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百杰 鄧小英
(1.韓城市人民醫(yī)院手術麻醉科,陜西 韓城 715400;2.寶雞市婦幼保健院麻醉手術科,陜西 寶雞 721000)
當前深靜脈置管在臨床上很有實用價值,導管一般通過皮膚穿刺置入深靜脈內(nèi)(鎖骨下靜脈、頸內(nèi)靜脈、股靜脈),是用于危重手術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和輸液工具、血液透析和施行腸外營養(yǎng)最為有效的方法[1]。近年來,為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國外學者在超聲定位的指導下,進行穿刺術的研究,使用5~10 MHz的高頻率探頭,能夠清晰地顯示靜脈,能夠實時、動態(tài)地觀測靜脈走行、寬度、血流等,是否存在解剖變異,以及周圍組織器官的解剖位置,顯著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發(fā)癥。但因ICU、急診、麻醉科患者病情嚴重,不便搬運,使超聲定位指導下靜脈置管術的開展受到一定限制。近幾年出現(xiàn)了各型號便攜式超聲儀,提供一種小巧輕便的臨床使用方法,可移動式超聲掃描儀讓ICU、急診、麻醉科危重患者在超聲定位指導下進行靜脈穿刺完全可行。本文旨在探究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時導向技術在經(jīng)皮深靜脈穿刺置管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擬行經(jīng)皮深靜脈穿刺置管術患者86例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43例。參照組男21例,女22例;年齡(49.24±4.35)歲;體重指數(shù)(23.14±1.45)kg/m2。試驗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9.08±4.59)歲;體重指數(shù)(23.11±1.38)kg/m2。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度滿足本次研究者;(2)患者無凝血功能障礙,且無血管異常;(3)患者均擬行經(jīng)皮深靜脈穿刺置管術。排除標準:(1)伴有不同程度認知障礙者;(2)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3)聽力障礙或者無法交流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參照組采取常規(guī)穿刺置管,采用X線拍片以定位尖端位置;護理人員在置管前需遵醫(yī)囑予以患者保留灌腸(10%水合氯醛)以作鎮(zhèn)靜干預,選擇合適靜脈行置管;待患者安靜及各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將其保持平臥位狀態(tài),手臂外展并垂直于軀干,護理人員需充分評估患者的血管情況,并對其臂圍及導管尖端位置實施測量,后嚴格遵循靜脈輸液的操作流程進行置管,將導管送入體內(nèi)至測量長度時,對導管進行妥善固定;通過X線攝片確認及調(diào)整導管頭端位置,若位于上腔靜脈則說明置管成功,否則對導管實施相應的調(diào)整后再次攝片,直至導管頭端位于上腔靜脈內(nèi)。試驗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時導向技術,置管前護理人員需將B超的中低頻率探頭置于患者的胸壁上,通過屏幕顯示觀察到患者的右心房及上腔靜脈,并做好相應的標記,穿刺方法同參照組,穿刺后將導管送入體內(nèi)至測量長度上,抽有無回血,以確定導管在靜脈內(nèi),后再次將探頭置于患者胸壁標志位置,通過屏幕顯示觀察導管尖端位置是否處于上腔靜脈,護理人員需實時對導管長度進行調(diào)整,以到達最佳長度,后對導管進行妥善固定,行床旁X線定位。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置管操作時間及出血量;置管完成效果,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及異位;置管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置管部位發(fā)紅出血、腫脹、導管脫出、導管堵塞及靜脈炎。
2.1 置管操作時間及出血量比較試驗組患者置管時間較參照組短,置管過程中出血量較參照組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置管操作時間及出血量
2.2 置管完成效果比較試驗組一次穿刺成功率90.70%(39/43)高于參照組62.79%(27/43),且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6.98%(3/43)與異位率2.33%(1/43)低于參照組的23.26%(10/43)、13.95%(6/4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382、4.441、3.888,P<0.05)。
2.3 置管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置管期間出現(xiàn)腫脹1例、導管脫出1例、導管堵塞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98%;參照組患者置管期間出現(xiàn)腫脹2例、發(fā)紅出血3例、導管堵塞1例、靜脈炎5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5.58%。試驗組患者置管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60,P<0.05)。
我國人口多,病情進展呈現(xiàn)多樣化,年輕化趨勢日趨嚴重,隨著保健意識的提高,深靜脈穿刺置管術在臨床各領域中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對于患者檢查及治療意義重大[2]。多數(shù)臨床醫(yī)生仍沿用傳統(tǒng)的體表解剖定位盲穿置管法,按可見可觸體表解剖標志起始,由于頸部解剖位置特殊,及個體差異不一,在穿刺點選擇和穿刺經(jīng)驗方面有很高要求,穿刺時很容易發(fā)生損傷動脈情況,造成病人出血、血腫、氣胸等、神經(jīng)損傷及其他并發(fā)癥,影響穿刺效果[3]。
傳統(tǒng)盲穿法是在穿刺針回吸暗紅色靜脈血時進行,在送導絲進入存在阻力時,不盲目擴管,不放置中心靜脈導管。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時導向技術下在經(jīng)皮深靜脈穿刺置管術中頸部動靜脈、對于股靜脈解剖變異或者穿刺困難患者,效果顯著[4]。不會被患者頸部血管走形變異、胸廓畸形、頸短肥胖、被動體位、煩躁不安不合作、活動度僵直所影響,能夠較好選擇穿刺點,實時觀察進針方向及深度以及導絲、擴張器位置、導管位置且能直視中心靜脈導管粘貼深靜脈,使得穿刺的全過程更加科學準確[5]。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置管時間較參照組短,置管過程中出血量較參照組少,一次穿刺成功率較參照組高,兩次及以上穿刺成功率與異位率較參照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利用超聲定位以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具有置管準確率高,可在置管中后對導管位置實施標記[6]。經(jīng)胸壁超聲心動圖可通過間接或直接的方式,對導管位置進行定位。直接法是將中低頻率的探頭置于患者的胸壁上,通過屏幕顯示可觀察導管是否位于右心房及上下腔靜脈[7]。本文結果還顯示,試驗組患者置管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進一步說明超聲引導下,導管對患者血管造成的刺激較小,能有效避免或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相關研究[8]指出,穿刺部位發(fā)紅出血通常是由于穿刺不當或穿刺后患者活動過度而導致的。常規(guī)穿刺法缺乏定位引導,常評估錯穿刺部位或存在測量誤差而導致一次性穿刺失敗或異位,而多次的穿刺極易導致患者局部皮膚出現(xiàn)紅腫。
綜上所述,在經(jīng)皮深靜脈穿刺置管術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聲實時導向技術后,可顯著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縮短置管時間,且置管期間并發(fā)癥較少,穿刺安全性較高,值得應用。
利益沖突說明/Conflict of Intetests
所有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倫理批準及知情同意/Ethics Approval and Patient Consent
本研究通過韓城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