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鈺東
摘要:一位隔代撫養(yǎng)的高中女生在爺爺去世之后又面臨奶奶重病,引發(fā)了復雜的哀傷情緒,心理教師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研發(fā)的問題管理家輔導技術,通過壓力管理、問題管理、積極行動、重建社會支持四個步驟進行喪親輔導,取得較好的效果。同時分析了隔代撫養(yǎng)青少年祖輩去世后建立新的家庭關系可能遇到的困難,并提出應對建議。
關鍵詞:隔代撫養(yǎng);問題管理家;喪親輔導;關系重建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5-0051-03
一、個案概況
小琪(化名),女,16歲,高二,成績優(yōu)異,人際關系疏離。有個妹妹,比她小6歲。初中之前在鄉(xiāng)鎮(zhèn)隨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務工,帶著妹妹,初中隨父母在城區(qū)生活。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親子間共同語言少。高中在校住宿,與父母溝通很少,節(jié)假日經(jīng)常回鄉(xiāng)探望爺爺奶奶。
一年前爺爺患急病去世,不久前奶奶身體不適,倆月前查出重病,住院好轉后于兩周前居家照料。兩周以來,小琪焦灼不安,晚上難以自主入睡,胃口不佳,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住宿時一想到奶奶也可能離世,她會止不住哭泣,手腳顫抖,極度緊張,無法自控,因此前來求助。
二、原因分析與問題評估
小琪是典型的隔代撫養(yǎng)案例,小時候跟隨爺爺奶奶長大,與祖輩形成長期的穩(wěn)定依戀關系。有學者指出,“依戀聯(lián)結一旦被維持下來,對這種聯(lián)結形成有幫助的多種形式的依戀行為就會被激活?!彪m然小琪初中已跟隨父母生活,但因溝通不良及心理上和生活習慣上的沖突,與父母沒有重新建立起親密關系。小琪心中依舊將祖輩作為主要的依戀對象。特別是爺爺?shù)陌菖c偏愛,與父母對青春期的小琪的不理解形成強烈的對比。
一年前爺爺患急病去世對小琪影響巨大,這是小琪經(jīng)歷的第一次喪親創(chuàng)傷,并沒有被很好地處理。奶奶重病又喚起小琪的創(chuàng)傷體驗,喪失的威脅激起焦慮,真實的喪失激起悲傷,小琪目前處在焦慮與悲傷的失控體驗中。
問題評估:小琪安靜內(nèi)斂,除了祖輩之外,沒有建立與父母、朋輩之間的親密關系,這是隔代撫養(yǎng)的青少年容易出現(xiàn)的人際交往缺陷。這導致她處理復雜情緒時缺乏社會支持,沒有暢通的宣泄方式,情緒積壓無法排解。
用GAD7進行評估,得分是14分,PHQ-9的得分是11分,無自傷意念。
三、輔導過程
小琪是因為奶奶生病導致極度焦慮前來接受輔導的,但需要與小琪共同探討導致當下境況的各種因素,澄清當下的情緒,增加她對生活的控制感。
本次輔導的主要技術依據(jù)是問題管理家(PM+),這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及相關研究者聯(lián)合開發(fā)的一個短程、跨診斷性的心理干預方案,主要輔導思路是針對個案遇到的問題進行“問題管理”(Problem Management,PM),也被稱為“問題解決咨詢”或“問題解決療法”,并提供協(xié)助行為轉變的方法(+),故而得名“問題管理家 (PM+)”。問題管理家使用“管理”而非“解決”一詞,指個案可能會面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即使他們遇到的問題難以解決,仍然有辦法減輕問題帶來的影響。它融合了正念、CBT等技術策略,旨在通過綜合使用這些策略協(xié)助個案解決心理問題和實際問題,有簡短、可規(guī)?;?、手冊化、結構化的特點。已有諸多實踐證明,問題管理家能有效解決青少年抑郁問題。問題管理家包括2次評估服務及連續(xù)5周、每周1次的個體疏導。主要分為五步,第一步:正念理論及實操;第二步: 問題管理;第三步:行為激活;第四步:加強社會支持;第五步:保持健康,展望未來。
針對小琪的問題,我確定了以下輔導目標:壓力管理,澄清當下的情緒;進行問題管理,看到喪失的意義及對當下的啟示;積極行動;尋找周圍的力量,加強社會支持。輔導分以下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壓力管理,澄清當下的情緒。
小琪一坐下就說:“老師,我最近很難入睡,半夜都會驚醒,我想知道應該怎么調(diào)節(jié)?!?/p>
在本階段輔導過程中,主要了解小琪的基本信息、生活事件,介紹問題管理家的輔導流程,采用放慢呼吸的焦慮管理策略,示范和練習放慢呼吸速度,緩解當下的情緒狀態(tài)。同時澄清,當下的情緒是由于對奶奶的關懷導致的焦慮及面對親人過世后無法排解的情緒共同導致的,由此理解當下的情緒及帶來的積極訊息。
第二階段:進行問題管理,學生選擇處理第一次喪失。
本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跟小琪一起分析影響當下情緒的各種可能事件,小琪選擇談論一年前的第一次喪失。此階段主要與小琪重溫爺爺生前相處的點滴及對喪失的遺憾、啟發(fā)。
在重溫美好時,小琪的部分表述如下:
“爺爺是村里的水泥工,有時候去幫人家修補屋子也不收錢,大家都很喜歡他?!?/p>
“我坐車會暈車,爺爺每次都先備好暈車貼、口香糖?!?/p>
“爺爺會開著摩托車,搭我從鄉(xiāng)下去鎮(zhèn)里吃早餐?!?/p>
“晚上爺爺會在客廳玩手機,奶奶煮宵夜?!?/p>
“初中回去時,爺爺都在屋子外等我,遠遠就能看見他了?!?/p>
對于與爺爺相處的遺憾部分,小琪的部分表述如下:
“爺爺會特別寵妹妹,因為擔心妹妹無法養(yǎng)成好的習慣,我會和爺爺吵架、拌嘴?!?/p>
“平時陪伴爺爺?shù)臅r間很少?!?/p>
“爺爺走的時候,媽媽喊我請假回去見了一面,那時候爺爺沒有怎么說話。后來爺爺緊緊握著我的手,他是舍不得我,也舍不得妹妹?!?/p>
在對啟示的討論中,小琪的部分表述如下:
“懂得很多東西,要聽話,好像什么東西都會變少?!?/p>
“要好好記住一些相處的時刻,很多事情會變得模糊起來?!?/p>
“奶奶在爺爺走了之后變得很傷心,好像情緒一直不太好?!?/p>
“我好像可以做一些事情?!?/p>
心理教師總結了小琪回憶的三個篇章,引導其看到爺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與爺爺?shù)墓餐貞浺呀?jīng)變成人生中的一部分,不會隨著爺爺去世而消失,而是成為重要的成長故事,陪伴自己的一生。同時鼓勵小琪可以與奶奶一起回憶與爺爺?shù)狞c滴,向媽媽、爸爸問詢?nèi)ナ兰胰说墓适拢膭钏秊槟棠烫峁┮恍┝λ芗暗恼疹櫋?/p>
第三階段:積極行動。
本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積極行動,讓小琪看到當下可以做的事情,看到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所做的努力,與奶奶、父母共同面對當下的困難場景。
小琪的部分表述如下:
“奶奶回家之后病情有所好轉,我周六請假回家,幫奶奶去鄉(xiāng)下澆花?!?/p>
“回去跟奶奶一起聊爺爺,奶奶說爺爺打麻將時是個老實人,老被欺負?!?/p>
“聊完爺爺,奶奶的情緒有好轉?!?/p>
“最近奶奶笑容很多,加上親戚看望,狀態(tài)比之前好?!?/p>
“姑姑和媽媽都不敢?guī)湍棠淌帐芭判刮锏拇?,我敢,他們都說我很厲害,不過有點累?!?/p>
本次輔導中,小琪的情緒明顯改善很多。小琪評估第一次來輔導時情緒是5分(滿分10分),這次是8分,改善的3分表示: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課了;回家很開心,能夠見到妹妹、媽媽、奶奶;覺得自己的戾氣沒有那么重了。
第四階段:尋找周圍的力量,加強社會支持。
本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進行家庭關系的重建,引導學生看到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做的一些積極的行動。小琪的部分表述如下:
“平時周六在房間,不知道如何跟父母溝通,有些話又不想跟爺爺奶奶講?!?/p>
“不過這次奶奶生病,媽媽全程照顧。”
“今早有情緒,告訴媽媽,她好像很理解我,在爺爺去世之后其實她一直很擔心我?!?/p>
這個階段中,心理教師引導學生看到平時可能忽略的父母曾經(jīng)做過的努力,看到父親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依戀對象,將關注點慢慢收回到自己的父母身上。小琪發(fā)現(xiàn)媽媽也愿意跟自己談論爺爺生前的故事,父母對于奶奶生重病這件事情也很焦慮,很擔心老人家的身體狀態(tài),因此與父母有新的共同的聯(lián)結。
在這個階段進行了兩次輔導,第二次輔導時,心理教師邀請小琪及媽媽到輔導室進行名為“沉默的語言”的合作繪畫游戲。雙方用非語言的方式共同創(chuàng)作一幅作品,結束之后,雙方一起對繪制的作品進行闡述,講述在沉默合作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來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及關系的重建。心理教師在合作繪畫的過程中擔任觀察者的角色,并把觀察到的細節(jié)記錄下來,在討論講述的過程中進行反饋。此階段結束之后,小琪和媽媽反饋這是第一次這么用心觀察彼此,理解彼此的心思,是一次充滿挑戰(zhàn)又很有幫助的嘗試。
四、效果與反思
經(jīng)過輔導后,小琪的情緒狀態(tài)有明顯的改善,在奶奶生病這件事情上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照顧,也能夠逐漸跟媽媽建立起較好的依戀關系,慢慢形成新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平衡。
對于由祖輩撫養(yǎng)的孩子,祖輩無限接近父母的角色,而祖輩的去世打破了這種原本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結構,孩子體驗到的悲傷跟喪失父母是相似的。但這種哀傷體驗往往被忽略,會被當作普通的喪失經(jīng)驗來處理,這種不被理解會進一步影響他們與父母形成新的依戀關系,導致社會支持處于極度脆弱的狀態(tài),情緒無法得到排解。再加上很多家庭因有所忌諱,不會主動和孩子談論去世的家人生前的故事,容易導致孩子的創(chuàng)傷一直得不到處理。
同時,相比接受父母教養(yǎng),接受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表現(xiàn)出更多的情緒問題及性格和人際交往缺陷,這個群體的學生容易因為祖輩去世出現(xiàn)罪疚感,希望能夠追逐去世的親人,容易掉進抑郁情緒,以及容易與在世家人抗爭。本文案例中,小琪的父母健在,且能積極建立溝通,可以重建親子關系。但對于難以建立新的現(xiàn)實性的社會支持的學生而言,可以嘗試建立未來的預期中的社會關系,例如未來的伴侶、未來的子女,可以與他討論:如果有這些人的參與,你會怎么跟他們談去世的家人,他們可能會如何反應等,以此來建立預期性的社會關系。
參考文獻
[1]陳如優(yōu). 墻角的玩偶——意象對話技術應用于喪親高中生情感輔導[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6):47-49.
[2]陳潔. 通過建立未來可預期社會關系的喪親哀傷輔導[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6):181-183.
[3]熊冰雪. 隔代撫養(yǎng)群體祖父母去世后的意義重建[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4]李梅,李潔,時勘,等. 喪親人群哀傷輔導的研究構思[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18(1):44-46.
[5]世界衛(wèi)生組織. 問題管理家(PM+):為面對逆境困擾的成人提供個人心理輔助[M]. 錢煒,熊慧琦,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