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盼盼
生姜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多, 藥用能驅(qū)寒、解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食用能去腥、調(diào)味,深加工可做成姜粉、姜汁、姜油和姜糖片等。小黃姜適宜在溫暖濕潤環(huán)境下生長, 是貴州種植多年的優(yōu)良品種。 其表面和肉質(zhì)金黃色,肉質(zhì)細嫩,纖維細小,辣味十足,香味撲鼻,是貴州山區(qū)種植的暢銷品種。探索小黃姜機械化種植技術,可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優(yōu)化種植、田間管理和收獲技術,能推進小黃姜發(fā)展成特色產(chǎn)業(yè),使農(nóng)民發(fā)家致富。
從上年10 月收獲后保存的老姜中選擇保存較好的種姜,要求外表顏色黃亮而不縮水干癟、無腐爛、無損傷。 將姜種掰成50~100 g 的姜塊,每塊保留1~2 個壯芽,選好洗掉泥巴后進行晾曬,晾干后即可備種。
培土機開溝、起壟、覆土
生姜根系在溫度18~20℃時才能較好地生長,植株生長的適宜溫度是25~28℃。 因此貴州小黃姜的播種時間是4~5 月。
生姜更適合土質(zhì)松軟的砂質(zhì)類型土壤,在壤質(zhì)土上也能生長, 但要求土壤的透氣性和排水性良好。生姜怕旱也怕澇,再加上根系較淺,因此要選擇地勢偏高,排水較好,灌溉方便和肥沃的土壤。
播種前應對姜種進行消毒和催芽。消毒的方法有晾曬、噴灑消毒藥劑和浸種。
①曬姜種 于晴天上午將姜種單層擺到室外攤曬,晚上收回,溫度不低于12℃時也可收堆在室外過夜。 通常曬2~3 天,當姜皮變干、發(fā)白、稍具皺紋時即可,該過程叫“曬姜”。 在曬姜提高溫度的基礎上,將姜塊放在密閉的室內(nèi),并蓋上草苫或棉被保持溫度、濕度和黑暗,該過程叫“困種”,保持溫度在11~16℃維持8~9 天。
②催芽 催芽是生姜栽種成活和高產(chǎn)的關鍵步驟。 經(jīng)過曬、困2~3 次后的姜種再進行1 次選種催芽,催芽溫度控制在22~2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催芽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室內(nèi)催芽法。在室內(nèi)通風干燥的地上鋪墊10 cm 以上的稻草,將曬好的姜種堆放在稻草上,堆放高度不超過60 cm。 恢復常溫后,再蓋上棉被或稻草進行保溫,大概20 天后,嫩芽會萌發(fā)。 使用生姜催芽專用溫室,發(fā)芽更快更好。 芽長至0.5~1.5 cm 時適合播種。 二是室外陽光催芽。 在竹筐底部及周圍鋪放厚干稻草,再放入姜種,用干稻草包裹姜種,在太陽光下曝曬升溫,15~20 天后,生姜發(fā)芽出苗,長出白芽,就能播種。三是地下窯洞催芽。農(nóng)戶家自建有地下窯洞,用于冬季儲存紅薯、生姜等蔬菜。地下窯洞氣溫恒定,經(jīng)過嚴寒的冬季,到春季時,生姜已自然發(fā)芽,即可播種。四是使用催芽機進行催芽。催芽機的優(yōu)點顯著,溫度和濕度可監(jiān)測易控制,可實現(xiàn)智能化調(diào)整,可制冷可制熱,內(nèi)外風循環(huán),因此使用機械設備催芽可不受天氣的影響, 能隨時進行催芽,也可大批量操作,能滿足大規(guī)模種植的需求。 因每塊姜種營養(yǎng)狀態(tài)不一致,從而發(fā)芽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一般芽長1 cm 左右就可種植。
人工播種
③浸種 可選用50%氯溴異氰脲酸可溶性粉劑1 000~1 200 倍液浸種4~6 h, 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浸種30 min;也可用草木灰浸出液浸種10~20 min。 晾干后即可播種。
因貴州多數(shù)地區(qū)土壤板結(jié),土地集中連片較少,壩區(qū)采用動力50 kW 以上的輪式拖拉機懸掛旋耕機進行翻耕和開溝, 常用拖拉機品牌有沃得、 久保田、東方紅等。 丘陵山區(qū)的梯田則采用動力18.9 kW左右的自走式旋耕機或動力4 kW 以上的微耕機進行翻耕,常用微耕機的廠家有洛陽卓格哈斯機械有限公司、重慶鼎工機電有限公司、樂山市希旺機械有限公司等。翻犁未開溝的田再使用重申機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CS190F/P 型開溝培土機進行開溝。 貴州晴天較少,可根據(jù)太陽東升西落的規(guī)律,增加光合作用,按東西方向開溝,溝深30 cm,廂寬80 cm 左右。 可使地表東高西低或西高東低,方便往同一方向排水。
生姜為喜肥耐肥作物,氮、磷、鉀肥對生姜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均有顯著影響,且均以鉀肥的影響最大,氮肥次之,磷肥較小[1,2]。因此,要多施有機肥和鉀肥,少施氮肥和磷肥。 基肥可在整地時施入,將腐熟農(nóng)家有機肥與土壤攪拌,有利于疏松土壤,使板結(jié)的土壤透氣。 每667 m2施腐熟農(nóng)家肥1 000~2 000 kg 或有機肥300~500 kg[3]作基肥。 將復合肥人工撒入溝內(nèi),使肥料與土壤摻合在一起,以增強土壤肥力。
一般在4 月上旬或氣溫升至16℃以上, 即可進行種植。 播種前先將地澆透水,待水滲透后播種。 一是人工播種。 將姜種擺放在溝背中間,姜芽朝南,株距15~18 cm,每667 m2栽7 000~9 000 株,所用姜種量為350 kg 左右。播種后進行覆土??刹捎瞄_溝覆土機從溝脊上撥土覆蓋,覆土4 cm 左右。 二是機械化播種。 貴州土地屬黏質(zhì)土,土壤板結(jié),黏性重,保水性好,生姜怕澇,不能種植在溝底,因此生姜播種機未推廣使用。 下一步可探索使用播種機,促節(jié)本增效。
在貴州有句俗話稱“天無三日晴”,生姜種植時已進入谷雨季節(jié),晴天更少,因此利用自然優(yōu)勢和氣候條件,可不采取遮蔭措施。 特殊情況遇晴朗天氣較多時可搭建遮光率為50%~60%的遮陽網(wǎng)。
一是水分管理。姜苗破土后,可根據(jù)天氣情況澆1 次水。生姜生長后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灌溉。二是追肥。 姜苗長到25 cm 左右高時可追1 次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0~20 kg。施肥可選擇下雨天或施后澆水,將氮肥溶解。姜苗高40 cm 左右時可再追1次肥,可施用高鉀復合肥,每667 m2施用25 kg。 鋪設有水肥一體化管道設施的田地,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施肥方法為姜苗提供營養(yǎng)。
生姜整個生長過程可培土2~3 次。 5 月底可進行第1 次培土。6 月中旬進行第2 次培土。7 月底8月初進行第3 次培土。
小黃姜的病害主要有姜瘟病、根腐病、葉斑點病、炭疽病;蟲害主要有鉆心蟲、薊馬、小地老虎、斜紋夜蛾。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采取綠色防控技術, 科學有效地防治生姜的病蟲害,達到高產(chǎn)增收的目標。 植保機械有3WBD-20L 型、3WBD-16 型號的電動噴霧器、16 型手動噴霧器和極飛牌P20 型無人機。 植保無人機每1 h 可作業(yè)2.00~3.33 hm2,而背負式手動(電動)噴霧器每1 h僅作業(yè)0.2 hm2左右, 近年來發(fā)展了很多農(nóng)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無人機植保服務, 壓縮了投資成本,提高了經(jīng)濟效益。
①病害 一是準備姜種時消毒要徹底,減少姜種攜帶病菌入土。曬姜、浸種、困姜和催芽環(huán)節(jié)要注意防止病毒和細菌的侵害,做好防范,避免感染和傳播病害。
二是早發(fā)現(xiàn)早控制。 當在田間發(fā)現(xiàn)姜瘟病和根腐病時,要及時挖除病株及周圍土壤,一起轉(zhuǎn)移到空曠地挖深坑后撒生石灰進行掩埋。 當發(fā)現(xiàn)葉斑點病和炭疽病時, 要及時摘除病葉并用塑料袋打包, 移出大田燒毀或挖坑后撒生石灰進行掩埋處理。
采用電動噴霧器進行噴藥
三是發(fā)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防止傳播。藥劑防治方法有葉面噴藥、灌根和撒生石灰。 姜瘟病發(fā)生初期可用50%氯溴異氰脲酸水溶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噴霧,每隔5~7 天噴1 次,連用2~3 次。根腐病初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8 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灌根,每株灌50~100 mL,每隔7~10 天灌1 次, 連灌2 次。 葉斑點病發(fā)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噴霧,每隔7~10 天噴1 次,連噴2~3 次。 炭疽病發(fā)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葉面噴施,每隔7~10 天噴1 次,連噴2~3 次[3]。
②蟲害 蟲害可采取綜合綠色防控技術。防治方法包括農(nóng)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
一是鉆心蟲 (姜螟)。 該蟲蛀食姜苗使葉片枯黃,嚴重時可使姜株死亡。防治方法:農(nóng)業(yè)防治可通過優(yōu)化種植結(jié)構(gòu)和輪作耕種的方式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天敵刺眼蜂、瓢蟲、蜘蛛等;物理防治可利用黃板誘殺、太陽能殺蟲燈和性誘劑;化學防治可用3%甲氨基阿維菌素水分散粒劑10~16 g/667 m2對水30 kg 噴殺或用9%甲維·茚蟲威懸浮劑7~22 mL/667 m2對水30 kg 在傍晚噴于姜苗心葉上,待藥液流到莖部就可將姜螟幼蟲毒殺。
二是薊馬。 該蟲破壞生姜的心葉或嫩莖葉部分,吸食汁液,導致嫩葉扭曲或葉尖干枯,植株生長緩慢。防治方法:農(nóng)業(yè)防治,種前徹底清除田間殘株和雜草,加強肥水管理,特別是高溫季節(jié)要供足水量;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敵如草蛉、寄生蜂等;物理防治可利用藍色粘蟲板誘殺;化學防治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6 g/667 m2對水30 kg 進行葉面噴霧,或用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40~50 mL/667 m2對水30 kg 進行葉面噴霧。
三是小地老虎(土蠶)。 該蟲破壞生姜心葉,咬斷幼苗,甚至拉斷株入土。農(nóng)業(yè)防治,播種前清除雜草以消滅蟲卵,并進行深翻土壤。 物理防治可采用燈光誘殺成蟲?;瘜W防治,用糖、醋、白酒、水和9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按6∶3∶1∶10∶1 調(diào)勻, 倒入直徑為20 cm 左右的盆中,間距50 m,每7 天更換新誘液,或撒于田間誘殺成蟲;或?qū)⒊聪愕娘豕?、麥麩(或豆餅? kg,配以9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20 g,加適量水拌潮,撒入田間誘殺幼蟲,并兼治螻蛄、蟋蟀;或在1~3 齡幼蟲期,用10%高效氯氰菊酯懸浮劑40~50 mL/667 m2對水30 kg 噴霧。
四是斜紋夜蛾。 該幼蟲于暴食期咬食姜葉,導致葉面出現(xiàn)缺口,嚴重時導致光稈。 防治方法:農(nóng)業(yè)防治,進行種前中耕除草,消除蟲卵;物理防治,采用性誘器、 糖醋液進行誘殺; 化學防治, 選用10%蟲螨腈懸浮劑1 500 倍液、0.8%甲氨基阿維菌素乳油1 500 倍液或5%虱螨脲乳油800 倍液進行防治。
生姜宜在霜降(10 月23 日左右)前收獲,10 月中下旬即可開始收獲生姜,可采用人工和機械兩種收獲方式。
人工收獲可按時間先收獲種姜, 再收獲嫩姜,最后收獲鮮姜。 種姜掰斷后,根部傷口容易感染病菌,因此,種植大戶多采用種姜和嫩姜(鮮姜)一起收獲的方式進行。 人工收獲耗時費力,且人工成本高,姜塊破損率較高。
采用收獲機自動收獲作業(yè)流程是由松土構(gòu)件進行挖鏟,姜莖被鏈條夾持后根(姜塊)被拔起,鏈條輸送植株到裁剪部分, 將地上部和姜塊剪斷后分開,姜塊落到篩子部件進行抖土,最后裝袋,收獲作業(yè)完成。 隨著收獲機械的改進和農(nóng)藝技術的改善,收獲損失率很小。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工收獲1 個熟練工每天工作10 h 以上能收獲66.67 m2, 而生姜收獲機1 h 就能收獲667~1 333 m2。使用收獲機收獲的效率是人工收獲效率的100 倍, 可節(jié)約人工成本900 元/667 m2左右。
生姜的貯藏溫度為10~15℃,低于10℃容易凍壞,20℃以上易使姜塊感染病害或發(fā)芽。 因此生姜的貯藏和保鮮要采取合適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地窖、沙埋、溶洞和冷庫。 生姜貯藏前需晾干表皮水分,去掉損傷和腐壞部分,挑選完好姜塊進行消毒,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浸泡1 h,撈起晾干后入洞(庫)儲藏。
貴州小黃姜
農(nóng)村家用地窖多深3 m 左右,直徑2 m,洞口小,里面大,類似“凸”字形,可擺放生姜800 kg 左右,坑底鋪墊2 cm 厚稻草,每擺放一層后用稻谷糠覆蓋一層,堆放總高度60 cm 左右,擺至離洞口40 cm處進行封洞,先用稻草鋪蓋,再用防水加厚塑料布進行封口,最外層加蓋木板。
選擇陰涼通風的房屋或地下室,地下鋪一層磚或石,再鋪一層含水量10%左右、厚5 cm 的泥沙,擺放幾個通風筒, 將姜塊放在泥沙上, 擺至15 cm左右厚時覆蓋一層泥沙,總高度不超過1 m,最后用泥沙封頂,使姜塊不外露。
貴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區(qū), 溶洞分布廣泛,天然溶洞溫度穩(wěn)定在16~18℃,濕度75%~80%,適宜貯藏生姜[4]。 消毒后的姜塊裝袋(筐)后,方便堆放和搬運,底層鋪放稻草,中間留10 cm 間距或空隙保持通風,堆放高度120 cm 左右,并定期檢查貯藏狀態(tài),防止腐壞。
將篩選并消毒后的姜塊裝袋,然后進行入庫前預冷,預冷后存放到冷庫中,冷庫溫度保持在13~14℃為宜,可保存6 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