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
建筑設計的根本是構建理念,并以最基本、最清晰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這是建筑師張鵬飛對于建筑最基本的理解。建筑始終依賴于一些基本要素,如穩(wěn)固的基礎、帶有深腔的厚實墻壁以及由足量柱子支撐的薄平面。張鵬飛帶領團隊進行設計的項目盡管以商業(yè)綜合體建筑以及星級酒店等實用性大型建筑為主,但是,他對于自己建筑設計理念的強調則是一致、深刻且令人難忘的,并具有啟發(fā)性。
張鵬飛,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筑學會會員、美國建筑師協會(AIA)會員。曾就讀于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建筑設計專業(yè),2009年碩士畢業(yè)。在擔任CCDI悉地國際的主創(chuàng)建筑師、業(yè)務骨干之后,張鵬飛合伙創(chuàng)辦了上海共營建筑設計,并在2020年開始在上海承構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任職設計總監(jiān)。作為一位有著國際教育背景,并在中國建筑行業(yè)的一線工作13年的年輕建筑師,張鵬飛的職業(yè)經驗以及對建筑生涯的反思都極具價值。作為一個“80后”的年輕人,張鵬飛的成長中經歷了數字技術演進的數十年,今天AI技術的發(fā)展,可以看作是從20世紀80年代起數字計算技術的一個量變導致的結果。隨著AI技術在圖像和模型領域更深的介入,與之相關的產業(yè)也隨之面臨轉型的挑戰(zhàn)——在這當中,設計行業(yè)首當其沖。對于未來建筑行業(yè)在AI介入這個背景下的發(fā)展,在建筑設計行業(yè)中擁有多年實戰(zhàn)經驗的張鵬飛有著如下思考:
今天的建筑師們時常會討論,AI和相關數字技術在未來的一些年內會對建筑行業(yè)產生什么重大影響?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還是一個短暫的風潮?隨著應用程序和人工智能的興起,任何人似乎都具備了開發(fā)自己所需空間的愿景和能力——技術帶來的這種可能性會以何方式改變建筑行業(yè)?
張鵬飛認為新技術將引導建筑行業(yè)走向新的前景。被大數據、自主化、自動化、機器學習和開源工具所改變的行業(yè)不止建筑一個。但是,建筑和設計也已成為這一新技術的流行詞匯。正如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主任尼古拉斯·德·蒙喬(Nicholas de Monchaux)所觀察到的,“如果我們需要證明建筑思想與技術、空間和社會融合的根本相關性,我們只需看看‘建筑這一概念,甚至作為動詞的‘建筑師,在當代技術話語中的挪用”。我們清楚地看到,建筑物的設計、生產和組裝方法正在發(fā)生變化。我們還看到,新技術正在改變這一學科的某些原則。
另一個重要的轉變與我們設計的價值觀有關。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開放式生產,提高了建筑最終用戶設計、生產和組裝自己的空間和家具的能力。因此,設計師的地位正在發(fā)生變化,從生產周期開始時的人才和價值來源的擁有者,轉變?yōu)槟壳斑@種必須在生產的不同階段傳播這些價值,并與制造商、生產者,尤其是最終用戶分享價值和對什么是好設計、什么是壞設計的判斷。張鵬飛認為從長遠來看,新技術的介入有望從根本上改變設計師的角色和設計的價值。他所知道的很多院校,諸如麻省理工學院、諾丁漢大學,以及清華大學,都正在著力研究這些問題。
而哪些技術如今已經深刻地介入了建筑師的日常工作中,并對建筑的工作方式與過程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呢?張鵬飛表示,隨著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及高速發(fā)展,計算機已然高度介入到設計的各個工作階段及成果輸出,坦白地說,已很難離開計算機開展工作了;人工智能目前主要運用在前期頭腦風暴的創(chuàng)想階段,可以節(jié)省設計師不少收集資料的時間,但是對于方案深化及成果輸出,介入得還很淺。
過去,城市規(guī)劃者規(guī)劃城市、解決城市問題,現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編寫應用程序來完成。這將對我們設計的空間產生怎樣的影響還有待驗證,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不僅是平滑地放大和縮小。首先,我們需要有能力在體驗上和系統(tǒng)上將這些尺度聯系起來,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在一個尺度上所做的事情會影響到其他尺度,并讓我們在體驗世界的過程中意識到這種聯系。我們正通過與工程界的一些聯合行動,努力促進系統(tǒng)設計師與物體設計師之間的討論,以及開發(fā)商、建筑師、城市規(guī)劃師和地質工程師等顧問之間的討論。
換言之,與建筑相關的諸多領域因為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呈現出邊界模糊,以及溝通密切等趨勢了。而如果我們再把目光放遠,站在整個設計界的角度上看,數字技術的介入會如何改變設計工作呢?
張鵬飛認為,從更廣義的視角上看,數字技術的介入所產生的變化在更大的維度上也發(fā)生于設計界與廣義的社會之間,簡而言之就是設計更加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的屬性和特點。因為來自用戶的反饋、來自供應商的反饋,以及來自甲方的目光都可以聚集到建筑設計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張鵬飛甚至認為,很快在建筑行業(yè)內,最終交付的不再是一個作為結果的建筑,而是一個以過程為主體的交付。也就是說,理念和實物在整個建筑的設計與建設環(huán)節(jié)中都變成了客戶、甲方、供應商之間透明的、可查的以及可監(jiān)督的過程。
目前,學術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傾向于教給學生應對新挑戰(zhàn)的老把戲。換句話說,我們傾向于延續(xù)圍繞早期問題所形成的學科知識結構,但這些知識結構已不再適應當前的問題。例如,今天的城市研究領域,社會和經濟發(fā)展、城市設計、社區(qū)規(guī)劃和環(huán)境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反映當今城市問題的復雜性。構成建筑學的領域,諸如設計、表現、建筑技術、歷史和文化研究等學科也是如此。
從這個角度說,張鵬飛認為AI技術和流媒體技術的介入其實有助于打破這些來自上一個時代留存下來的角色分類與桎梏。社會的流動性和物質匱乏等問題跨越了不同的尺度和學科,于是這個情況本身就需要新的工具、新的方法,甚至新的認識論,而這些新的東西的建立都離不開數字技術提供的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