雄、歌頌英雄,回顧美術史,這些英模人物也大都成為藝術家著力表現的對象,留下了不朽佳作。黨的十八大以來,英模人物得到高度褒獎,英雄精神得到大力弘揚,中國國家畫院組織此次主題創(chuàng)作,不但表現了廣為人知的人物,可貴的是還表現了很多普通人中的英雄。參展作品以形式語言、媒介語境的創(chuàng)新,以個性化的表達為英模立傳。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新推動產生新的人物形象經典,多重媒介語境的創(chuàng)新使創(chuàng)作愈加趨向多元化。一部分創(chuàng)作者堅守傳統(tǒng),對筆墨存有天然的敏感與情感,一部分創(chuàng)作者則以傳統(tǒng)為根,又對新觀念、新方法、新媒介努力進行嘗試,讓作品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融合”與“跨界”。如何更加深刻地表現英模人物,我認為要具備更為宏觀的格局意識和更為深入的表現能力,理解時代背景、融入時代精神,從生活中求新。藝術應從現實生活中來、從時代中來,反映新時代國家形象、文化建設、社會生活,從每一位英模人物身上取材,錘煉藝術語言,提升身心修養(yǎng),根據個人的性情、格趣、優(yōu)長探索自己的藝術面貌,創(chuàng)作出具有新面貌的作品。
尹成君(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我們在展覽中不斷思考中國美術指向未來的自身發(fā)展問題,不斷反思當代人物畫創(chuàng)作面臨的一些重要的、不可回避的問題。人物畫創(chuàng)作究其根本還是要回到人本身的問題研究與思考中。如何畫好時代人物?怎么畫好時代人物?其一,對形象認識的深刻性與感受的鮮活性融合統(tǒng)一。藝術家需要對人物生存的環(huán)境、生活背后的故事、生存狀態(tài)做深入刻畫,有生動鮮活的感受才能把人物形象背后的精神特質表現出來。藝術家只有將鮮活的感受與深刻的對于形象的認識相互融合為一,才能真正創(chuàng)作出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的作品。其二,對形象的時代性與精神性獨一無二特色的凸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時代楷模,如何處理好形象虛與實關系、整體與局部關系、結構與特征關系,將表現技巧和時代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獨特的思想情感完美融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屬性的、時代特性的人物楷模形象是人物塑造的關鍵。其三,自然真摯的情感迸發(fā)與創(chuàng)作表現自然合一。重情感表達是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關鍵因素,創(chuàng)作大于制作。藝術得以天然趣,筆墨流露真性情。我們今天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依舊需要在“自然”一格深刻挖掘。
“藝術為何,藝術為人類之精神文明,重情感,申正義,共同向上?!蔽覀冞@個展覽主題還可以不斷地延展開去,任何一個時代都離不開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平凡人身上呈現出來的真善美,都是時代的楷模。
人物畫創(chuàng)作題材的拓展
董雷(中國國家畫院創(chuàng)研規(guī)劃處處長):中國國家畫院一直都非常重視理論研究工作,并在各項目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扎實的成果。此次“謳歌時代楷模——中國國家畫院英模人物主題美術作品展”體現出了中國國家畫院作為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的主力軍、國家隊在學術上的引領和導向作用,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用藝術作品謳歌時代精神、謳歌時代英模人物。項目的組織、策劃和實施,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國家畫院多年來在重大主題創(chuàng)作方面的經驗,圍繞“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需要什么”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如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專家為謳歌時代楷模主題確定選題創(chuàng)作文本,藝術家們從設立的110多個選題中進行自由申報和創(chuàng)作,都選擇了自己善于表現、希望表現的切入點,也達到了較好的表現效果。
同時,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團隊集合了老中青三代,體現了中國國家畫院一直以來對于藝術人才梯隊建設方面的意識和經驗。希望通過項目的具體組織實施,給大家搭建更好的創(chuàng)作和展示平臺,為老藝術家梳理學術成果,助力中生代藝術家從“高原”到“高峰”,為年輕一代藝術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與機會。雖然展覽特邀了一些院外和青年藝術家參與,但是并沒有降低展覽的品質,所有參與項目創(chuàng)作的作品都經過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的嚴格遴選,做到了嚴把藝術質量關。希望在此次的學術研討中,諸位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為此次項目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建設提供更深厚的成果。
李曉柱(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所長、參展藝術家):我想談一點自己這些年對于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思考:首先,典型環(huán)境、典型人物這一類典型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是否還適用于今天的藝術表達?每位藝術家在個人藝術生涯中都有自己的“藝術主題”,這個主題是否可以視作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中國人物畫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確實存在局限性,一旦人物形象的塑造過于寫實,往往就失掉中國畫最本質的東西。其實所有的藝術語言都有其局限性,我們怎么樣尋找中國畫的新的藝術語言,讓其更好地表現當代人的生活?的確需要語言的革新。關于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拓展問題,現在的主題性人物創(chuàng)作往往趨于模式化、表面化、同質化,是因為藝術家對所描繪的對象缺乏認同感,很難做到與之共情,不能做到真正的心靈的同頻共振,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中也常常感到與表達對象的隔膜,當然就很難塑造出感染自己的作品,也就無法感染觀眾。而感染力的獲取,必然需要深度的體驗,一種主客沒有二分的心靈相通,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實、可信、感染人心的主題性作品。
王治(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研究員):人物畫題材的創(chuàng)作是中國古代宮廷以及畫院畫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唐代閻立本的《秦府十八學士》《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以及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新時代舉辦時代楷模人物畫創(chuàng)作活動,也是賡續(xù)歷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是“主題”的選擇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聚焦于時代楷模。這樣主題鮮明的展覽的舉辦也確實起到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作用。
此次展覽的作品多以具象表現為主,藝術家們大多為專業(yè)院校出身,有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因此具備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夠駕馭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但在當下,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特別是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作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在AI人工智能、各種繪圖軟件快速發(fā)展,任何“高明”的場景都可以快速地表現出來的情況下,也讓我們不禁反問:剝離了技藝,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藝術家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藝術家要怎樣進行創(chuàng)作?希望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能夠更多地與現代科技、現代材料緊密結合,在藝術的多元呈現上有更多的時代性思考,以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其中,真正起到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
李文超(魯迅美術學院青年教師、參展藝術家):參加此次展覽對我們來說是一次受益良多的創(chuàng)作和學習機會。我們的選題是救人于危難的“最帥女機長”宋寅,在選題階段,我們搜集了大量關于宋寅的資料,包括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以及一些專訪視頻和紀錄片,這些資料使我們能夠對宋寅的英雄事跡有完整的了解,對人物有整體的認識和解讀。宋寅是我國第一代女搜救機長,她的精神和魅力在于英勇無畏,有責任有擔當,巾幗不讓須眉,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無怨無悔。了解了她的事跡讓我們心懷敬意地進行創(chuàng)作,希望用畫筆弘揚英雄精神。在創(chuàng)作中,我們緊緊圍繞海上救援這條主線,采用中景畫面構圖,用人物掠影式的畫面情境拉近觀眾和英模的距離,展示了她即將參與海上搜救的工作瞬間。畫面采用油畫寫實手法,背景通過海洋、停機坪、救援機等來展現她的工作環(huán)境及工作性質,并用明亮的色調展現人物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緊鎖的眉頭和堅定的目光體現人物心系人民,肩負著使命感和責任感的英雄情懷。主題性創(chuàng)作中藝術風格與精神體現的融合是難點,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懷揣敬意,在把握好藝術審美高度的同時,通過藝術作品將英模的感人瞬間記錄下來,展示了時代英模的精神風貌。
楊燦偉(《美術》雜志社事業(yè)發(fā)展部主任):中國國家畫院的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一直以來都帶給大家一種站位高、格局大、覆蓋面廣的深刻感受。此次展覽以英雄模范人物為主題,突出了現實主義的多樣化表達,尤為重視主題和細節(jié)刻畫,以及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作品的高品質。展覽作品圍繞典型人物創(chuàng)作,以特定的主題和細節(jié)描繪塑造形象,如《雪域信使》《燕歸苗寨——中國最后的“赤腳醫(yī)生”李春燕》《大山里的歌》《布茹瑪汗·毛勒朵與“中國石”》等,作品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展示藝術的魅力和豐富的藝術表現語言,將單體人物和群體人物的精神表現得純凈、生動、深刻。展覽引發(fā)了大家對典型人物表現語言的思考,也提示藝術家們需要發(fā)揮更多的能動性與智慧。另外,作品中細節(jié)的刻畫也至關重要,這些細節(jié)很多是通過道具和微表情來實現的,以細節(jié)烘托整個主題,并提煉整體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還揭示了需要進一步在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中提倡弘揚樸素的造型觀,同時,在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中需要注意群像和個體形象的平衡,以及在有限框架中發(fā)揮創(chuàng)作無限的能動性。
(李振偉、賀瑋、趙墨、楊曉萌、閆敏歆、張湫逸、閆天蒙參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