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劉斯爾,李莎莎,劉 艷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四川 德陽 618000
有研究[1]顯示,癲癇患者用藥依從率不足70%,而換藥、減量或停藥已成為癲癇發(fā)作的重要原因,不僅會造成患者反復住院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有學者[2]證實,癲癇患者用藥依從性不高主要與缺乏相關疾病、用藥及自身健康知識有關,而傳統(tǒng)就醫(yī)模式僅能通過復診獲得科學系統(tǒng)的康復信息,難以滿足日常需求。近年來,出院后延續(xù)性健康教育干預已在國外廣泛應用,但針對癲癇患者國內報道相對較少[3]。樣本醫(yī)院于2018年1月開始針對癲癇患者實施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干預,比較干預前后的臨床療效、用藥依從性及不同時間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評分情況,探討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對癲癇患者服藥依從性及SRHMS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德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40 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出院時間順序將2017年1—12月出院患者作為對照組(70例,行常規(guī)出院指導),2018 年1—12 月出院患者作為觀察組(70 例,實施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干預)。納入標準:符合癲癇診斷標準[4],病程>12 個月,近6 個月規(guī)范服用抗癲癇藥物,小學及以上文化水平,年齡≥18周歲,臨床資料完整,本市患者。排除標準:顱腦手術史,無法正常溝通交流,嚴重軀體性疾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在出院前1~2 d由護士建立出院后隨訪病案,記錄病歷資料、一般資料、入組和出院時SRHMS 評分、隨訪時間、頻率、方式及相關量表評估結果;出院時進行常規(guī)出院指導,發(fā)放出院指導手冊;出院后不主動進行干預和隨訪,僅回答患者咨詢的問題。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給予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干預,通過主動隨訪完成1 對1 宣教。首先建立神經內科出院后健康宣教干預小組,由科主任和護士長擔任負責人,組員均為臨床經驗豐富的醫(yī)護人員,定期對組員進行癲癇相關知識及健康教育、院外護理、隨訪等相關技巧培訓與考核,組織科室內主管護師、護師及醫(yī)師,對患者病情發(fā)展、心理狀態(tài)、認知水平等進行全面評估,共同討論制訂出院后健康宣教方案,由小組負責人對干預計劃落實情況進行全程監(jiān)督。具體方案為:(1)出院后3~7 d,每3 d 1次,以電話、微信等方式進行隨訪,每次15~20 min,對患者用藥和有無癲癇發(fā)作等情況進行詳細了解,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2)出院后1~12 周,每周1 次,電話隨訪,每次15~20 min,對藥物治療效果及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反應進行詢問,對于發(fā)現的未遵醫(yī)用藥問題給予針對性指導,叮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3)出院后3~12 個月,每個月1 次,電話隨訪,每次15~20 min,對于患者漏服、遺失或癲癇持續(xù)發(fā)作等緊急事件進行及時指導,保證能夠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負責護士;(4)出院后1 個月、6 個月及12 個月上門隨訪,主動引導患者向護士傾訴內心想法,提出服藥時存在問題,介紹應對措施、結果、自身健康狀態(tài),雙方共同探索解決方案,同時由護士完成患者健康狀況測評,并根據患者生理狀況及疾病控制情況,及時調整、改進治療及干預方案。
(1)療效判定標準。顯效:3 個月內癲癇發(fā)作頻率降低75%~100%;有效:3 個月內癲癇發(fā)作頻率降低50%~74%;無效:3 個月內癲癇發(fā)作頻率降低<50%;加重:3個月內癲癇發(fā)作頻率增加>25%。總有效包括顯效及有效兩部分。(2)用藥依從性評價。采用Morisky 用藥依從性問卷,總分8 分,用藥依從判定標準為≥6 分。(3)健康狀態(tài)評價。采用SRHMS評價患者健康狀態(tài),總分440分,分值越高提示健康狀態(tài)越佳。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臨床療效情況 例(%)
對照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為64.29%,低于觀察組的97.1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27,P<0.05)。
入院和出院時,兩組患者SRHMS 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 個月、6 個月、12個月,觀察組患者SRHMS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SRHMS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SRHMS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70)觀察組(n=70)t值P值入院362.36±15.48 364.10±13.93 0.699 0.486出院366.18±19.07 372.37±22.24 1.768 0.079出院后1個月352.36±23.48 385.10±27.93 7.507<0.001出院后6個月263.39±30.63 418.02±35.55 27.570<0.001出院后12個月367.32±39.73 424.98±43.40 8.199<0.001
癲癇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致病因素較為復雜,病情極易反復發(fā)作,患者需長期用藥[4]。該病以頭痛、瞳孔散大、牙關緊閉為主要癥狀,同時伴隨著持續(xù)性痙攣、突發(fā)性意識障礙、昏厥等癥狀,如果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將會引起一系并發(fā)癥,對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5-6]。由于癲癇病程較長,部分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較低或存在偏差,加之長期病痛折磨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導致其治療依從性、積極性較差,不利于患者康復[7]。
癲癇患者若無法嚴格遵醫(yī)用藥,會導致機體內血漿藥物濃度水平過度,直接影響臨床療效[8]。常規(guī)護理多為院內指導,難以有效為居家修養(yǎng)患者提供干預服務,患者極易出現用藥不規(guī)律、暫停用藥等情況,影響治療效果。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通過對患者進行出院評估,制定個體化隨訪、健康教育方案,充分滿足患者需求,有效銜接院內與院外護理,具有連貫性、過渡性,有助于患者形成健康行為習慣。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用藥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提示癲癇患者出院后行持續(xù)健康宣教有助于改善用藥依從性。形成這一優(yōu)勢的原因為,癲癇患者錯誤的疾病概念及知識在影響治療依從性的同時還會導致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傳統(tǒng)的健康教育僅在患者住院期間實施,患者很容易在出院后忘記,出院后電話咨詢也只能得到簡單的解釋,導致服藥依從性低并影響患者健康狀況;而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可系統(tǒng)并持續(xù)地傳遞疾病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內容較規(guī)范,且引導患者主動認識提高用藥依從性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知識和藥物治療知曉程度及主觀能動性[9-10]。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證實出院后行持續(xù)健康宣教應用在提高總體病情控制效果方面具有優(yōu)勢,這與患者用藥依從性提高密切相關。究其原因為,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通過對患者進行階段性隨訪與健康指導,提高其對遵醫(yī)用藥的重視性與治療配合度,幫助其形成規(guī)律用藥與良好生活習慣,促進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從而有效控制病情發(fā)展。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患者出院時,出院后1 個月、6 個月及12 個月SRHMS 評分,表明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還能夠有效改善癲癇患者遠期健康狀態(tài),其中對照組SRHMS 評分先低后高變化,可能與常規(guī)治療護理使得患者橫向比較機會增加,因自身與同齡人間差距導致負面情緒加重,而隨著藥物治療和相關護士主動咨詢獲得緩解有關[11-13]。而觀察組患者SRHMS 評分隨時間延長呈持續(xù)增加趨勢,這一優(yōu)勢的形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4-16]:觀察組患者出院后通過主動持續(xù)宣教,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同時,可及時觀察到心理狀態(tài)變化、明確服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處理;此外還有助于調動患者干預主觀能動性。
綜上所述,出院后持續(xù)健康宣教用于癲癇患者,可有效提高其病情控制,改善其服藥依從性和健康狀態(tài)。