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宏楠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肌理一般是指物質形態(tài)表面的紋理、組織構造,是物質的特征之一。肌指的是物象的表皮;理則代表物體表象的紋理特征。肌理語言形態(tài)面貌可以分為:可視肌理語言和非可視肌理語言??梢暤募±碚Z言指的是肉眼可見的肌理,如山石紋、水紋、植物紋等。非可視的肌理語言是指肉眼看不見,用手觸摸也感受不到絲毫的起伏變化,需要使用特殊儀器才可看到,如光滑的玻璃、不銹鋼表面等。由于物體的結構、形態(tài)、材質、狀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都會使物體呈現出豐富的肌理狀態(tài),因此形成千變萬化的肌理形態(tài)。觀察肌理的角度,一般以物體表層形態(tài)作為觀察對象,因為所有物質都擁有各自的表層形態(tài),所以肌理的存在方式會無論是物質的融合或分裂,都會產生新的肌理狀態(tài)。比如棉花加工成棉線最終成為布料,在這一過程中棉花的肌理狀態(tài)可以說至少產生了3種方式的肌理形式,從不同的角度看物質的外在形態(tài)可以發(fā)現更多的肌理狀態(tài)。
通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質肌理,可以發(fā)現肌理的外在形態(tài)具備規(guī)律和無序兩種狀態(tài),從自然存在的金屬、樹木、土石、水、光、波以及動物的皮膚都有肌理的存在。肌理的規(guī)律性與無序性可以存在于同一種物質之中,比如水波的起伏可以具有規(guī)律也可以自然無序。肌理的表面狀態(tài)會因為物質本身的結構而變化,因而相同的物體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同樣可以產生諸多變化,如木材受到侵蝕、風化、燃燒、浸泡后將會有不同肌理效果。
肌理的形成方式可以分為自然形成與人為創(chuàng)作兩種方法:
(1)自然發(fā)生的肌理狀態(tài)是物質本體在環(huán)境的作用下產生,除了物質本身的肌理外,也受外力的影響而發(fā)生變化主要方式包括了風化、水浸、燃燒、碰撞、腐蝕等方式,也有活性材料產生肌理效果,如大漆材料的結膜形成的皺紋。
(2)人為創(chuàng)作肌理的重點在于對藝術形態(tài)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工具的使用,藝術家借助工具對材料進行藝術加工和創(chuàng)作,表現藝術造型的同時將肌理效果與作品形態(tài)相融合,可以在其藝術創(chuàng)作中得到超出自然的肌理藝術效果。肌理藝術不再單純地依靠再現事物本身的樣貌,肌理藝術正是在創(chuàng)作和勞動的過程中發(fā)現了材料本體所帶來的美感。這種美的感受顯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陶瓷作品中的肌理語言源于藝術家對大千世界多種物質形態(tài)面貌的觀察,藝術家進行有規(guī)律的組織與想象,利用陶瓷材料創(chuàng)作出豐富的肌理語言。在陶瓷藝術中,肌理藝術可以用于創(chuàng)造出具有紋理和光澤的表面。通過使用各種不同的陶瓷材料和技術,可以在陶瓷表面上創(chuàng)造出各種不同的肌理效果,如粗糙、光滑、凹凸不平等。這些肌理效果可以使陶瓷器物更加生動,增加觀眾的視覺吸引力和美感。陶瓷創(chuàng)作中的肌理語言主要以再現和創(chuàng)作兩種方式,利用陶瓷粘土創(chuàng)作的肌理語言、釉料進行泥坯裝飾形成的肌理語言以及人對窯火的控制,使陶瓷坯體所產生的肌理語言。從陶瓷成形制作方法,泥料、工具、燒制、釉料、裝飾等方面探討可以發(fā)現,在不同的階段中都可以創(chuàng)作出不一樣的肌理藝術效果。通過這些方幫助認識肌理與陶藝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陶瓷成形的技法分為以下幾種:手捏成形、泥條盤筑成形、泥板成形、快輪成形和模具成形。不同的成形工藝對于造型的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藝術效果。通過手與材料之間的互動感受不同材質,不同方法所帶來的藝術感受。
模具是陶瓷成形中常規(guī)制作方式,適合制作規(guī)則且具有規(guī)律性的肌理,這類成形法方式可以處理復雜的手工難以實現的形體,也可以借助該方法的特性進行創(chuàng)作。其工藝屬性是由石膏將泥坯中的水分吸收,使泥胎形體依附于模具內壁成形、泥坯不會與石膏產生粘連,因此石膏模具可以重復制作統(tǒng)一形體的工藝技法。通過石膏模具可將其它物質的肌理轉化成陶瓷材質,如樹木、果實、巖石、布匹、金屬等。
泥條盤成形主要是依靠泥條堆疊成形,泥條盤筑適合制作較大的器型或雕塑。表現方式自由,但成形難度較大??梢员A羰峙c泥之間的痕跡,借助工具在胎體的表面留下裝飾性的肌理效果。從彩陶文化的陶器中可以發(fā)現大量的繩紋肌理效果,利用泥條的線性效果也可以制作出隨機的疊加狀態(tài)。此外,在現代科技中,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當中還應用了液態(tài)沉積成形3D打印技術,它的特點是在打印過程中,產生重復規(guī)律的排列肌理和幾何形的結構以及一些手工制作難以完成甚至完不成的造型。規(guī)律或者不規(guī)律的豎向、橫向肌理,凹凸的雕刻紋理都可以通過液態(tài)沉積成形3D 打印技術來實現。
泥片成形是陶瓷成型中常用的技法之一。不同的造型和表現效果需要不同的成形泥片,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滾壓、切割、拍打等方式獲取泥片,其中圍泥成筒和泥板拼接使主要的成形方法。這種成形方法在宜興紫砂壺的制作以及景德鎮(zhèn)鑲器制作中最為常見,紫砂類的陶泥泥片適合圍筒成形,瓷土和陶土的泥板皆可作為矩形、棱形等不同造型的鑲器類。肌理裝飾上則可以進行后期雕琢,也可以利用泥板的形態(tài)直接制作具有工藝特點的藝術效果,古代的樹癭壺便是紫砂器中肌理藝術代表作品。從日本陶藝家泉田之也的作品(見圖1)看到,大量陶土通過泥片成形的方式制成。在泥板粘接的器物中出現的層疊肌理,是通過把挫出的小泥條壓成扁平狀的泥片,按照一定的走向和布局疊壓組合而成,而他癡迷于干裂的巖石表面,被空氣侵蝕后呈現鋸齒狀的基巖,干枯的河床等肌理語言,使觀者在他的泥片折疊肌理作品中感受到自然的風情,也可以從臺灣陶藝家陳景亮的作品(見圖2)中看到后期制作仿木材質的肌理效果。
圖1 《泥片層疊系列作品》
圖2 《年輪茶壺》
在陶藝成形中,陶瓷的泥料分為陶泥和瓷泥,在陶泥的色彩豐富有黃、紅、黑、白、灰、紫等各種顏色的紫砂泥等。在瓷泥中便有高、中、玉泥、骨瓷泥等。陶泥呈現出粗獷、質樸、厚重的質感,而瓷泥卻是細膩、溫潤、純凈、靈動的。不同質料的泥燒制出來的肌理質感也不同,從而產生不一樣的語言魅力。根據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內容選擇色彩和肌理質感相近的泥料來創(chuàng)作作品,不僅可以展現造型美,還可以看到泥料所帶來的材質之美。
泥料可以同其諸多物質進行混合產生獨特的的肌理語言,在陶瓷肌理語言實踐創(chuàng)作中,通過在陶瓷泥料里加入其他的材料,比如加入宣紙漿、棉布、紗布、果殼、玻璃、大米、谷物類、樹皮碎屑、木屑等。將這些材料與泥料混合使用,進行陶瓷肌理的創(chuàng)作。
這樣一種混合泥料的肌理語言最大的特點是就在于這些材質能產生各不相同的肌理狀態(tài),不同的材質所具有的自然肌理形態(tài)與陶瓷泥料相融合所顯現出來一種肌理語言,這種方法對陶瓷肌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紙漿土就是陶藝肌理語言創(chuàng)作常用到的混合泥料,將粘土攪拌成泥漿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宣紙漿纖維,便可以得到紙漿土,紙漿土在當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中比較常用,無論是手工制作還是模具成形,紙張里的有機纖維對于泥的韌性、強度、重量都會有影響。最關鍵的在于紙纖維所形成的肌理效果。
不同的燒成方法會使陶瓷器物產生截然不同的肌理效果和色澤變化。陶瓷的燒成方式主要有:柴燒、鹽燒、蘇打燒、熏燒、樂燒、坑燒。其中,柴燒是一種很古老的燒成方式,由最初的坯體裸燒到匣缽罩燒,再回歸到坯體的裸燒。時至今日,仍有部分陶藝家在追求柴窯裸燒形成的肌理效果。木材在窯內經過高溫的燃燒下,會在陶瓷器物表面形成碳渣與層次豐富的草木灰釉,或在胎體上留下火的肌理痕跡。柴窯裸燒的作品自然、質樸,色彩深沉內斂。
釉料具有隨機性,豐富的釉料效果為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抽象意境之美提供了基礎?,F代很多陶藝創(chuàng)作都是利用某種釉料,在燒制中出現的一些特殊效果,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釉料除了光滑的紙質,也可以形成氣孔、收縮、晶體等效果,色彩上豐富,能根據釉色并利用所產生的肌理效果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從陶瓷材料出發(fā),比較多種創(chuàng)作方法對肌理效果產生的不同影響,從而探討如何將技法與陶瓷肌理語言創(chuàng)作相融合。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不可忽視的是陶瓷肌理語言的構成元素及由不同構成規(guī)律所帶來的情感表達。創(chuàng)作者基于主觀審美與創(chuàng)作經驗,運用不同方法、材料在作品中表達其或主觀、或抽象、或具象的情感。每個作品的獨特性會帶給觀者不同的視覺沖擊,進而產生多樣的心理感受。由此可見,制作方法與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陶瓷肌理語言創(chuàng)作的豐富性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