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十二月十五,過年的空氣開始濃重起來了。我們?nèi)痉坏昀锶齻€染匠司務(wù)全是紹興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鄉(xiāng)。十五日,店里辦一桌酒,替他們送行。這是提早舉辦的年酒。商店舊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雞,擺法大有道理:雞頭向著誰,誰要免職。所以上菜的時候,要特別當(dāng)心。但我家的店規(guī)模很小,店里三個人,作場里三個人,一共只有六個人,這六個人極少有變動,所以這種顧慮極少。但母親還是當(dāng)心,上菜時關(guān)照仆人,必須把雞頭向著空位。
臘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來。這菩薩據(jù)說是天神派下來監(jiān)視人家的,每家一個。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過人數(shù)更多。他們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飯菜的香氣。每逢初一、月半,必須點起香燭來拜他。廿三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吃。吃過之后,黃昏時分,父親穿了禮服來灶前膜拜,跟著,大家跪拜。拜過之后,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山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里。這灶轎是白天從市上買來的,用紅綠紙張糊成,兩旁貼著一副對聯(lián),上寫“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們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轎兩旁,再拿一串紙做的金元寶掛在轎上;又拿一點糖塌餅來粘在灶君菩薩的嘴上。這樣一來,他上去見天神,粘嘴粘舌的,說話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惡事全盤說出。于是父親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轎,捧到大門外去燒化。燒化時必須搶出一只紙元寶,拿進來藏在櫥里,預(yù)祝明年有真金元寶進門之意。
二十三送灶后,家中就忙著打年糕。這糯米年糕又大又韌,自己不會打,必須請一個男工來幫忙。這男工大都是陸阿二,又名五阿二。因為他姓陸,而他的父親行五。兩枕“當(dāng)家年糕”,約有三尺長;此外許多較小的年糕,有二尺長的,有一尺長的;還有紅糖年糕、白糖年糕。此外是元寶、百合、橘子等種種小擺設(shè),這些都由母親和姐姐們?nèi)プ觥N乙蚕戳耸秩⒓?,但總做不好,結(jié)果是自己吃了。姐姐們又做許多小年糕,形式仿照大年糕,是預(yù)備廿七夜過年時拜小年菩薩用的。
二十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后,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shè)“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錫制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我們這廳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邊是五叔家,左邊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時祭起年菩薩來,屋子里燈火輝煌,香煙繚繞,氣象好不繁華!三家比較起來,我家的供桌最為體面。何況我們還有小年菩薩,即在大桌旁邊設(shè)兩張茶幾,也是接長的,也供一位小菩薩像,用小香爐蠟臺,設(shè)小盆祭品,竟像是小人國里的過年。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nèi)。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dāng)朝”“平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里頭。我那時只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對美術(shù)有緣。
大多數(shù)人家廿七夜過年。所以這晚上商店都開門,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關(guān)門。我們約伴出門散步,買花炮?;ㄅ诜N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劈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zhuǎn)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其中萬花筒最好看,然而價貴不易多得。買回去在天井里放,大可增加過年的喜氣。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個一個放。點著了火就立刻拿一個罐頭瓶來罩住,“咚”的一聲,連罐頭瓶也跳起來。我起初不敢拿在手里放,后來經(jīng)樂生哥哥教導(dǎo),竟膽敢拿在手里放了。兩指輕輕捏住鞭炮的末端,一點上火,立刻把頭旋向后面。漸漸老練了,即行若無事。
年底這一天,是準(zhǔn)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擺出風(fēng)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yù)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哪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吃飯時母親分送壓歲錢,我得的記得是四角,用紅紙包好。我全部用以買花炮。吃過年夜飯,還有一出滑稽戲呢。此時笑聲、喊聲充滿了一堂,過年的歡樂空氣更加濃重了。
(選自《豐子愷自述:我這一生》)
◆解讀
豐子愷先生以精致而樸實的文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過年風(fēng)俗畫。文章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濃墨重彩地描寫了臘月二十三送灶君菩薩和二十七夜過年這兩個日子,將過年風(fēng)俗和世態(tài)人情細膩生動地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素淡文字中的濃釅情感和對童年生活的追思,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