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很多學生語言積累少,觀察能力弱,再加上語言駕馭能力差,寫作時總會感到下筆無話可說,無內(nèi)容可寫。即使東拼西湊完成一篇作文,也是內(nèi)容空洞,文不對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精準施策:胸中有方法,下筆才能揮灑自如,妙筆生花。
原文
迎面吹來溫暖的風
風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風在每個季節(jié)里,吹拂到人的臉上都有著不同的感受。
如在春天,人們經(jīng)常說風是溫暖的。那是因為人們剛從嚴冬中解放出來,之前的風都是寒冷刺骨的。也有一些人覺得風是溫暖的,那是因為春天的風代表新的開始,充滿生機。嚴冬中的老人,大多到了風燭殘年,萬一在嚴冬中停下了人生的腳步,就到達不了下一個冬天了,而過了嚴冬的老人,往往更有活力,仿佛重新注入了新的生機,在他們的感覺中風是那么的溫暖。
夏日,有人說風是真正的暖和。在每年的六月到八月之間,出門的人常常會伴著溫暖的風。那風啊,在人們的臉上拂過,竟然拂下一滴滴晶瑩的汗水。也許這是風過于溫暖的結(jié)果。
深秋時分,很少有人說風是暖和的了。在人們口中往往覺得風是涼爽的。深秋的早晨,一個孩子穿著縫著小羊圖標的深色毛衣,迎著涼爽的秋風走在小路上。那毛衣是楊阿姨親手給他編的,聽說他當時還嫌土氣,這不還是穿上了嗎?想必他感覺是溫暖的吧。
到了嚴冬,這風吹在人們的臉上,可能讓你脫層皮。人們都說寒風刺骨,吹在身上冷冰冰、涼颼颼的。有人說嚴冬不只有寒風,也有溫暖的風。
每年必過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總是那么喜慶,歸鄉(xiāng)的路總是讓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魂牽夢縈。人們在這喜慶的節(jié)日中,吃年夜飯,放焰火。風吹在人們臉上看似是寒冷的,但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冷。過年時,人們都如沐春風,那是何種感受?是春風般的輕柔,還是如夏風般的火熱、秋風般的愜意、寒風般的冰涼?只有自己知道。
聽說花有百般的開法,但我覺得風吹在臉上也有百般的感受。聽說過形影不離,看來風也跟影子一樣,跟人們總是如影隨形。四季的風,不一樣的感受,靜下心來總能感受到風中不同的溫暖。
簡評:
這是一篇小學生作文。文章脈絡清晰,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講述了四季之風的不同特點及帶給自己的感受。文章要求是寫記敘文,記敘文要有完整的事,“六要素”要在文中清楚體現(xiàn)。本文看起來既不像記敘文又不像散文,而是憑自己的感覺天馬行空地想啥寫啥。實際上無論寫哪種體裁的文章,都要遵循相應的寫作規(guī)則,即寫作規(guī)范。這篇作文審題不清,思維混亂。如果以一件事為主線,突出表現(xiàn)“溫暖”前后不同的體驗,引領讀者感悟到人性的光輝,這樣的作文就符合命題者的真實意圖。
寫作指導
一、讀懂題意,認真審題
審題是指在動筆之前,對作文題目及要求進行認真的審視,弄清題目的含義。審題重在一個“審”字,即認真分析題目和要求,根據(jù)審題的結(jié)果來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材范圍和構思等。有些同學不習慣于審題,沒有認識到審它的重要性,所以總是走馬觀花,一目十行,甚至連題目的要求都不仔細看,拿起筆來就寫,結(jié)果不是偏題就是離題,真的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為此,抓好寫作第一步的審題就顯得至關重要。
1.抓題目關鍵詞
命題作文題目中一般都會有關鍵詞,稱之為“題眼”。這些詞在審題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文章的立意、選材都要圍繞這些詞來展開。把握了題眼,就抓住了審題重點,也就避免了寫作時偏題跑題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審題時也要注意那些起修飾、限制和補充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對寫作的范圍、寫作的對象等也有著重要作用。比如《愛笑的同桌》和《勤勞的媽媽》這兩個作文題目中,“愛笑”和“勤勞”就是兩個修飾詞,是解題的重點,也就是題眼。同桌給我的印象肯定比較深,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情感應該是比較豐富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寫出來,只能寫跟樂相關的內(nèi)容。所以無論是立意還是選材都只能跟“笑”相關,只有這樣才符合文章的要求。同樣《勤勞的媽媽》也只能選取跟“勤勞”相關的材料,表現(xiàn)媽媽的勤勞。寫媽媽漂亮、節(jié)儉等都是審題錯誤,與要求不相關。關鍵詞不僅有這些表修飾、限制、補充的詞語,還有一些副詞也是解讀題目的關鍵詞,這些詞很容易被同學們忽略,都覺得是可有可無的點綴,這是理解上的誤區(qū)。比如說《讓我最高興的一件事》中“最”就是解題的關鍵。高興的事比較多,所以“最”字規(guī)定了高興的事是頂級的。再來看《迎面吹來溫暖的風》,要抓住“溫暖”來寫,這個詞語理解正確了,文章的立意、選材就符合要求了。
2.分析內(nèi)在關系
這類題目在讀題時,可以發(fā)現(xiàn)題目的前后之間有著因果、條件等內(nèi)在聯(lián)系,審題時務必辨別清楚前后之間的關系。比如“舞起來,生命就精彩”這個文題,“舞起來”是“生命精彩”的前提或原因,“生命精彩”是“舞起來”的結(jié)果,兩者之間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果忽略審題,只寫“生命精彩”或者“舞起來”就是誤解題意的表現(xiàn),寫出來的文章就是偏題。
二、緊扣題意,立意鮮明
一篇文章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它的立意,立意的高度決定了文章的高度。比如“橋”這個文題,寫河上的橋、江面的橋是可以的,但這樣寫,文章的主題比較淺顯。如果從橋的時代發(fā)展和變化角度來審題立意,寫成助力農(nóng)民增收的致富橋,黨群之間的連心橋等,主題就比較深刻了。所以文章審題很關鍵,它關系到寫作的成敗。
1.根據(jù)題目要求立意
要在審題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要求進行立意,在立意時要注意中心思想的正確、準確和明確。同學們閱讀名著時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作品都有鮮明的立場,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讀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比如《黃繼光》,這是一篇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文章。作者通過講述朝鮮戰(zhàn)場上黃繼光的英雄故事,表現(xiàn)他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學們學了這篇文章,就要懂得珍惜當今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好作品,熱愛祖國、崇尚英雄、懂得感恩是文章的主旋律。因此,讀懂題目,讀懂命題者的意圖是立意的關鍵。像《迎面吹來溫暖的風》,題目中的“溫暖”就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暖和”這一本意,而是要理解為“感動、自信”等這樣的引申義。在文中就是要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表現(xiàn)引申義的主題,而病文只是寫了四季風的特點,并沒有用具體的事例來表現(xiàn)溫暖的畫面。因此立意就不鮮明,給人一種內(nèi)容空洞的感覺。可見,立意是文章的靈魂,沒有靈魂的文章,只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
2.根據(jù)生活積累立意
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生活中,同學們要用心觀察,善于思考,以使寫作主題富有思想性,也更深刻,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比如《月是故鄉(xiāng)明》這篇文章,通過回憶童年往事,抒發(fā)了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這樣的立意就有鮮明的人情味,有歸屬感,很容易引起游子的共鳴。像《迎面吹來溫暖的風》,可以通過寫身邊的人和事,表達對生活的感悟,這樣的立意最具有煙火氣,能給人以啟發(fā)。
三、圍繞中心,合理選材
如果說立意是文章的靈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圍繞中心選材決定材料的取舍,能表現(xiàn)主題的材料就采用,反之則少用或者不用。像《慈母情深》這篇文章,為了表現(xiàn)母親對兒子的深情,作者通過回憶小學時代,為了一元五角的書去找母親這件事,表現(xiàn)了母親對我的疼愛。文中多處細節(jié)描寫突出了母親的辛勞和我復雜的心理活動,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母親對兒子的愛。病文《迎面吹來溫暖的風》,雖然寫了很多內(nèi)容,但通篇沒有一件事,所以文章就顯得很空洞、零散,主題沒有得到集中表現(xiàn)。如果敘述一件事,文章的主題就會找到落腳點,讀起來也就順暢得多。此外,除了要圍繞中心選材之外,還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因為真實的材料寫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典型事件才更具代表性,才會讓文章有說服力。
升格文
迎面吹來溫暖的風
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整個城市一改冬日的荒涼,變得生機勃勃。清風徐徐,瞬間讓人溫暖起來。
我走在路上,看到這些景象,頓感愉悅。我直視著前方,猛然間看到一個黑點,隨著腳步前行,快到跟前我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位老者。他駝著的背,像月牙一般彎曲。他用布滿皺紋的手扶著一輛三輪車,車子上面裝了很多紙殼和塑料瓶。他每走一步,車子就發(fā)出咯吱咯吱的響聲。老人無暇欣賞這春天的美景,那雙混濁又暗淡的眼睛看著前方,老人邁著無力的雙腿向前挪動著三輪車。
老人沒有站穩(wěn),猛地倒在了地上。更不幸的是,那輛三輪車也跟著傾倒在地上。我不忍再看到這一幕,想趕快離開這個地方,便佯裝沒有看見,正當我快要離開時,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少年,快速地從路對面跑過來,來到老人身邊。他小心翼翼地抓住老人的手,另一只手扶著老人的后背,邊扶邊關切地問:“老爺爺,您沒事吧,身體哪里不舒服?”老人先是一愣,隨后結(jié)結(jié)巴巴地回答道:“沒事……沒事……”老人的眼中噙著淚水。
那少年又幫老人扶起三輪車,將散落一地的廢品重新裝上車。我看到這一幕,瞬間感到無地自容。
老人年紀如此之大,卻還在為生活奔波。他本應受到我們的關愛與幫助,我卻選擇了逃避,我還有沒有一點公德心?我捫心自問,社會和諧靠什么?不就是靠千萬個你我他嗎?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而真誠的心,奉獻一份關愛,社會就會和諧而美好,人人都能幸福。想到這,我對著前方長舒了一口氣,那助人為樂的少年模樣將永駐我的心間。
走在回家的路上,溫暖的風輕拂著我的臉龐,這風似春雨滋潤了我的心田,又似一團火,照亮我前進的方向。在春風的沐浴下,我堅定而又有力地邁開雙腿,走在回家的路上。
點" 評
文章緊扣“溫暖”敘事。通過記敘親眼所見的一件事,塑造了無名少年助人為樂的崇高形象。升格文相對于原文而言,最大的區(qū)別在于:①有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敘事完整,人物形象鮮明,有個性。②主題集中,特色鮮明。通過敘寫無名少年的所作所為,表現(xiàn)了我對少年的敬佩之情,這對我的心靈也是一次洗禮。③表現(xiàn)手法多樣。文中運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了我和無名少年的形象,也形成鮮明的對比,進一步突出少年的高大形象。全文首尾照應,結(jié)構嚴謹。結(jié)尾升華了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