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常冬梅 彭冬秀 武云鵬 李肯 張若緯
甜瓜(CucumismelonL.)為葫蘆科黃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香甜可口,營養(yǎng)豐富,是國際市場暢銷的十大果品之一[1]。伴隨我國設施農(nóng)業(yè)的迅猛發(fā)展,甜瓜作為保護地栽培的高效益經(jīng)濟作物之一,栽培面積呈逐年增加趨勢,有效促進了我國農(nóng)民增收和農(nóng)業(yè)增效。良種生產(chǎn)是甜瓜產(chǎn)業(yè)化鏈條中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之一,是豐產(chǎn)豐收的重要保障。
薄皮甜瓜是甜瓜的一個亞種,大多是雄花兩性花同株作物,雄花腋生,基數(shù)為5,在主蔓第1 節(jié)即可發(fā)生,單生或簇生。兩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又稱雌花、結實花,柱頭位于兩性花的中央,花藥包圍在柱頭外側[2]。甜瓜為常異花授粉作物,自交率80%左右,因此,雜交制種過程中必須進行去雄處理,才能保證雜交率和種子純度。根據(jù)薄皮甜瓜的授粉特點和習性,筆者在多年育種研究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保護地高效雜交制種技術。
甜瓜根系具有好氧性的特點, 因此要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進行種植。 栽培地塊每667 m2施入腐熟雞糞或羊糞等農(nóng)家肥4 000 kg、磷鉀肥30 kg,保證充足的養(yǎng)分供應。 深翻土壤后作平畦,畦寬1.0~1.2 m,雙行定植。
華北地區(qū)塑料大棚早春制種播種時間2 月28 日至3 月5 日,母本與父本比例為7∶1,對親本種子去雜去劣后,用50~55℃溫水進行溫湯浸種,可有效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 用水量為種子的5~6 倍,攪拌至室溫后繼續(xù)浸泡4~6 h,瀝干種子的表面水分,用濕紗布包裹,置于30~32℃的恒溫箱中催芽,大約24 h、50%以上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采用50 孔穴盤進行育苗,將甜瓜專用育苗基質淋濕拌勻,濕度以手攥成團但不滴水為宜,播種時每穴放1 粒發(fā)芽種子,種子平放,胚根朝下,播種深度1 cm 左右,播后澆透水,原則上出苗前不澆水,覆蓋薄膜和小拱棚保溫保濕。
出苗前不放風,大約第3、4 天幼苗出土后及時揭去薄膜, 小拱棚間歇性放風, 白天溫度不超過28℃,夜間溫度保持20℃左右。 第1 片真葉長出后適當降低溫度,白天溫度不超過25℃,夜間溫度保持18℃左右,逐漸加強通風進行煉苗,防止徒長。由于穴盤苗孔比較小,土層淺,保水性能較差,澆水次數(shù)較多,澆水原則為“見干見濕、干透澆透”,切忌小水勤澆。 澆水宜在晴天上午進行,嚴禁陰天下午澆水,防止?jié)穸冗^大導致病害發(fā)生。 畦兩側幼苗通風好,苗土易干,澆水時應多澆些。 棚室靠過道一側溫度高,幼苗生長快,而外側溫度低生長慢,為使其生長整齊,防止內(nèi)側幼苗徒長,可適時進行倒苗。
京津冀地區(qū)定植的最佳時期為幼苗2 葉1 心、塑料大棚內(nèi)最低氣溫13℃以上、15 cm 地溫穩(wěn)定在15℃以上,提前2 周扣棚膜提高棚室地溫。 薄皮甜瓜單蔓整枝定植密度為3 000 株/667 m2,株行距為35 cm×60 cm,雙蔓整枝的為1 500~1 800 株/667 m2。定植時要輕拿輕放,防止散坨,以免造成大緩苗,影響幼苗后期生長。 定植后及時澆定植水,水量以澆透土坨及周圍接觸土壤為宜,禁止大水漫灌降低地溫。定植后原則上不放風以提高棚室溫度,利于緩苗。 定植約7 天后、幼苗心葉開始生長為緩苗成功的標志,此時澆1 次緩苗水促進植株生長。
植株4~5 片葉時掐尖,選留1~2 條生長健壯的側枝吊秧,及時打掉父、母本10~12 節(jié)以下的側枝。母本12 節(jié)以上側枝可連續(xù)留瓜3~4 個,側枝留1~2 片葉后掐尖,主蔓25 片葉時摘心。 植株頂部留3~4 條側枝,防止早衰。 父本可根據(jù)植株強弱適時整枝,不可生長過旺,否則影響雄花的發(fā)生。
父、母本從苗期開始,發(fā)現(xiàn)異常株及時拔掉,保證親本純度。 前1 天下午采集待開放雄花,集中存放在玻璃瓶中,瓶中放少量水,保持一定的濕度,放置在25~30℃的環(huán)境中。 于6:00~10:00,選擇母本上待開放的雌花,用鑷子輕輕撥開花冠,去掉雄蕊,剝掉雄花的花冠,輕輕將雄蕊上的花粉涂抹到柱頭上,注意要涂抹均勻,防止擦傷柱頭。 若雄花量不夠,每朵雄花可授2~3 朵雌花, 授粉完成后套上大小合適的紙帽,并做好標記。 授完1 朵花,用75%酒精擦拭手和鑷子。 為提高坐果率,授粉后可用20 mg/L 坐瓜靈(氯吡脲)涂抹果柄,注意不能重復涂抹。
單蔓整枝時留對子瓜,每株2 果,雙蔓整枝則2條側蔓留瓜節(jié)位保持一致,每株留2~3 個瓜。 去掉畸形果、裂果,及時去掉高節(jié)位未授粉的果實。
留瓜情況
薄皮甜瓜開花35~40 天、果實完全轉色、香味濃郁時即可采收。 采收時母本果實去雜去劣,去除雜瓜、病株瓜、畸形瓜,將果實置于陰涼處后熟2~4天,忌陽光直射,春季溫度較高時采種忌后熟時間太長。 剖瓜后連瓜瓤一起挖出,放在塑料桶內(nèi),發(fā)酵24 h 后清洗晾曬。 注意發(fā)酵時忌用金屬制品,且發(fā)酵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影響種子色澤,容器要蓋嚴,避免陽光照射導致種皮變色。 將種子漂洗干凈后進行晾曬, 高溫期晾曬避免直接鋪攤在水泥地面上,否則影響芽率。 晾干后種子水分應小于8%。
①農(nóng)業(yè)防治 選用合理輪作、種子消毒、培育壯苗、及時清除田間病株等農(nóng)業(yè)防治方法。 還可采用高畦栽培、溝內(nèi)覆蓋地膜及溝內(nèi)灌水追肥技術等創(chuàng)造甜瓜適宜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 降低室內(nèi)溫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②物理防治 定植時,有條件的可采用銀灰色地膜覆蓋, 保護地通風口用60 目尼龍網(wǎng)紗封閉或吊銀灰色塑料薄膜條,防止或驅避蚜蟲、白粉虱等蟲遷入。 在保護地植株行間設置黃板誘殺害蟲,每667 m2懸掛30~40 塊。
③生物防治 利用食蚜蠅、肉食性瓢蟲等以蟲防蟲。利用微生物農(nóng)藥,如4%農(nóng)抗120 瓜菜煙草專用型水劑600 倍液噴霧等。
④化學防治 a.猝倒病。苗期常見病害之一,發(fā)病初期病斑呈淺黃色水浸狀, 病部逐漸干枯縊縮,最終猝倒死亡,病株周圍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 可用25%瑞毒霉(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等藥劑防治。
b.枯萎病。 典型的土傳病害,發(fā)病時莖基部縊縮、縱裂,并有黃褐色膠汁溢出,葉脈發(fā)黃,初期整株萎蔫,早晚可恢復,后期全株死亡。可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或6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400~500 倍液等藥劑灌根與噴灑結合防治。
c.霜霉病。俗稱“跑馬干”“黑毛病”,為毀滅性葉部病害。 發(fā)病初期葉片出現(xiàn)水浸狀黃色斑點,后擴展為黃褐色不規(guī)則多角形斑塊,潮濕時病斑背部有灰色霉層。霜霉病發(fā)生適溫20~24℃,發(fā)病后及時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90%疫霜靈(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防治,根據(jù)病情5~7 天噴灑1 次,可連續(xù)噴施3 次。
d.白粉病。 薄皮甜瓜多發(fā)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蔓,結果期和成熟期易發(fā)生。發(fā)病初期葉面上出現(xiàn)白色粉狀小點,后擴大成白色霉層,后期蔓延至葉柄、莖蔓,嚴重時整株被霉層覆蓋。 白粉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50%硫懸浮劑200~400 倍液、40%多·硫懸浮劑400 倍液或50%戊唑醇懸浮劑500 倍液進行噴灑,也可每667 m2用45%百菌清煙劑或硫磺粉200~250 g 在20℃下密閉熏蒸。
e.白粉虱。 具有繁殖速度快、防治困難的特點。 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劑1 000 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葉面噴霧,或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 000~4 000 倍液淋秧苗或噴霧,5~7 天1 次,連續(xù)3 次。
f.蚜蟲。 點片發(fā)生時,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4 000~6 000 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劑1 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