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于博
2月26日,巴勒斯坦總理阿什提耶在約旦河西岸宣布現政府辭職,以便巴勒斯坦人就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fā)動軍事行動后的政治安排達成廣泛共識。當日,巴總統(tǒng)阿巴斯接受了阿什提耶的辭呈,但要求其政府繼續(xù)履職直至新政府成立。與此同時,據報道,美國正不斷向阿巴斯施壓,要求其改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在新一輪巴以沖突持續(xù)緊張之際,巴勒斯坦政府忽然辭職引發(fā)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
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權力架構中,總理負責日常政府行政事務。事實上,巴勒斯坦總理一職是各方勢力妥協(xié)的產物。2000年9月,由以色列總理沙龍強行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引發(fā)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使以色列和美國對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愈發(fā)不滿,認為其無法有效制衡哈馬斯及其他巴強硬派人士,并要求設立總理一職,分散阿拉法特的權力。與此同時,巴內部派系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哈馬斯等派系不滿巴民族權力機構受法塔赫主導,要求分享權力。2003年巴就此設立總理一職。2003年至2007年期間,受巴內部政治斗爭影響,總理變更頻繁,其中最短的任期甚至只有九天。2007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爆發(fā)沖突,最終哈馬斯獨立控制加沙,法塔赫主導的巴民族權力機構隨后加強了對約旦河西岸的管控,巴政府運行進入相對穩(wěn)定期。
巴勒斯坦總理的選任,往往有著較明顯的“技術官僚”“非政治背景”和“與西方關系緊密”等特征。例如,2007年上任的巴總理薩拉姆·法耶茲便是經濟領域專家,曾留學美國,并在美國金融研究機構工作,還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耶路撒冷辦事處代表;2013年接任的拉米·哈姆達拉,曾是約旦河西岸安納賈大學校長與英語專業(yè)教授,還曾擔任巴中央選舉委員會秘書長,是巴政府高層中的專家官員;而在2019年出任總理的阿什提耶,曾是約旦河西岸比爾宰特大學經濟學教授,2003年后才逐漸步入政壇,曾在巴民族權力機構中擔任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長。
巴勒斯坦總理的政策專注于約旦河西岸的經濟和社會事務。法耶茲擔任總理期間,專注于獲得國際援助,探索約旦河西岸的經濟發(fā)展機遇。他曾提出“巴勒斯坦改革和發(fā)展計劃”,希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股票和金融業(yè)務,激活巴市場。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機及美國中東政策調整的影響,西方國家對巴民族權力機構的捐助和投資在2010年后有所減少,巴政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甚至難以正常發(fā)放15萬名公務員工資,導致民眾不滿日益累積。在此背景下,法耶茲于2013年辭職。
哈姆達拉在任期間,希望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力求通過法律形式,吸納民間資金,完善巴勒斯坦民眾的社會保障體系,但該計劃遭遇了很大阻力。由于巴民族權力機構長期處于財政赤字狀態(tài),許多巴勒斯坦人擔心社會保障資金會被政府挪用,約旦河西岸民眾因此于2019年初舉行大規(guī)??棺h示威,哈姆達拉隨后辭職。
阿什提耶接任總理后,力圖推動巴勒斯坦獲得聯合國成員國地位,并在國際刑事法院以“戰(zhàn)爭罪”起訴以色列非法占領巴土地,還呼吁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等國際組織同以色列斷絕關系。本輪巴以沖突爆發(fā)后,巴勒斯坦民眾對巴民族權力機構無力阻止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愈發(fā)不滿。最終在內外壓力下,阿什提耶宣布政府辭職。
綜合來看,巴勒斯坦總理的任免受多方影響。一是受法塔赫和哈馬斯的關系影響。2007年法塔赫與哈馬斯關系破裂后,國際社會尤其是阿拉伯國家組織了多輪和解對話。2009年2月,在埃及斡旋下,法塔赫和哈馬斯達成“開羅協(xié)議”,同意組建聯合政府,并舉行大選。在此背景下,巴總理法耶茲提出辭職,但隨后雙方卻未能履行協(xié)議,法耶茲于同年9月再次被任命為總理。二是受美國和以色列影響。事實上,無論是法耶茲、哈姆達拉還是阿什提耶,都具有一定的“美國背景”。阿什提耶政府的辭職,也被視為巴民族權力機構對美國要求其改組的“回應”。據報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曾提出,本輪巴以沖突一旦結束,加沙地帶應與約旦河西岸統(tǒng)一,由巴民族權力機構管轄。
阿什提耶宣布辭去總理職務后,外界普遍認為曾擔任阿巴斯經濟顧問且與美國保持良好關系的穆罕默德·穆斯塔法將接任總理職務。與此同時,2月29日,法塔赫和哈馬斯在俄羅斯展開新一輪對話,討論組建統(tǒng)一的巴勒斯坦政府及加沙地帶重建問題。然而,巴勒斯坦各派系的和解之路恐難一帆風順。
首先,法塔赫和哈馬斯對2007年后歷任巴總理的合法性存在原則性分歧。哈馬斯認為,總理一職應根據2006年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的選舉結果,由贏得選舉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擔任。而法塔赫則認為,2007年巴派系沖突發(fā)生后,阿巴斯宣布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進入“緊急狀態(tài)”,哈尼亞政府不再具有合法性。
2024年2月26日,巴勒斯坦總理阿什提耶(中)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召開內閣會議,宣布巴勒斯坦政府辭職。
其次,法塔赫與哈馬斯的新一輪對話即便達成協(xié)議,能否實行仍然存疑。自2007年起,法塔赫和哈馬斯先后舉行多次對話并產生多個協(xié)議。例如,2007年,在沙特幫助下雙方達成“麥加協(xié)議”;2008年,在也門的幫助下雙方發(fā)表《薩那宣言》;2011年、2014年及2017年,雙方多次在埃及達成和解;2020年9月,雙方一度同意結束內部分裂并在數月內舉行自2006年以來的首次大選;2022年,巴14個政治派別還在阿爾及利亞簽署《阿爾及爾宣言》。這些協(xié)議內容大體相似,都是組建包括法塔赫和哈馬斯在內各派別廣泛參與的聯合政府或過渡政府,并舉行新一屆大選來實現政治和解,但這些協(xié)議無一得到切實履行。
最后,加沙地帶的政治、安全和財政等現實問題仍難解決。根據美國的設想,經過改組的巴民族權力機構,在本輪巴以沖突結束后將重新接管加沙地帶,恢復2007年前加沙地帶的政治格局。但在2007年后,哈馬斯解散了該地曾由法塔赫主導的公務員體系,重新雇傭了數萬新公務員,法塔赫與哈馬斯在這些公務員如何安置、哈馬斯安全部隊人員如何整編、哈馬斯如何融入法塔赫主導的巴民族權力機構等現實問題上仍存深刻分歧,而這恐將繼續(xù)成為未來加沙地帶和平方案實施的重要障礙。
(王晉為西北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